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 目的:明膠顆粒凝聚試驗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在梅毒檢驗的比較研究。方法:選擇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執(zhí)行明膠顆粒凝聚試驗(觀察組)和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對照組),比較兩組試驗結果。結果:觀察組Ⅰ 期梅毒檢出呈陽性比率達92.59%,而對照組為64.81%,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P<0.05)。兩組Ⅱ 期梅毒、潛伏期梅毒檢出呈陽性比率都達100.00%。此外,Ⅰ 期梅毒病程比較長,檢出呈陽性比率就更高,病程5~10d中,觀察組檢出呈陽性比率顯著比對照組要高(P<0.05)。結論: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相比較,明膠顆粒凝聚試驗有著更高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可以考慮作為梅毒檢驗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 明膠顆粒凝聚試驗;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梅毒
梅毒是常見的傳染性病癥,因梅毒螺旋體感染誘發(fā),其特點是有諸多臨床癥狀、沒有顯著特異性,因此診斷難度大大提升 [1]。本研究選擇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明膠顆粒凝聚試驗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用于梅毒檢驗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5例,女35例,年齡22~53歲,平均(32.1±2.3)歲。病程1d~3個月,平均病程(14.7±2.4)d。其中54例Ⅰ期梅毒,31例Ⅱ梅毒,5例潛伏期梅毒。
1.2 方法
清晨病人空腹時,抽取靜脈血3mL,之后執(zhí)行離心10min,速率設定為3000r/min,及時實施RPR、TPPA。
本研究中,觀察組執(zhí)行明膠顆粒凝聚試驗(TPPA),對照組執(zhí)行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RPR), 兩組都嚴格遵照試劑盒使用說明書實施檢驗。
1.3 觀察指標 [2]
觀察與分析兩組試驗結果,梅毒RPR、TPPA陽性檢出情況,及與Ⅰ期梅毒病程的相關聯(lián)系。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由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資料。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試驗結果
對比兩組試驗結果,觀察組Ⅰ期梅毒檢出呈陽性比率比對照組要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2=5.016,P<0.05)。
2.2 Ⅰ期梅毒病人運用兩種不同試驗方法陽性檢出率與病程的相關聯(lián)系
Ⅰ 期梅毒7例患者的病程是1~4d,觀察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2=4.759,P<0.05)。Ⅰ 期梅毒19例患者的病程是5~10d,觀察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2=3.077,P<0.05)。Ⅰ期梅毒28例患者的病程是10d以上,兩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人體感染梅毒后,被劃定為Ⅰ、Ⅱ、Ⅲ期、潛伏期,Ⅰ期主要癥狀為硬下疳,主要的特異性抗梅毒抗體是IgM,早期梅毒反應素一般顯示為陰性。Ⅱ期主要癥狀是皮膚、黏膜損傷,梅毒疹產(chǎn)生,全身淋巴結出現(xiàn)腫大,主要的特異性抗梅毒抗體是IgM、IgG,梅毒反應素全部顯示為陽性。Ⅲ期屬于疾病的晚期,主要癥狀是眼睛、耳朵、中樞神經(jīng)、心臟等都受到病毒的侵蝕,樹膠腫情況出現(xiàn),主要的特異性抗梅毒抗體是IgG。潛伏期為病癥的發(fā)展早期,無顯著的癥狀,僅僅是梅毒血清學反應顯示為陽性,感染梅毒后,非特異性抗類脂質抗體與特異性抗梅毒抗體會在人的機體中產(chǎn)生,通常特異性抗體比非特異性抗體要提前大約2~3周產(chǎn)生,所以,早期篩查梅毒適用于檢測特異性梅毒抗體 [3]。
梅毒是性傳播病癥,因蒼白螺旋體誘發(fā)。目前普遍選擇的篩查試驗包括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RPR)、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這兩種檢測方式屬于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明膠顆粒凝聚試驗(TPPA)作為梅毒特異性試驗的主要手段,可用于檢測潛伏梅毒、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呈陰性卻又高度疑似梅毒的病人 [4]。
TPPA是一種常見的特異性梅毒螺旋體確認試驗手段,其優(yōu)勢是準確率較高、特異性也較高,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公認為其是重要且有效的檢驗梅毒的方式 [56]。但是此種檢驗手段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因此操作醫(yī)師就應當有更高專業(yè)水平;此外,TPPA有著較高的費用,不會成為大部分普遍病人與基層醫(yī)院的選擇。RPR屬于常見的非特異性試驗的檢驗方式,相關實踐研究證明,此檢驗手段有較高的假陽性檢出比率,有較高的梅毒檢驗漏診比率,主張此檢驗方式用于治療梅毒、監(jiān)測預后,不適用于診斷梅毒感染 [7]。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Ⅰ期梅毒檢出呈陽性比率達92.59%,而對照組為64.81%,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觀察組和對照組Ⅱ期和潛伏期梅毒呈陽性比率均為100.00%。綜合發(fā)現(xiàn),TPPA相比RP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由于在梅毒早期,尤其是Ⅰ期梅毒病程1~10d內(nèi)進行診斷篩查對于較好地控制病情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TPPA可考慮作為梅毒檢驗的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相比較,特異性梅毒螺旋體確認試驗有著更高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可以考慮做為梅毒檢驗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華,宋予娟,孫政敏,等.特異性梅毒螺旋體確認試驗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在梅毒檢驗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藥,2015,10(07):8586.
[2] 李晶.特異性梅毒螺旋體確認試驗與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比較檢測[J].黑龍江醫(yī)學,2012,36(03):211212.
[3] 彭慧芬.4種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的適用性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21):29292931.
[4]謝昭寧.多種不同梅毒檢驗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結果準確率比較[J].安徽醫(yī)藥,2013,17(05):797799.
[5] 楊安芳.梅毒血清學檢驗中不同方法檢定結果的觀察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4(01):169171.
[6] 繆亞梅,王文鼎.常用梅毒抗體檢測方法的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3,24(08):11681170.
[7] 馮盂賢,孫福軍,王飛,等.2012年至2014年北京口岸10萬入境人員梅毒血清學檢測結果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院醫(yī)學版,2016,48(03):4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