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掃馬路與掃天下,中間隔著十萬八千里,如果用學歷來形容,掃馬路好比小學畢業(yè),掃天下則好比博士畢業(yè)。因此,如果一個博士生去掃馬路,肯定會讓人感到吃驚,不可思議。
這些天,同濟大學博士生田俊濤利用暑假幫助環(huán)衛(wèi)工父母掃馬路一事就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網(wǎng)友們紛紛發(fā)言,各抒己見,十分熱鬧。有人點贊,認為博士生掃馬路,是放下身段,掃出孝心;還有人認為,博士生掃馬路體驗民情,接納地氣,有利于將來更好發(fā)展。也有人認為不值,能掃天下的博士生去掃馬路是大材小用,掉價貶值。各種意見,不一而足。
在我看來,掃馬路與掃天下,雖然都是一個掃字,但掃的內(nèi)容卻天差地別。兩者都是勞動,卻有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之分,一個是“低小下”,一個是“高大上”,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兩者都不可或缺,都很重要,沒有掃天下的英雄,歷史難以向前發(fā)展,社會一片混亂;沒有掃馬路的清潔工,我們將生活在垃圾堆里,毫無幸??裳浴?925年,港九工人大罷工,只短短幾天,香港便成了垃圾遍地、糞尿橫流的臭港、死港,讓人記憶猶新。誰敢小瞧掃馬路的,就會要你的好看!
普天下之人,立志掃天下的人太多,安心掃馬路的人太少,而實際上社會需要更多掃馬路的不需要那么多掃天下的。畢竟天下有限,大事不多,你也想掃,我也想掃,結(jié)果可能是“龍多不下雨”,勾心斗角,越掃越亂。魯迅遺囑里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蓖恚c其做一個空頭掃天下的,不如做一個實在掃馬路的。
想掃天下的人,一定要先學會掃馬路。古人說“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很有道理。日本女郵政大臣野田圣子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掃廁所,她工作認真負責,對自己嚴格要求,立志說:“就算一生要洗廁所,也要做個洗廁所最出色的人。”毛岸英從蘇聯(lián)留學回來,學了一肚子掃天下的本事,可是毛澤東卻要他先去農(nóng)村跟農(nóng)民學種地,磨煉自己,了解國情。他們的經(jīng)歷都充分驗證了一句古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
掃天下需要更多的膽識、勇氣、擔當、學識、德行,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倘若德不配位,能力不足,就是硬把你捧上掃天下的位置,你也干不好,干不長,早晚要出丑露乖,甚至一屁股栽下來。當年,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年羹堯,就因為跋扈、失德、僭越,一日被連降十九級,從赫赫有名的西北王變成一個打掃城門的老兵,這時他才想明白了,“人生貴適宜”。
因而,一心想掃天下的人,如果掃著掃著,覺得自己才智欠缺,力不從心,不是那塊料,那就不妨急流勇退,去干一些掃馬路之類的實實在在的基層工作,美化市容,奉獻社會,即便是大材小用也比大材無用要強得多。最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學了點自欺欺人的屠龍之技,就覺得自己是個掃天下的棟梁之才,牛氣哄哄,看不上一般工作,那早晚會讓你碰壁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既需要一批掃天下的領軍人物,更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一個人如果讀了博士,取得掃天下的資格,就看不起掃馬路的父母,不會干不愿干掃馬路的粗活,那倒是值得擔憂的,他將來也未必能干好掃天下的大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整天關(guān)在象牙塔里的博士生,偶爾出來掃掃馬路,接接地氣,問問民情,于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