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男
摘要:張愛玲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紅極一時,但是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淡出大陸文學界。從80年代開始,她的作品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隨后文學界還興起了“張愛玲熱”。在文學史上,這種由大家對其贊美轉為批判再到贊美的過程在張愛玲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其中包含了張愛玲作品自身文學價值的內在規(guī)律。本文試從三個方面闡述這種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
關鍵詞:張愛玲 文學價值 藝術
張愛玲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孤島文學界最傳奇的小說家,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被發(fā)表在通俗雜志《紫羅蘭》上。隨著她作品的陸續(xù)發(fā)表,文學界逐漸肯定張愛玲作品的文學價值。但是由于特殊時期的政治原因,張淡出了中國文學界。80年代后,她的作品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隨后在文學界還興起了“張愛玲熱”。下面筆者將這種對張愛玲評價的變化中所體現的文學價值內在規(guī)律簡要分為藝術構成價值層面、個體表現價值層面和文學史價值層面,并就這三點進行闡述。
一、藝術構成價值層面
張愛玲自己曾經說過《金瓶梅》與《紅樓夢》“這兩部書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她的《傾城之戀》以婚姻、家庭為中心, 除了與世情小說內容上相似之外, 小說對世態(tài)真相的理解、對人性的看法以及小說的整體氛圍上都有著諸多契合。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講的是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白流蘇與被香港之戰(zhàn)改變的范柳原最后結婚的故事。小說以“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開篇。雖然結尾處白流蘇如愿以償嫁給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卻說“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結尾以胡琴聲又響起呼應開頭??此啤按髨F圓”的結局卻顯得十分悲涼,范柳原再也不說動人的情話了。他真的是因為愛情才娶流蘇嗎?在筆者看來,兩個人的結合不過是戰(zhàn)亂年代,兩個前途未卜的可憐人搭伙過日子罷了!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用她華麗又凄清的筆墨抒寫她本人的悲劇意識。小說通過時間概念的渲染,對白公館里的人物進行剖析,窺一斑而略知全貌。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張愛玲作品在藝術構成價值層面上的內在結構。
二、個體表現價值層面
正當其他作家規(guī)避時局不敢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張愛玲卻完全根據個人意志進行創(chuàng)作,她這種別樣的個體表現與她的身世密不可分。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小的吃穿用度都與平民不同,接觸的平臺和個人經歷在她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在《沉香屑·第一爐香》中有這樣一段對建筑的描寫:“山腰里這座白房子是流線型的,幾何圖案式的構造,類似最摩登的電影院。然而屋頂上卻蓋了一層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綠的,配上雞油黃嵌一道窄紅邊的框。窗上安著雕花鐵柵欄,噴上雞油黃的漆……”可以說,如果作家沒有親眼見過這般富麗堂皇的建筑,是不會有這種細致的描寫的。
三、文學史價值層面
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談及張愛玲時說:“但是對于一個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人說來,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yōu)秀最重要的作家。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她的成就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如曼斯菲爾德、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還要技高一籌。
文學以是否對人們有用和是否重要來評判其是否具有文學價值。文學作品由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讀者進行閱讀,作家和讀者相輔相成,共同判斷。文學價值充滿無限可能,既絕對又相對。文學的價值系統(tǒng)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整體。張愛玲在文壇經歷了被眾人追捧到無人問津,再到由學術界小心謹慎地談及,最后暢所欲言,并再次形成“張愛玲熱”的過程。這樣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離不開時代的變革。就筆者個人而言,這種變化離不開20世紀80年代年代“純文學”概念的提出,在作家經歷了特殊年代后,依舊改變不了“文學從屬于政治”等習慣性寫作,而“純文學”的概念打破了這樣一種局限,喚醒作家沉睡中的自我意識。這樣的意識與張愛玲完全出自個人意志進行創(chuàng)作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像張愛玲這樣一批不為時代“藝術原則”所左右的作家再一次回歸大眾視野……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董學文.試論文學價值和價值系統(tǒng)[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1).
[4]蔡翔.何謂文學本身[J].當代作家評論,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