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奮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 ?!巴n異構”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有利于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共進,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展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創(chuàng)新教法與學法,提高備考的質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促進學生的多元發(fā)展。因此,必須積極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一、科學研究新課標,把握好三維目標——同課異構的靈魂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怎么看,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的依據(jù)?!叭S目標”的達成是重中之重。一節(jié)好課就是要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還要看課堂中是否堅持了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是否依據(jù)課程標準施教,是否體現(xiàn)了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習新課標,可以內化新課程基本理念,熟悉新課程的設計思路,明確新課程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同時要研讀高考說明,明確高考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綜合能力的要求;研究高考試題,明確高考方向和高考發(fā)展趨勢,以便在教學中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有具體的教學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同課異構”時,需要秉承求同存異的原則,提升自身教學的個性,但不能偏離教學目標。
二、深入挖掘教材,結合社會現(xiàn)實——同課異構的基礎
教師要時刻牢記,教師、學生、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學資源。因而,鉆研教材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基礎。在同課異構時,要從教材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和超越教材,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教師處理教材時,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圖文并茂的課程資源。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潛能,圍繞目標,注重互動,以生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異構好教材是同課異構的一個關鍵點。政治課的學習和考查比較靈活,同課異構還要聯(lián)系社會熱點現(xiàn)象,高中政治教師不應僅傳播課本知識,還要充分重視時事政治在教學中的應用。要從學生和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及時地捕捉各種熱點、焦點信息,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循善誘地進行教學活動。政治教材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社會時事則時時更新,開展時事教學,猶如為思想政治課注入涓涓清泉,恰當有效開展時事教學是思想政治課保持蓬勃生機的源泉,從而也提高高考備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關注學情,研究教法學法——同課異構的藝術
“同課異構” 要求教師就要潛心鉆研教法和學法。每位教師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差異,必然要求教法和學法的多樣化,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結果,教師需要嚴格按照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實施教學設計,由此實現(xiàn)以“學”定教,因“學”而異,順“學”而為的教學目的。但是部分教師對“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缺乏理解,忽視了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狀況,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程度,無法從學生的身心特點角度來適當?shù)倪x擇教學措施,導致“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淪落為一味地追求特殊和個性,或個別學生搞形式主義,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
四、發(fā)揮團隊作用,凝聚集體智慧——同課異構的力量
同課異構研究也就是為了發(fā)揮教師的團隊精神,營造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圍,實現(xiàn)一個“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的研究型教師隊伍。教師要具備相應的聽課、評課、比較能力,同一年級和同一學科的教師需要在“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中,利用該種教學方式和教學平臺不斷激發(fā)全體教師的教學熱情,提升教師實施新課改的積極性,不斷挖掘團隊作戰(zhàn)的能力和教學優(yōu)勢,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在教學活動中享受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要處理好兩個關系:首先要處理好集體備課與個人教學特色的關系。其次,處理好“求同”與“求異”的關系。備課組在實施“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讓同年級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的班級的教學中,由此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五、努力搭建教育平臺,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同課異構的條件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陣地。同課異構要求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只有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檢驗,才能看到異構效果。是效果可佳還是略有進步,學生掌握程度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巴n異構”就是進行課堂實踐的途徑之一,學校和科組要努力搭建異構平臺,教師要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教師只有聚焦課堂,積極研究,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籌帷幄,決勝于課堂。
六、認真及時反思研討,揚長避短、資源共享——同課異構的升華
“多人同課異構”即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教師上課,更有可比性。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后及時反思,首先要反思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是否到位,對文本的解讀是否準確。其次是反思對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恰當,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科學,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合理。再次是反思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維課程目標。同時還要從課堂現(xiàn)場效果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是否被激發(fā)出來,學生是否掌握了當堂所學的內容;還要將同課異構的課的效果進行對比,看教學效果方面還存在什么差距,并根據(jù)備課組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今后改進和完善的設想。最后,將其寫成課例分析,使課例分析成為教學反思的載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巴n異構”的教研活動得到了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在教研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巴n異構”教學沒有絕對固定的模式,在今后長期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將繼續(xù)“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序漸進,要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我們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思想碰撞,理論升華,達成共識,尋覓更多科學教學策略,才能提高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