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彩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教學任務中必須予以重視的部分,下面以教師對郁達夫《故都的秋》其中部分教學過程為例,淺談中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感受文章的美,筆者從文章的語言與內(nèi)容這兩大方面對出發(fā),就“中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內(nèi)容均摘自筆者對郁達夫《故都的秋》教學過程中的部分課堂實錄。
一、文章語言的賞析
教師對學生文章語言的賞析能力加以培養(yǎng)是一件必要的語文教學任務,如此,學生不但能夠更好地感悟作者的中心情感,還可以學習文章中優(yōu)美的句式與精妙的寫作手法,進而鍛煉自身寫作能力。筆者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為例,分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下面是筆者部分課堂實錄。
教師:“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同學們默誦一下,這一句式有什么特別的嗎?
學生:作者在這段話中一連用了三個“來得…”。
教師:正確,這三個“來得…”用得不簡單啊,其中感情的表達一層比一層強烈,就像海面下朝陽的光芒,無法遮掩,幾乎噴薄欲出。在本文中,作者多次運用了此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到并說出來。
學生:“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教師:很好,這一句運用了與上一句同樣的寫作手法。下面我們再看“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边@一句,作者用名花、美酒來與秋作對比,更加突出了“秋”在作者心中無可替代的地位,而文章的主角“故都的秋”更無需多說了。另外,“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在這里巧用古語,“古語”與“深沉”疊加在一起,與秋景、與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懷念遙相呼應,這一精彩寫作手法仿佛為文章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鍍上了思念的顏色。
在上述教學案例當中,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的語言運用展開學習、欣賞,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而且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與感悟。
二、對文章內(nèi)容的賞析
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總是豐富多樣的,可能是講述一件事,也可能是描寫一個人或一個景物,正是因為有了充實的內(nèi)容,文章才不會顯得空洞,作者的情感表達也才會比較立體、飽滿。以下為筆者部分教學實例。
教師:同學們,下面我們對這一段進行賞析,“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作者描寫的是什么?他想要表達的又是什么?
學生:作者描寫的是江南的秋,他想要表達的是江南的秋“不夠有味道”,從而牽出其對故都的秋的懷念之情。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這句“不夠有味道”用得恰到好處。江南固然也有秋天,但此秋天非彼秋天也。作者表達了對故都的秋、更是對故都的懷念之情。下面我們再看這一段,“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潭柘寺的鐘聲?!蓖瑢W們將這一段內(nèi)容朗讀兩遍,并用心體會其意境與感情,然后說一說。
學生:在朗誦、閱讀這段內(nèi)容的時候,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仿佛出現(xiàn)在了眼前。
教師:老師也有同樣的感觸,足可見這些都是作者印象最深、最懷念的故都秋景。作者用最樸實的筆墨進行描寫,卻讓讀者有仿若身臨其境之感啊。所以說,最真實的東西往往最能打動人的心靈,這一點大家在以后的寫作當中可以慢慢去感悟。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文中對故都秋景的描寫還有哪些呢?
學生:“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北國的槐樹”、“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樹”等等。
教師:同學們總結(jié)得十分全面,下面讓我們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以及這一段“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蓖瑢W們再次將這兩段內(nèi)容認真閱讀一遍,能夠感受到什么呢?
學生:這兩段內(nèi)容給人一種平平淡淡的感覺,就像是鄰里之間在閑話家常。
教師:是的,作者對掃街、熟人之間閑話這些最平常、最普通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了描寫,讓秋淡然、清澈的韻味從這些悠然的生活中透出來,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實在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p>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賞析與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了解更加全面,從而能夠更直觀、更容易地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再者,文章優(yōu)美的內(nèi)容對學生語文審美的熏陶及寫作素材的積累都有著極大的益處。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能夠使其更好地理解、學習教材知識,從長遠意義上來說更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謹以此文與廣大教師共勉!
(作者單位:濮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