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緋華
初三的總復習是將知識從新編排,使脆片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從而解決前期課堂遺留下的問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有效的解題技巧,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過程中依舊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歸納整理知識點的思維,因為好奇心幫助我們保持興趣,歸納整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事物。
本人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看待學習材料并深入思考,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利用圖標和知識網絡圖等方式梳理新舊知識的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對新信息的理解,長期保持和遷移應用。并在相識情景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也能在新情景中分析判斷差異并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學習真實,有用的化學,也是課改的理念之一,追求試題的真實性,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化學問題。
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出發(f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根據一系列本質相近的問題,理清知識之間的規(guī)律性的關系,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同時學習在復習過程中不斷思考,交流,使思維向廣度和深度延伸。復習不單是加大習題的量和難度,而是促使學生深入的深層次的思考,構建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時要適當組織教材,根據認知發(fā)展理論,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歸納,反思,不斷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聯(lián)系。鑒于此,本人提出幾個觀點
一、有效設問,有效交流,促進復習
有效設問指的是教師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修正舊的思維模型建立新的思維模型,實現(xiàn)思維引領,促進深入復習。有效的問題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要讓學生主動卷入學習。比如,在討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二者發(fā)生反應,同學們各自提出觀點進行討論,做實驗時大家都伸長脖子注意觀察現(xiàn)象。
有效的問題要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把從前的學習與現(xiàn)在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比如,物質轉化題,對大部分學生來講都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把酸堿鹽及金屬,氧化物之間的聯(lián)系同舊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問題也就解決了。
有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提升學生認識的高度,比如,用紅磷燃燒測定氧氣的體積時,學生都能知道這個方案有誤差,對環(huán)境也有污染,提出能否改進方案,解決這倆個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可燃物和密閉裝置。
有效設問要有層次遞進性,讓學生經歷了每一次的“跳一跳,摘桃子”后越跳越高,在不斷的思考中思維達到一定深度。比如,在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是部分變質還是完全變質時,如何選擇哪類物質進行實驗判斷,從不同物質類別,從不同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發(fā)展思維,引導學生深入的復習和思考。
二、優(yōu)選素材,拓展深入復習
初中復習課的素材很多,市面上的教輔書大多大同小異,造成初三的課堂也是老師和學生一同在題海中撲騰。這樣的教學肯定事半功倍。面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和疲憊不堪的學生們,老師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一定要在量上進行壓縮,質上進行精選。
“授人以漁”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的眼中就只有習題,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教學就沒有學生的親生體驗,沒有經過思考的結論很容易被遺忘。所以在檢驗氫氧化鈉溶液的變質程度時,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案,提供試劑和儀器,進行證明,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們很有激情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討論交流后得出正確的思考方法。
一直以來,我們學生們看到的,做過的大都是驗證性實驗。在他們頭腦中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每個實驗都能得到預期的結論。所以在有些實驗過程中可以設計一個同預期不同的實驗,要讓學生意識到沒有一個實驗可以一次就得到結論。比如,在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氣體通入澄清石灰石,卻沒有看到石灰水變渾濁,對于這一異常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讓學生明白許多科學家可能為之奮斗了一生卻沒有達到預期的預想。我們在讓學生復習的過程中,也常??吹綄W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陷入低谷,若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一腔迎難而上,越戰(zhàn)越勇的斗志怎能堅持下去。所以可以通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教育,這也是促進學生情感的教學。
三、結論和啟示
1.教學內容的選擇
在尋找教學內容時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進行重組,向學生提供經過設計的教學材料。在順序的安排上要充分注意變化之間的關聯(lián)度和遞進性。比如在學習煉鐵的原理時,實驗前先通一氧化碳氣體,后加熱原因學生已經明確,問若換成先通氮氣,可否?或者其他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的氣體了?引導學生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歸納和總結。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不在是死記硬背,而是掌握對類似問題的分析和總結歸納的思維。
2.學生為主題的原則
學生的參與是深入復習的前提,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提出的每個問題都要面向全體學生,必須是與學生有關,是值得學生可操作,可思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的每一個結論都是他們經過自己思考悟出來的。學生的學習要在老師的帶領下經歷探索和發(fā)現(xiàn),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種經歷使得知識變得可以感受到,形成個人的知識結構。
3.合作溝通的原則
學生的深入的參與不可能僅僅靠獨立思考,還需要與同伴交流才能發(fā)生思維碰撞和心靈融通。學生之間的彼此學習有時比老師的教學效果更好。所以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溝通會給他們帶來良好的精神體驗,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持長久的注意力和思維的活躍度,保持對未來的學習的新鮮感和努力程度,為深入復習提供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