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華
《認識鐘表》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時間,但是,大部分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都多多少少接受過一些關于時間的知識,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放學、睡覺等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已經(jīng)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質在于幫助、激勵和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注重聯(lián)系實際,力爭做到“思想、方法、知識、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為二年級進一步學習時分秒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巧引妙導”,完成自主構建
《新課標》中指出:要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因此,我決定擴大學生參與的空間,把講臺變?yōu)檎古_,搭建學生參與的舞臺。因此,通過鉆研教材和分析學情,對認識鐘面的環(huán)節(jié)反復斟酌,變由教師的引導說出鐘面的組成,為學生的自主構建。
【教學片斷】
師:“這是一個完整的鐘面嗎?(教師將空白的圓形紙片貼到講臺上)誰愿意到講臺上把數(shù)字貼完整?”(教師故意將0到13的數(shù)字磁鐵卡片貼到黑板上),待學生貼完后追問:“0和13為什么沒人選?”
生搶著回答:“鐘面上只有1到12個數(shù)字,沒有0和13.”
接著,教師拋出問題:“鐘面上除了數(shù)字還有什么?有什么不同嗎?”“這兩根做分針和時針可以嗎?”(教師拿出一模一樣的兩根針)
生急不可待地回答:“不行,都一樣長了?!?/p>
這時,學生到講臺拿剪刀動手剪一剪,學生在剪的過程中,主動回憶起分針和時針的特點,其他同學聽得認真、看得仔細。
如此設計,更加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巧妙地利用了建構過程中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這樣的課堂,人人都能參與觀察、交流,感性地接觸到鐘面,在反饋中自由地說,盡情地說,在知識再現(xiàn)中理性地做,真正實現(xiàn)了在一定預設狀態(tài)下的動態(tài)生成。
二、“誘敵深入”,淡化人為設計
本節(jié)課學生對整時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基礎,而幾時半的認讀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學生由于受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缺少時針、分針同時動起來的表象,缺少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恰恰在于在學生的學困點處,巧妙地處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過渡,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遠。
【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分針走了多少,時針走了多少?”(出示大大的鐘表,從7時慢慢撥到8時。)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分針和時針就像龜兔賽跑一樣,分針和時針雖然一個跑得快,一個跑得慢,但它們用的時間一樣,都是一小時。
生:觀察后回答:“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
師:“現(xiàn)在你能猜出時針會轉到哪里嗎?”(接著出示8時的鐘面,然后將時針蓋住,分針從12慢慢轉到6.)
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猜想——驗證——總結的過程,并且通過觀察、思考和分析得出結論。設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有不漏聲色,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慢慢體會了半時的分針為什么指在6上,時針為什么在兩個數(shù)中間,以及半時的讀法,難點迎刃而解。正應了那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p>
三、“教學亂象”,拓寬學生思維
本節(jié)課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道鞏固練習題,內容是“時針正好在6和7的中間,分針指著6,是()?!蔽蚁氪蟛糠掷蠋熢谥v授完新知識之后也會這樣設計,但是仔細斟酌之后思考:這種“定勢”的練習題對學生來說有多少“營養(yǎng)”呢?給學生造沒造成思維定勢呢?經(jīng)常這樣練習,勢必造成當遇到條件不足或者條件有余時,學生就會束手無策的局面。這也正是現(xiàn)在的學生為什么越來越缺少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課堂應該多設計“半成品”的練習題,減少“成品”題的題量。
【教學片斷】
師:課件出示:時針指著3,分針指著6,是()。
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3時半”,一小部分細心的同學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指正:“不對,題出錯了。”
這時,學生們會變得異常活躍,看出錯的同學躍躍欲試,紛紛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成了學生展示思維的舞臺。
接下來,老師順勢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會改嗎?”
生1:“時針指著3,分針指著12,是()?!?/p>
生2:“時針指在3和4的中間,分針指著6,是()?!?/p>
……
教師制造了課堂“教學亂象”,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思維得到了激發(fā),敢于向老師的權威提出質疑,教師從容地在“亂象”中撥亂反正。學生從“學會”轉到“會學”上來;從“學答”轉到“學問”上來,有效地挖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
成功的課不在意設計有多精彩,而在于課堂上讓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在于師生互動之后新的生成。讓我們在教學中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去親身體驗;多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獨立解決;多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我愿意繼續(xù)數(shù)學文化的探索,以一個行者的姿態(tài),行走在數(shù)學教育教學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