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遠萍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準確、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有根據、有條理,比較完整地表達出內心的數學思維過程的培養(yǎng).也是學生表達、交流數學知識甚為重要的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通過營造和諧的說話氛圍,多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教學策略來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口頭語言;教學策略;表達能力
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三十多年,看到了教育改革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教育理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革,過去那種填鴨式、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在的教學.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學的教育抓起,特別是數學這門課程,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而對小學生來說,首先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尤其重要.
在教學中我們應逐步要求學生用確切的、簡練的、清晰的語言來表達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法則、性質.數學語言反映了學生思維的周密性、邏輯性及豐富性.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學生能用數學語言的邏輯性、周密性與他人進行交流,這就體現了數學語言的重要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語言”是指描述數學事實和方法的所有符號.它專門用于表達數學思想,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形式化等特點.它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數學語言包括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外部語言是內部語言的顯性表露,外部語言最直接的表露方式就是口頭語言.
我認為提高小學生數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一是要抓住數學語言的特點,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也不同于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其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所以說教師在課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應做好使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渡的導師,首先要求教師語言規(guī)范,給學生做出榜樣.二是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在心理情感上做好說的準備,培養(yǎng)他們健康、積極的說話心態(tài),激發(fā)說話的欲望.教師要經常創(chuàng)設富有童趣的情境,通過各種策略,促使學生想說話,敢說話.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運用數學語言,熟練數學語言,愿意并且敢于提出問題和發(fā)表意見.在課堂上要讓每名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采?。簜€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等多種互動形式.說的內容可包括:說圖意,說算理,說解題思路,說公式的由來等方面.
首先,在教學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說話氛圍,幫助那些想說而不敢說的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消除他們說話時的緊張心理,激發(fā)學生敢說并想說的愿望.只有讓學生敢于大膽的站起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數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如何來營造這個和諧的說話氛圍呢?我認為用“賞識”來營造這個氛圍比較好,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賞識,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信任與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想說的心理.如,在課堂中當學生不會說時,我通過“你說的很對”“老師相信你能行”“說得越來越好了”等鼓勵賞識性的語言、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tài)度,使學生逐漸擺脫緊張情緒,以及說不好、不會說的心理壓力,慢慢地走向積極思考,搶著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一良性軌道上來.
其次,要多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數學術語的記憶能力,如果教師只是將數學概念、法則、定義等直接呈現給學生,讓學機械地去背,這樣記憶,在一定時間內會發(fā)生模糊和遺忘.所以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親歷知識的來龍去脈.例如,在三年級教材中教學“什么是周長”時,我課前就布置學生上體育課時,圍繞操場跑一周;然后在上課時,我再引導學生用手指沿著課桌或書本的邊繞一圈,完成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繞著物體的邊走一圈的長度有長有短”,接著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樹葉、紅領巾及不同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小組討論后得出“繞著物體的邊走一圈的長度有長有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嘗試概括周長的定義是水到渠成.通過親身體驗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透徹的理解,能完整說出周長定義的學生達到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具體情境自主探索獲取知識,比強行記憶得更為牢固,更為準確.
再次,要借助操作促進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中低年級的學生,要求他們用規(guī)范準確的數學語言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的確有些困難.因此,讓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幫助他們用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數學觀點就容易多了.例如,在四年級教材中學習“軸對稱圖形”這節(jié)課中,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大多數都不會說,于是我就讓學生舉起一雙手,然后雙手手掌手指對齊合并,教師跟著一起做,打開合并重復做二、三次并仔細觀察操作的過程中圖形特征,最后再讓學生說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結果很多學生都能說出.“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后兩端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
教學中通過合作交流發(fā)展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是課堂上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讓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有口頭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也給他們聽其他人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意見,會更加主動的思考、傾聽,而班級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可在合作交流的帶動下,逐步學會語言表達,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總之,數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們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從多方面大力加強學生的口頭語言訓練,從而達到思維與語言同步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林,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研究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