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諺語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特殊形式的幽默語言種類,其最大的特點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語中應(yīng)用的比較廣泛,而且在文學(xué)作品和一般文章中也隨處可見。漢語諺語具有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又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當(dāng)中,對于這種具有獨特的語言形式又蘊含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諺語的翻譯,需要考慮語言和文化雙方面,這無疑是諺語翻譯者面臨的較大難題。
1.漢英諺語的內(nèi)涵
在漢語中,《辭?!穼ζ湎碌亩x是:“流傳于民間的通俗而精練、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爭的經(jīng)驗?!?/p>
對于諺語的概念英語中存在著多種不同闡述,《朗文現(xiàn)代英語詞典》給諺語下的定義是:“A proverb is 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一種為人熟知,表達人民群眾智慧的簡短格言,通常語言凝練,具有鮮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韻律,易于記憶。)
2.諺語人文化差異
英漢兩個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都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諺語。英漢諺語之間的共性體現(xiàn)為群眾性、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上,不同點主要集中在諺語表現(xiàn)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獨特的文化色彩上面。
(1)生活環(huán)境
地理上英國屬島國,因此許多英語諺語都展現(xiàn)了英國人民的航海、捕魚經(jīng)驗。
而中國傳統(tǒng)上是個農(nóng)業(yè)大國,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方而的諺語占多數(shù),如“春雨貴似油”“民以食為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2)生活習(xí)俗和思想觀念
語言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習(xí)性影響并限制語言表達系統(tǒng)。中國有一俗語“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白菜、蘿卜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兩種蔬菜,在此諺語中被用來代表人們不同的品位和意見。如將此諺語翻譯成英語,人們會用“apple”(蘋果)、“onion”(洋蔥)這兩種在英國相當(dāng)普遍的食物替代“白菜”和“蘿卜”來表達人們的不同偏好。
(3)宗教信仰
宗教對人們生活和精神思想都有重大影響,在中國,占主導(dǎo)地位的宗教是佛教,漢語諺語中可以看到很多體現(xiàn)佛教文化的詞語。例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
而英語國家多信奉基督教,“上帝”“魔鬼”的形象在很多英語諺語中可以看到。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者);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上帝送來肉,魔鬼送來廚子。)
(4)歷史和文學(xué)典故
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上的一些典故往往可以在諺語中找到其蹤跡。來自文學(xué)作品的典故也常常出現(xiàn)在諺語當(dāng)中。漢語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笔莵碜浴痘茨献印と碎g訓(xùn)》,意思是一件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zhuǎn)化成好事。英語諺語中有好些是來自《伊索寓言》、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希臘神話?!癇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笔莵碜浴兑了髟⒀浴罚馑际且蝗喝藶榱顺鲇谀撤N利益而不是真正的友誼而糾結(jié)在一起。它和漢語諺語“一丘之貉”在意義和感情色彩上很一致。
(5)價值觀
與中國人重整體不同,英語諺語中體現(xiàn)出英美人重個體、個人自由及自身利益,如體現(xiàn)個體主義的諺語如:“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個人都是自身命運的建筑師。)
英語諺語也反對極端的個人價值至上論,集體主義價值觀已經(jīng)越來越來收到重視,如諺語:“One man is no man.”(個人是渺小的);“A swallow ca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3.諺語的翻譯
諺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要想準(zhǔn)確地翻譯,原汁原味地保持其民族的特點,就必須要學(xué)習(xí)和掌握諺語的來源和歷史典故以及所包括的文化特點,否則就會出現(xiàn)歧義、不解甚至錯誤的理解,從而導(dǎo)致一些不忠實于原語文本甚至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譯文。
(1)直譯
英漢諺語中大多設(shè)有生動的比喻,翻譯中只要不影響讀者的理解,應(yīng)盡可能采用直譯法,使原語中的比喻形象在譯語中得到再現(xiàn)。如:光限似箭,稍縱即逝(Time flies an arrow, and time lost never returns.);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2)套譯
套譯是指漢英兩種文化彼此之間存在著對應(yīng)的形式,其喻體雖然有所不同,但喻指相同或相似,讀者對其中的比喻形象比較熟悉,因此易于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當(dāng)然有時因漢英文化差漢語諺語中的比喻形象也往往需要相應(yīng)的轉(zhuǎn)換。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 three boys no boy.)
(3)意譯
諺語與民族文化關(guān)系密切,相當(dāng)一部分諺語民族文化色彩濃重,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則譯文牽強附會,喻義也不易為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法,以簡潔精煉的語句譯出喻義。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失之東隅,收之桑榆(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