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魯迅的《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高峰。阿Q形象極具諷刺意味。我們需要充分地領會作品內(nèi)容,才能正確地認識到阿Q形象的復雜性。魯迅創(chuàng)作阿Q的目的是揭露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嚴重危害。阿Q被毒害的靈魂昭示出封建主義統(tǒng)治對中國人靈魂的摧殘。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有下滑趨勢,重讀《阿Q正傳》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負盛名的一部作品。阿Q,是魯迅對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進行了長期的深入觀察后創(chuàng)造出的鮮明的藝術形象,是一個成功的復雜的藝術形象。其引人注目的一面,是他被毒害的靈魂。阿Q在失敗、痛苦中形成的矛盾、荒謬的哲學,通常被人們稱為阿Q主義。阿Q主義是荒謬的、可笑的,魯迅是通過許多生動的細節(jié),來暴露這個失敗主義的痛苦的人生哲學的。阿Q主義究竟有特點呢?依據(jù)作品,歸納如下:
他餓得瘦骨伶仃,一貧如洗,和別人口角時,卻瞪著眼睛嚷著:“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他地位卑微,卻盲目地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對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窮得連老婆也娶不上,卻憑空瞎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趙太爺?shù)膬鹤舆M了秀才,本和他毫不相干,他也“手舞足蹈”地高興起來,自稱是趙太爺“本家”,排行比秀才還長三輩!因此他挨了兩個耳光,被勒令不準“姓趙”。阿Q盲目的自尊自貴是事件的根由。被打之后的阿Q,心想,“現(xiàn)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苯?jīng)過這么一想,他竟然覺得“威風的趙太爺”真正成了“他的兒子了”,他比趙太爺“高人一等了”,此時的他真正心滿意足了。
因為他進過城,他嘲笑城里人“是錯的,可笑!”他回到未莊,又鄙棄未莊人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xiāng)下人!”他盲目地自認為“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幾乎是一個“完人”。他特別忌諱頭上惱人的“癩瘡疤”, 常常被人撩撥,以至于和人打架。他常?!霸谛问缴洗驍×恕?,心里卻認為“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等到對方“心滿意足”地走了以后,阿Q“不到十分鐘”,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也不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 ——阿Q把精神勝利法發(fā)揮到了最高的極頂,他在失敗中求得精神勝利。阿Q主義的這個特征,是不敢正視人生痛苦和現(xiàn)實的思想邏輯,也是人生失敗,物質(zhì)破產(chǎn)的一劑靈魂安眠藥。阿Q最可悲的地方就是陷入了其中不能自拔,至死他也沒有拋棄這個荒謬的哲學。
這很明顯地反映出阿Q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tǒng)觀念和等級制度的很深的影響。阿Q很窮,被人輕賤,心里有許多怨恨。但他對于別的窮人也極端的輕賤。
就是這種等級制度思想支配的結果。
他和王胡,小D都是出身貧苦農(nóng)民,地位相同的。但阿Q自認為比他們高一等,由此輕賤他們。沒有一點同情心,他和王胡比賽捉虱子引起了一場滑稽的的對抗,他被王胡戰(zhàn)敗以后,認為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這正是這種等級制度思想支配的結果。
隨后,他碰到了“深惡而痛絕之”的假洋鬼子,他脫口罵了一句“禿兒,驢……”依次來發(fā)泄被王胡戰(zhàn)敗的仇恨,假洋鬼子當然不會饒他。錢洋鬼子的等級比王胡高得多,阿Q心有“怨恨”,卻不敢和他交手決斗。在這個強者面前,只好“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等到黃漆棍子“拍拍”幾下之后,他覺得“完結了一件事”,“輕松”起來。恰巧對面又碰見了靜修庵的小尼姑,他心中滿腔的憤怒和屈辱,發(fā)泄到這個比他更弱小、更卑微的尼姑身上去了。他當眾調(diào)弄小尼姑,周圍人的“嘗識”讓他就更加起勁,忘記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給以他的屈辱,“似乎對于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阿Q的這些舉動,正是封建等級制度思想的反映。在強者面前甘當奴才,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欺凌弱小,擺出尊長的威風;在強者面前受了凌辱,轉而向弱者瞪泄憤;這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這是魯迅最痛恨的那種“對于羊顯兇獸相”,“對于兇獸顯羊相”的封建主義的卑怯的劣根性。
在辮子問題上也反映了阿Q的封建正統(tǒng)觀念。他是以自己甘當清王朝的順民為無上光榮的。錢太爺?shù)膬鹤拥綎|洋留過學,接受了新潮流的思想,剪掉了辮子,阿Q稱他為“假洋鬼子”,罵他是“里通外國”的人。在阿Q看來,沒有辮子,就不是大清帝國的正當?shù)捻樏瘢凹傺蠊碜印毖b了一條假辮子,“就是沒有了做人的資格”。
阿Q可怕的忘卻癥表現(xiàn)在:第一,無意忘卻癥,阿Q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貧苦破產(chǎn)、忘記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世,忘記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屈辱、失敗、痛苦和仇恨,并從而產(chǎn)生了盲目的自高自大,自尊自貴的思想。第二,有意忘卻癥,這使阿Q忘記了一切新的仇恨、屈辱、失敗、痛苦和不幸,這種忘卻癥是精神勝利法,也是一劑安撫靈魂的靈丹妙藥。第二章中描寫阿Q為了忘卻在賭攤上丟掉的那一堆白亮的洋錢的表現(xiàn)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那一堆洋錢明明是自己的,忽而“不見了”,“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痛苦了?!痹趺赐鼌s這個“痛苦”呢?阿Q的辦法真是富有創(chuàng)意,“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他因此“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第三,“不能忘卻癥”。 阿Q的靈魂上就總是籠罩著“古老的鬼魂”陰影。他不能忘卻“古老的鬼魂”,所以他沒有現(xiàn)代中國人的靈魂,他忘卻了自己的現(xiàn)實人生,許多時候他甚至不感到自己人生的痛苦。他的思想,“其實是樣樣合于圣經(jīng)賢傳的”。那些“古訓”“古老的鬼魂”,早和中國“現(xiàn)社會毫無關系了”,早就應該“拋棄”了,可是,阿Q卻偏偏記得很牢固,而且“變本加厲”地把這些陳腐的教條運用到他的痛苦生活中來。因此,由上可知,三種忘卻癥,是阿Q的靈魂變成麻木不仁的主要原因。健忘,使阿Q達到了不知覺悟,不知悔悟的可怕程度。
貧困的、質(zhì)樸的、有改變不幸命運的愿望的農(nóng)民阿Q,又虔誠地信奉著矛盾的,荒謬的,失敗主義的阿Q主義哲學,這就是阿Q形象的復雜性。這個形象被魯迅寫得如此真切生動,入木三分。這個活生生的形象,在現(xiàn)實生活里很難找到他的原型,但他又和犯有同類毛病的許多人相通相似,是采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魯迅一再說,他是通過阿Q來“寫一切人”的。作品前幾章的阿Q是個“七無”人氏,人們并不認識他。但是,魯迅一把他創(chuàng)作出來,人們幾乎誰都認識他,了解他,誰都從阿Q身上看見了自己的一些弱點,因而要遠遠地躲開阿Q,這就是魯迅所說的,阿Q是被幾千年封建主義統(tǒng)治毒害的國民靈魂的典型。魯迅正是通過阿Q的悲劇來揭露封建主義統(tǒng)治對中國人靈魂的摧殘,也正反映了他對國民性探索的成果?!栋正傳》反映了魯迅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的強烈要求,這正是作品最可貴的地方。
(作者單位:寧夏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