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靜 朱春枝
【摘 要】 目的:觀察多模態(tài)MRI檢查對宮頸癌診斷與放療療效。方法:擇取本院診治的94例宮頸癌患者(均為Ⅱ期及以上患者),且在施以放療的基礎上將其納入宮頸癌組,同期抽取健康體檢者94例,納入正常組,借助多模態(tài)MRI檢查,對比宮頸癌組、正常組ADC值,且同時評價放療前后患者ADC值變化情況。結(jié)果:正常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宮頸癌組,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例如:正常組平均ADC值為(1.89±0.40)×10 -3mm 2/s,宮頸癌組則為(1.01±0.10)×10 -3mm 2/s。放療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也高于放療前,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例如:放療后平均ADC值為(1.58±0.13)×10 -3mm 2/s,放療前則為(0.85±0.07)×10 -3mm 2/s。結(jié)論:在宮頸癌患者中,多模態(tài)MRI檢查能夠精準反映機體中腫瘤大小、侵犯范圍,可為宮頸癌診斷、分期、放療療效等評估工作起到參考價值。
【關鍵詞】 多模態(tài)MRI檢查;宮頸癌;診斷;放療療效
宮頸癌作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患病率相對較高,是危及女性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此過程中,若要對宮頸癌予以對癥治療,則需以其診斷、分期為前提,但因婦科檢查的主觀性、局限性等缺陷,使患者多面臨治療不徹底、不到位等問題。磁共振成像以高組織分辨率的特點,不僅能夠精準反映宮頸、子宮、組織器官間的對應關系,還可為宮頸癌診斷、分期、治療療效等工作提供有利依據(jù) [1]。對此,擇取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本院診治的94例宮頸癌患者,觀察多模態(tài)MRI檢查對宮頸癌診斷與放療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本院診治的94例宮頸癌患者(均為Ⅱ期及以上患者),且在施以放療的基礎上將其納入宮頸癌組;同期抽取健康體檢者94例,納入正常組。宮頸癌組:年齡上限為73歲,下限為25歲,平均年齡50歲。正常組:年齡上限為65歲,下限為25歲,平均年齡為46歲。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使用MRI儀(GE optima MR360 1.5T超導光纖MRI儀器)對患者予以檢查,且患者均無檢查禁忌證;若患者存在帶環(huán)的現(xiàn)象,則需預先取下節(jié)育器;檢查前可適當飲水,但禁止使膀胱處于過度充盈狀態(tài);仰臥掃描 [2]。
掃描參數(shù):1)序列軸位FSE T1W1、FOV,層厚和層間距為5mm、1mm;2)軸位平掃FSE T2W1、FOV,層厚和層間距為5mm、1mm;3)矢狀位平掃FSE T2W1、FOV,層厚和層間距為4mm、0.8mm。同時,向患者靜脈處注入釓噴酸葡胺予以增強掃描,其劑量為0.25mmol/kg,待掃描完成時可自動制成ADC圖像 [34]。
1.3 評價指標
對比宮頸癌組、正常組ADC值,且同時評價放療前后患者ADC值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 20.0對本文數(shù)據(jù)加以處理,即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使用t檢驗。P<0.05時,各數(shù)據(jù)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對比宮頸癌組、正常組ADC值
正常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宮頸癌組,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放療前后患者ADC值變化
宮頸癌組放療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高于放療前,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宮頸癌(Cervical cancer)久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且患病群體集中在25~60歲,平均患病年齡為45歲,且因生活方式、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宮頸癌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目前,宮頸癌發(fā)病誘因尚未定論,但已知其和HPV感染、人工流產(chǎn)、宮頸炎等因素相關。而在宮頸癌患者治療中,以Ⅱ期為分界線,Ⅱ期以上使用放療治療 [5]。除此之外,宮頸癌診斷、分期、放療效果評價往往是以超聲、CT、MRI檢查為主導。超聲檢查作為子宮、附件檢查的首選方式,但存在分辨率低、可視范圍狹窄、易受腸道感染、操作隨意等缺陷;CT平掃、灌注掃描多在宮頸癌診斷、放療評價中出現(xiàn),但卻存在輻射性、碘過敏等情況,還會對患者腎功能造成損傷;MRI檢查則具有高組織分辨率的特點,且融合多位成像的優(yōu)勢,能夠精準衡量宮頸、子宮、組織器官間的對應關系,便于對腫瘤體積、浸潤深度進行鑒別。另外,MRI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高敏感性的優(yōu)勢,在宮頸癌診斷、分期、放療療效評價中占據(jù)關鍵性作用 [6]。
本研究中,正常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均高于宮頸癌組,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例如:正常組平均ADC值為(1.89±0.40)×10 -3mm 2/s、宮頸癌組則為(1.01±0.10)×10 -3mm 2/s。放療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也高于放療前,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例如:放療后平均ADC值為(1.58±0.13)×10 -3mm 2/s、放療前則為(0.85±0.07)×10 -3mm 2/s。
總而言之,在宮頸癌患者中,多模態(tài)MRI檢查能夠精準反映機體中腫瘤大小、侵犯范圍,可為宮頸癌診斷、分期、放療療效等評估工作起到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維青,武霞,伏寶成,等.多模態(tài)MRI在宮頸癌放療后療效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7,28(12):872876.
[2] 張樂,孫洪贊.PET/MRI多模態(tài)成像預測腫瘤放化療療效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7,33(01):137140.
[3] 李璞宸,羅婭紅,董越.應用DCEMRI對局部進展期宮頸癌同步放化療的療效及預后評價的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7,32(04):341343.
[4] 董雪,羅婭紅.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及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宮頸癌分期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7,32(04):321324.
[5] 尚靳,郭啟勇,孫洪贊,等.CT、MRI及與PET融合顯像評價宮頸癌分期及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6,32(05):795798.
[6] 丁延華,許幼峰,高建松,等.保婦康栓聯(lián)合子宮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宮頸癌的多模態(tài)超聲評估[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41(06):5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