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 目的:對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護理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擇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將其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對比兩組的效果與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知識掌握情況比常規(guī)組優(yōu),且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96.43%)比常規(guī)組(75.00%)高,且P<0.05。結論: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不僅能改善其臨床癥狀,還能提高護理的質(zhì)量。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護理系內(nèi)科常見病,其主要特點在于發(fā)病慢、早期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病程的不斷延長,患者病情則會逐漸加重,并出現(xiàn)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等癥狀,肺功能日漸低下。當患者病情進入急性加重期后,臨床不僅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還要對其采取優(yōu)質(zhì)的護理進行干預,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配合度,從而有效改善其預后[1]。由此,本文作者對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護理效果進行探究,現(xiàn)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其中,常規(guī)組男女比例為15∶13,平均年齡(63.48±1.29)歲,肺功能Ⅰ級、Ⅱ級、Ⅲ級分別為9例、7例、12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6∶12,平均年齡(64.11±.27)歲,肺功能Ⅰ級、Ⅱ級、Ⅲ級分別為8例、9例、11例。兩組各項臨床指標均無太大差異(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納入標準:1)對患者進行臨床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有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特征;2)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nèi)容均有所了解,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患者精神、意識出現(xiàn)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2)患者已經(jīng)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3)患者及家屬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2 護理方法
給予常規(guī)組常規(guī)護理,給予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具體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相對較為嚴重,護理人員在對其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大量的工作,而成立護理小組則有助于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護理小組成員包括組長(1名)、護理人員(5名)、藥房人員(1名)、責任醫(yī)生(1名),其中,組長由本院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對小組所有成員進行管理。護理小組成立之后,成員們主動查閱國內(nèi)外與常規(guī)護理以及臨床操作指南相關的文獻,并結合現(xiàn)實情況與患者個人情況制定科學、合理、詳細的臨床護理路徑方案,以實現(xiàn)護理的全面性、整體性與科學性,從而不斷提高護理的效果。
2)護理路徑實施: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則為患者及家屬發(fā)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并告知其制定臨床護理路徑的原因、作用與價值,從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信任與配合,以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應按照路徑表中的內(nèi)容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
3)對癥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時常出現(xiàn)咳嗽、咳痰等情況,主要由于病情發(fā)作期間患者呼吸道內(nèi)的分泌物持續(xù)性增多,痰液黏性相對較大,導致其出現(xiàn)排痰困難,護理人員應主動通過胸部物理療法(如叩擊胸口、拍打背部、體位引流等)幫助患者及時排除呼吸道內(nèi)的痰液,避免出現(xiàn)窒息。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從而使得每日低流量吸氧達到15h以上。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護理滿意情況。護理人員于患者出院當天進行問卷調(diào)查,了解患者的知識掌握情況,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的高度與知識掌握程度呈正比;與此同時,對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調(diào)查,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85分則為很滿意,分數(shù)為72~85分則為滿意,<72分則為不滿意??倽M意率=100%-不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患者年齡、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等計量資料應以(±s)表示,并采用t對其進行比較;患者性別比例、護理滿意率等計數(shù)資料則以率表示,采用χ2進行比較。如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項臨床情況比較分析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知識掌握情況等均比常規(guī)組優(yōu),且P<0.05。詳細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分析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96.43%)比常規(guī)組(75.00%)高,且P<0.05。詳細見表2。
3 討論
急性加重期屬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發(fā)癥,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nèi)的支氣管受到了病菌的侵襲,并發(fā)生感染,從而導致支氣管內(nèi)部的分泌物大量增加,此種情況下,痰液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導致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2]。同時,支氣管感染同樣會導致黏膜出現(xiàn)水腫、充血等情況,從而使得起到流通受阻、肺部通氣出現(xiàn)障礙,最終危及患者的健康與安全。當前,臨床上主要對患者進行消炎、抗感染、機械通氣等治療,以緩解患者病情,但由于患者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導致其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相對較低,從而降低了臨床療效[3-4]。
院方可對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路徑進行干預,以提高護理的質(zhì)量與效率,并改變患者消極、悲觀的心態(tài),從而有效改善其預后。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經(jīng)干預,通過成立護理小組、制定護理路徑來實現(xiàn)護理的標準化、高效化與標準化,從而降低護理失誤的發(fā)生率,并讓患者感受到醫(yī)院的人性關懷[5]。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可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來加深患者及家屬對慢性阻塞性肺的了解與認識,讓其意識到臨床護理路徑的作用與價值,并在今后的治療中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從而提高了其治療的依從性[6]。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指導患者進行排痰、呼吸,以改善其臨床癥狀,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不適[7]。除此之外,護理小組應定期召開會議,對護理路徑的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分析,找到存在的不足,并對此進行糾正與完善,從而提高護理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知識掌握情況等均比常規(guī)組優(yōu),且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96.43%)比常規(guī)組(75.00%)高,且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不僅能改善其臨床癥狀,還能提高護理的質(zhì)量,從而有效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王玲,徐霞,李娟,等.霧化吸入痰熱清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護理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05):472-473.
[2] 葉廣鋒,姚紅,魏東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臨床路徑應用效果評價[J].醫(yī)學與哲學(B),2013,34(11):36-39.
[3] 符島,符裕,林德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認知狀況的影響因素探討[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6,44(02):162-165.
[4] 鄭喜燦,張?zhí)m蘭,鄭惠靈,等.多功能面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22):22-25.
[5] 羅倩,丁潔,張莉,等.臨床路徑在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2):2026-2030.
[6] 王長玲.臨床護理路徑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08(19):190-191.
[7] 朱小梅,陳紅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yī)學信息,2015,28(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