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集色、香、姿、韻等諸多絕妙于一身,與蘭、竹、菊并稱“四君子”,又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梅文化是國人在植梅、賞梅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底蘊深厚,內(nèi)涵豐富,是“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中國精神的象征。
百花魁首
梅花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與蘭、竹、菊并稱“四君子”,又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她集色、香、姿、韻等諸多絕妙于一身,且不畏嚴寒,凄風而怒放,伴白雪而盛開。
俗語云:花木管時令。古人以二十四種花對應自小寒至谷雨八節(jié)氣二十四候的時間階段,這是先人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對大自然形成的規(guī)律性認識。而梅花代表小寒第一候,從而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風首位,可見其在群芳譜中的地位。
梅進入中國人視野,首先是在物質(zhì)生活領域。20世紀70年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銅鼎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梅核,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梅已經(jīng)被當作食物?!蹲髠鳌分杏涊d,“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即是明證。
梅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對象
梅文化,是國人在植梅、育梅和賞梅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內(nèi)涵豐富,品位高潔,頗值得一書。
梅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對象是與最早的文學同時出現(xiàn),如《詩經(jīng)》中寫“山有嘉卉,候栗候梅”??梢姡袊说摹霸伱贰眰鹘y(tǒng)與中國文學一樣古老,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古老的根系。
魏晉南北朝時,以詠花為題材的詩詞曲賦甚多,而傳世者尤以詠梅者最盛。劉宋名士陸凱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币悦窞閭髑樾盼?,并附詩佐之,自陸凱始。
到了唐代,朱砂梅的品種開始出現(xiàn),也即今人普遍看到的紅梅。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韓愈、李商隱等詩人,均有詠梅詩。
梅花清癯典雅,象征隱逸淡泊,堅貞自守;梅干老辣蒼勁,象征不畏權勢,剛正不阿。與古人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品格正相符合。所以畫家常以清逸來表現(xiàn)梅花的神韻。
元代畫家王冕,隱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冕工于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別具風韻。其《墨梅》詩,更是名揚天下。詩曰:“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p>
呈現(xiàn)出新時代的氣息與精神
從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李苦禪、陳少梅、朱屹瞻、王個簃,到關山月、黃胄,近現(xiàn)代名家也幾乎都畫過梅花。其中以關山月最為著力,他的梅花充滿了熱烈的氣氛,呈現(xiàn)出一種新時代氣息。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數(shù)次提及“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詠梅詩句。2017年,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王冕《墨梅》中的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引發(fā)國人強烈共鳴,展現(xiàn)出新時代國人的底氣和新時代的國人精神,傳遞出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卓然品格。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11.9、《老年文摘》總第222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