◎巴曉峰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州 450046)
河流對一座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至關重要,歷史上幾乎每一座城池的興衰存亡都和其所在地的水域河流有密切聯(lián)系。黃河素有“百水之首”、“四瀆之宗”之譽,金元以后干流南徙奪淮入海,時刻威脅開封城安全,這座城市的興衰榮辱從此全寄于黃河,正可謂“成于斯,亦敗于斯”。趙寶俊將開封和黃河的關系形象地描述為“幼年時期受著黃河的哺育成長;及其壯也,盛為京師,又要黃河來防;晚年既衰,則受黃河的欺凌?!盵1]
開封回族生活在這個城市,其生存、發(fā)展無疑和黃河水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清真寺作為回族宗教生活的必備場所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其選址、創(chuàng)建和重修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黃河水患的頻繁程度。開封城有厚重的城墻阻隔,一般認為黃河泛濫對城外的影響要大于城內(nèi)。如城西回回寨,整個村莊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水患而淹沒遷徙。伊斯蘭教和回族的關系,使得回民每新到一處,財力允許的情況下都會重新創(chuàng)修清真寺,因而回回寨清真寺的位置也隨之改變。同樣,黃河大堤北的柳園趙氏家族,因黃河歷次水患,其中一支逃到河南岸的小莊落戶成村,故此才有了小莊清真寺。
黃河水患不僅對城外清真寺的選址、重修有深重影響,城內(nèi)清真寺雖有城墻阻隔,也同樣無法擺脫水患的巨大破壞。開封城數(shù)被黃患、河水灌城,城內(nèi)建筑分布、居民生活方式,甚至職業(yè)習慣都受到水患的影響。西皮渠清真寺模糊不清的歷史和寺址變遷就是水患影響的明證。
西皮渠清真寺為開封現(xiàn)存最為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明代已經(jīng)存在。寺址位于今包公祠北,因與東大寺方位一東一西,寺門匾額題為“西大寺”,又稱西皮渠清真寺。盧振明在《開封回教譚》中稱其為“西北域清真”寺,寺址在西城偏南少許,“周圍不僅遼闊,而且地勢低洼,時常積水盈尺”,尤其是夏季蚊蟲極多,“系一極不宜居住之地域”[2]。盧振明僅稱其為西北域清真寺,并未提及西皮渠之名。胡云生延續(xù)盧振明之說,稱其為西皮渠清真寺,提到“該寺原叫西北域清真寺”[3],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也并未提及。
盧振明未就西北域清真寺的名稱來歷多做說明,筆者猜測是否因其地理方位和東大寺相對,位于開封城西,故名?然而盧振明又提到該寺位于開封西城偏南,而非偏北,緣何稱其為“西北域”?吳凱將“西皮渠”名稱的由來解釋為:因住在這附近的回民多以熟制牛皮、羊皮為業(yè),他們就在寺附近之河道中浸皮,故這一段水域被叫做西皮渠,寺也隨之名為西皮渠清真寺。吳凱強調(diào)這里是“明清時代群眾多熟知的西皮渠”[4],也就是說當?shù)厝罕娨恢睂⒋颂幏Q為“西皮渠”,是因當?shù)赜衅ぞ?,回民在河道浸皮之故。然而吳凱還提到光緒時西大寺周邊地勢低洼,盡是水坑,盛長蘆葦,坊民秋季收割蘆葦,加工出售后,所得利益與寺內(nèi)分成,是寺內(nèi)一項不小的收入。盧振明提到清末民國時當?shù)胤幻竦闹饕獱I生“除城外鄉(xiāng)村中所居住的系以農(nóng)為業(yè)者外,靠這個城西南荒角之地上熬鹽者極多?!盵2]也就是說清后期至民國,西大寺坊上回民的主要營生為務農(nóng)、熬鹽以及兼職蘆葦加工。二人都沒有提到皮局,可見當?shù)鼗孛褚云っ庸橹鳂I(yè)的時間要早于此時期。
最早關于西大寺皮局的記載出自《如夢錄·街市紀》:“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寧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樣皮張,俱回回居住,有禮拜寺?!背C瘡谱ⅲ毫牵唇癯勤驈R前街南口,正對半截街,即其地;永寧王府,即今按察司署,國朝順治元年,就府基建大道宮,乾隆時,復改為按察司署。[5]按民國元年開封地圖,西皮渠清真寺位于按察司署以西。今西大寺位于成功街西頭路北,按吳凱所述,今成功街為東西走向,東起林蔭胡同南口,與大廳門街西口相接,西止陸福街,與板橋街東口相對。清代該街分為兩段,東段在府城隍廟門前,稱城隍廟門街,西段稱城隍廟西街。[4]清光緒年間西皮渠清真寺位于今寺址之南,也當為此處??芍獜拿髦燎骞饩w時期,西皮渠清真寺的位置并無變化,清真寺明代已經(jīng)存在是可以肯定的。
《如夢錄》中另有一處清真寺記載:“又自西角樓往北,東是蕭墻,西至華門,有汗巾、齊家香鋪……北是西華門……北是八府園、五道街:第一道有觀音堂、關王廟,北頭凈土庵、鹽神廟,東通后宰門,盡是鹽池;第二道街內(nèi),是機房……迤西三街,都有廟宇,大小生意,亦有皮局,回子居住。有禮拜寺,西鄰玉陽觀?!笨讘椧鬃ⅲ何鹘菢?,今文興街南口;西華門,當在今琉璃廟街、關王廟東;玉陽觀,俗謂楊太君廟,在今地方法院西,中隔一橋。日寇占領開封時,廟拆毀[5]。結合民國開封地圖及今開封市地圖,《如夢錄》所述西華門外清真寺約位于今法院街附近(見圖1)。
常茂徠猜測文殊寺街清真寺(即文書寺)有可能是此寺廢弛后移建的新寺,然而按地理位置來看,筆者認為此寺更可能是西皮渠清真寺的前身(見圖2)。
西華門外清真寺距離文書寺位置偏遠,清真寺的移建重修和坊民有密切聯(lián)系,西華門外清真寺廢棄時,坊上民眾不可能在距離遙遠的文殊寺街附近修建新寺。清真寺不可能遠距離移建,坊民更不可能全部舉家遷移。而西皮渠清真寺所處位置和西華門外清真寺不遠,恰巧位于西門大街南北兩側(cè)。清代西華門北已是一片鹽池地帶,清真寺由于某種原因廢棄后,坊上居民最有可能移建的地方是遠離鹽池水澤,卻又不能距離過遠的南部,西皮渠的位置恰巧合適。
圖1 西皮渠清真寺與原西華門外清真寺
圖2 文書寺、西皮渠和原西華門外清真寺位置
因此,筆者結合《如夢錄》記載做如下推測:西華門外舊有清真寺一座,始建年代不詳,明后期廢棄。坊上民眾南遷至西門大街以南、永寧王府以西重建新寺,即西皮渠清真寺。明至清末,寺址并無變動。民國時被河南省第一監(jiān)獄占用寺地,1980年后新遷今址。明時西皮渠清真寺坊上居民多以硝制皮貨為業(yè),許是明末大水灌城后,當?shù)卣訚稍龆啵编忹}池,坊上居民隨之變?yōu)橐园钧}為業(yè),清末民國亦然。
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最鼎盛之時當為北宋都城東京時期。從軍事地理位置上看,開封無險可守,并不是理想的建都之所。趙家王朝最終決定把都城建于開封,利弊攸關之處至今仍引起許多學者的分析討論。簡單從環(huán)境地理因素上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濕潤,植被繁茂,河湖眾多,交通便利,土壤疏松,有利農(nóng)耕。黃淮海平原等平坦的地勢為先民提供了一個從事農(nóng)耕的方便條件。同時,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河湖眾多,既能蓄容洪水,減少水患,又有灌溉和舟楫之利。”[6]開封所在的豫東大平原農(nóng)耕成熟,河網(wǎng)密布,既有灌溉舟楫之利,又有漕運之便,自有其適宜建都的優(yōu)勢所在。此時的開封城尚遠離黃河,水患也非亟待考慮解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軍事和經(jīng)濟因素,“歷史時期沿黃河一線設置的都城,在優(yōu)先選擇軍事屏障還是經(jīng)濟補給之間反復徘徊,取此必失彼,最終以北宋王朝的覆滅而終結了都城沿黃河一線東西之間變換的歷史。”[7]北宋以后,由于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下游河患日趨嚴重,土地沙化、災害頻仍,水患災害終至不可逆轉(zhuǎn)。
開封城和黃河的糾葛開始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祥符古無黃河,離開封城四十余里。宋紹熙五年,即金之明昌五年,河決陽武,而汲胙之流塞,河始溢入祥符?!盵8]此后至清末七百年間,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qū)決溢多達110余次,期間更有七次開封城被黃河圍困或被水灌城的經(jīng)歷,分別是元太宗六年(1233 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建文元年(洪武三十二年,1399 年)[9]、永樂八年(1410 年)、天順五年(1461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0],歷次河患極大地破壞了開封的城市環(huán)境,對古城及城內(nèi)居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時至明代,開封城就有“三山不顯”、“五門不對”之說,“又有三山:土街為一山(即今布政署東口往南土街)、爪兒隅頭為一山(即大爪隅頭與小爪隅頭)、夷山為一山(在城內(nèi)東北隅鐵塔寺),謂之三山不顯?!盵5]據(jù)劉春迎考證,明代開封城內(nèi)三山充其量僅比低洼之處高出三四丈而已,人們平時根本無法憑肉眼辨別出來?!叭讲伙@”之說的“重點并不在于說開封城內(nèi)有三山,而是刻意強調(diào)其‘不顯’。在明代之前,城中的三山固然也不怎么高,然其地勢的起伏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到了明代,因為城內(nèi)除三山之外他處地勢不斷抬高,和三山的高差在不斷縮小,三山地勢之高遂變得越來越不明顯。這是對黃河和明開封城形勢特點的高度概括。黃河的頻繁泛濫和改道,使位于其腳下的開封城深受其害?!盵11]
黃河歷年沖刷淤塞,不僅改變了開封城內(nèi)外的山川形勢,使山不顯其高、崗不見其勢,更導致城內(nèi)低洼處常年積潦污水,井水苦澀,水質(zhì)鹽堿化,地面沼澤積水,蚊蟲滋生,極易引發(fā)瘟疫疾病,導致開封城內(nèi)居民生活困苦不堪。從圖3(《民國元年開封城內(nèi)水域分布圖》)上看,清末開封城內(nèi)水域面積廣闊,湖泊沼澤化明顯。龍亭前的潘家湖、楊家湖和城西南徐府坑、包府坑等地就是崇禎水患后,因入城河水無法順利排出,低洼地日久積水,最終淤積成湖而形成的。正如鄧亦兵所說:崇禎大水后,“在城內(nèi)低涯處留下幾個大水坑,有大隅首區(qū)的兩個水坑,淹沒了明代幾條繁華的商業(yè)街道,有龍亭坑淹沒了大藩之一的周王府,還有徐府坑、包府坑、馬府坑等,從名稱看是明代大官僚的住所,實際上這些王府內(nèi)和周圍有許多作坊、店鋪和商業(yè)街道。這樣,盡管清代開封城周的大小和明代一樣,但城內(nèi)實用面積卻縮小了?!盵12]崇禎水患對開封城內(nèi)水體布局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清末,民國元年開封地圖上以上水域湖泊依然存在,這一地勢特征的形成和明清時期頻繁的黃河水患密不可分。
黃河素有“斗水七沙”之稱,河水攜帶的大量泥沙,淤塞沉積作用下使開封城及周邊山勢地形發(fā)生滄桑變化。元明清時期開封雖喪失全國政治中心地位,卻依然是河南首府,在北宋東京城垣及明周王府層層城墻防衛(wèi)之下,越是位于內(nèi)城位置,經(jīng)歷河水沖擊的可能性越小,泥沙淤積也越少,最終造成數(shù)次大水灌城后,層層城垣防護最嚴密之處(明周王府所在)泥沙淤積程度最輕,從而處于小區(qū)域多級盆地的“盆底”位置,即圖3中龍亭前潘楊湖所在正是原周王府位置。
圖3 民國元年開封城內(nèi)水域分布圖
結合三張地圖,可以清晰解釋西皮渠清真寺的位置變化。清代開封沼澤水域主要分布在城西北和西南,一條狹窄的河道將西北、西南水域沼澤連成一體。西皮渠清真寺位于清代臬署以西,恰好坐落在西北和西南水域的連接河道附近。西皮渠為明代開封城內(nèi)四大清真寺之一,當?shù)鼗刈逡酝涝讟I(yè)和皮毛加工業(yè)為主。然而隨著城市水域環(huán)境變化,歷次黃河水患導致當?shù)厝找娓珊杂偃驼訚苫?,越來越不適宜居住。盧振明在《開封回教譚》中寫道:“周圍不僅遼闊,而且地勢低洼,時常積水盈尺,水落下去,便形成一種黑污泥,腥臭不堪。尤其夏季,四周皆生蘆葦,而又蚊蟲極多,系一極不宜居住之地域”[2]。坊上居民靠西南沼澤之地熬鹽者極多,此外“有開飯店的、拉車推水的、趕腳的等賣力的行道?!盵2]熬鹽、拉水車、趕腳[13]等都是出賣苦力的清貧行當,也非回族傳統(tǒng)行業(yè)。西皮渠回族從明代“皮局”生意變?yōu)榍宕园钧}、賣苦力為生,正是由于水患改變了城內(nèi)的水域環(huán)境,直接導致西皮渠附近生存環(huán)境惡化,傳統(tǒng)行當難以維系,進而改變周邊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最終導致了西皮渠清真寺的沒落。
參考文獻:
[1]趙寶俊.開封與黃、汴[C].中國古都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1984:144-145.
[2]原思明.開封回族:宋都古城發(fā)展歷史中的優(yōu)秀一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471.
[3]胡云生.開封市伊斯蘭教清真寺[J].開封文史資料,1990(10):245.
[4]孫富山.開封胡同與角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34.
[5]孔憲易.如夢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54.
[6]張全明.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33-234.
[7]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32.
[8]沈傳義,俞紀瑞.祥符縣志[O].黃舒昺纂:光緒二十四年(1898)刻本.
[9]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99:71.
[10]李潤田等.黃河影響下開封城市的歷史演變[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6(6):4.
[11]劉春迎.明代分封制與黃河水患影響下的開封城[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81.
[12]鄧亦兵.清前期開封城經(jīng)濟初探[J].史學月刊,1986(2):45.
[13]馮夢龍.警世通言[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