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敏康
角馬群簇擁在馬拉河的河灘上,準(zhǔn)備渡河。
角馬的頭像牛,身體像馬,蹄子像羊,纖細的尾巴又像驢,故而有人說角馬是由其他動物身體的一部分拼湊起來的。嚴格地說,角馬既不是牛,也不是馬,更不是羊,它的學(xué)名叫“白須牛羚”。雄性角馬體重可達180公斤,雌性達120公斤,是一種大型有蹄類動物。
角馬喜食青草,逐雨水而居。角馬的嗅覺異常敏感,能夠聞到5公里以外的水汽,它的奔跑速度1小時可達60公里以上。角馬群日夜啃食青草,像一臺巨大的切割機,每年6月至11月是旱季,池塘干涸了,綠蔥蔥的草場化為半荒漠,角馬們就必須跟隨雨云遷徙到長有青草的地方。
非洲肯尼亞一望無垠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上,上百萬只的非洲角馬、斑馬、羚羊等食草動物浩浩蕩蕩,一路狂奔,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大遷徙。獅子、老虎、獵豹、髭狗、鱷魚等兇猛的食肉動物也正“嚴陣以待”,隨時準(zhǔn)備享用這頓遷徙美餐。這就是每年從7月至10月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發(fā)生的動物世界中最為悲壯的一幕——角馬群大遷徙。
東非角馬群的遷徙,素有“馬拉河之渡”一說。馬拉河,這條非洲草原上極其平常的河流,在大遷徙的路途上,卻成為角馬們的“死亡之門”。隨著雨季的到來,河水暴漲,本來溫順平緩的河流變得又深又急又寬。于是,當(dāng)角馬們爭先恐后撲向馬拉河時,有的在河中心被湍急的河流沖倒淹死,有的被鱷魚張開血盆大口當(dāng)作美餐,死亡者不計其數(shù)。僥幸能游到對岸的,想要上岸卻被又高又滑又陡的堤岸擋住了,沖上去滑下來,再沖再滑,直至筋疲力盡被河水沖走。最終,角馬群用自己的蹄子將河堤刨開一個口子,讓遷徙大部隊蜂擁而過,才算結(jié)束這悲壯的一幕。此時馬拉河已漂滿了角馬的尸體,可以說,角馬渡過馬拉河,完全是后馬踏著前馬的尸體才得以完成。
角馬群大遷徙悲劇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當(dāng)渡過馬拉河的角馬看到一大片綠油油的嫩草展現(xiàn)在面前而欣喜若狂時,草原上的猛獸獅子、老虎、獵豹、髭狗卻開始了最后一擊,兇殘的圍獵開始了,又有許多角馬倒在黎明來臨前。有資料顯示,每年遷徙的角馬大軍能夠最終到達彼岸,安安靜靜享受鮮嫩青草美食的不會超過其中的30%。
然而,這樣的悲劇卻以每年兩次的頻率在兩個大草原之間固定上演,角馬們始終扮演著流動的角色。這就是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吸引它們的是生存法則:原來的領(lǐng)地已經(jīng)沒有新鮮的草原,新的嫩草在另一處草原召喚它們。盡管這樣的一次遷徙長達3000多公里,沿途險象叢生,但為了生存,角馬群還是義無反顧踏上“死亡之路”。優(yōu)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guī)則既維持了草原生態(tài)的平衡,也讓角馬能夠淘汰難以適應(yīng)惡劣環(huán)境的族類。
角馬群在大遷徙途中,過河時遭巨鱷撲殺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