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當(dāng)我們的旅行車開出福鼎縣城的時候,清晨的陽光已灑滿路面,為蔚藍(lán)的港灣和赤橙的岡巒添上一層金黃的色彩。
目連峰的陽光與色彩
大約過了40分鐘,車子駛?cè)胍黄鹆甑貛В恢刂鼐G油油的茶山映入我的眼簾。那忽濃忽淡的綠色,整齊地排列著,一直延伸到山的另一邊,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用力深呼吸,滿滿的茶香便迎面撲來,一種莫名的滿足感油然而生,陪行的導(dǎo)游告訴我:白琳到了。我驀地記起,聞名遐邇的“白琳工夫茶”,原來就出在這里。
我們驅(qū)車前行,沿著斜坡登了約七八里路,只見峽谷中一絲溪水蜿蜒流過,偶爾還聽見它叮咚的響聲,這就是目連峰。抬頭遠(yuǎn)眺,只見一座峭拔的山峰,宛似目連和尚背負(fù)著婀娜多姿的圣母聳立云端。盡管早就聽說太姥山以“峰巒峽谷,石景林立”而著名,但看到目連峰的姿態(tài),更是驚嘆自然的鬼斧神工。真不知道哪來的神奇雕塑家,竟凌空琢成如此形神逼真的藝術(shù)品!我看著這天然的雕像,頓時忘了疲累,腳步也矯健起來。
轉(zhuǎn)過一道隘口,已到國興寺前。這寺原建于唐代乾符年間,距今已1000多年,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在只剩下幾間民房式的建筑物。房前的大片空地上仍留著許多根石柱,或屹立于廢址之上,或橫臥于榛莽之中。據(jù)記載,當(dāng)年建寺石柱共360根,由此可想此寺的規(guī)模。廢址的墻基上,刻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佛像,氣勢軒昂,這片略顯荒蕪的建筑卻仍有著佛法威嚴(yán),讓人心生敬畏與虔誠之心,不愧為唐代的藝術(shù)珍品。
從國興寺左轉(zhuǎn),更恍似進(jìn)入仙境。奇峰異洞,美不勝收。登上陡峭的山路,迎面而來的便是“仙人鋸板”。左側(cè)已被“仙人”鋸成了薄板;右側(cè)大半雖尚未開鋸,但已勒下一道道清晰的“墨線”痕。在它后面,“云標(biāo)石”聳出云端,像是從右邊山崖鑿開的一塊重逾萬噸的矩形石,飛落到左邊約200米外的峰頂?!霸茦?biāo)石”的下端有一個大缺口。所缺的部分,又與下面的山峰渾然一體,其色相同,其痕吻合?!霸茦?biāo)”2字乃是由明代崔徽中、謝在杭題刻的,既是指向通往白云古剎的標(biāo)志,也可以理解為通向云天深處的指示。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稍近的崖頂上,有兩塊一大一小的巖石,儼若“金貓撲鼠”,作一追一逃狀。右首峰嶺重疊,有“金猴看鏡”“二佛談經(jīng)”“龜蛇會”等勝景,一幅幅都神情逼真。面對這滿山怪石像“百獸率舞”,我真疑心闖進(jìn)了“仙家的動物園”。
過了“云標(biāo)石”,導(dǎo)游引我們鉆進(jìn)“一線天”。記得徐霞客游永安桃源洞“一線天”后曾寫道:“余所見‘一線天數(shù)處,武夷、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之大而逼,遠(yuǎn)而整者。”我前不久游永安桃源洞,也深以徐霞客所說為然。哪知這太姥山的“一線天”,比永安的更大,更逼真。
過此而西,我們來到“升天臺”。一峰像擎天玉柱,巍立于青冥之上。傳說太姥當(dāng)年于此仙去,有一金龜欲隨她飛升,被她踢了一腳,遂從崖頂滑落崖底。那金龜至今仍在努力攀登,頭、尾、肢、干,無不酷肖。崖頂一石,酷似一只翹立的繡鞋,傳說是太姥騰空而起時從腳上掉下來的。
“升天臺”下有一寺,名“一片瓦”。寺廟依崖構(gòu)筑,以巖為瓦,故得名。遙望“一片瓦”禪寺,青瓦覆頂,奇峰為欄,寺廟周圍千奇百怪的峰石,掩映在濃綠之中,微微露出部分,卻也各有形狀,有的似金雞,有的像神龜,還有如戰(zhàn)馬一般的,“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并不虛言。
石灰?guī)r洞的幽奇和夢幻
我們順著山路前行,只見芳草菲菲的一個石灰?guī)r洞口,半壁上雕刻著“別有洞天”4個斗大的字。來到洞口,風(fēng)聲呼呼,流水嗚咽,陰涼的風(fēng)夾帶著潮濕的氣味,從洞口噴出,使人毛骨悚然。
向?qū)殖只鸢?,我們緊跟進(jìn)洞。洞寬不過1米,高約2米。洞里一片漆黑,暗河蜿蜒,石筍曲徑,忽上忽下,踏著前人走過的足跡,時而側(cè)身而過,時而匍匐前爬。怪石嶙峋,苔滑難行,稍一疏忽,就會跌進(jìn)“地獄”,可我們心甘情愿,經(jīng)受了一個個驚險的場面,飽嘗了古洞探幽的樂趣。
隨著跳動的火光,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帶有夢幻色彩、超脫凡塵的藝術(shù)宮殿,洞內(nèi)奇景多得使人應(yīng)接不暇。剛剛看見“把門將軍”,一轉(zhuǎn)眼又出現(xiàn)3頂“烏紗帽”。略不注意,成串的“荔枝”“葡萄”還會碰破頭。我們步步深入,景色不斷變幻,不知不覺來到“仙界”,喏!一片連綿山坡的“仙人田”。田里豐收的“仙桃”令人垂涎欲滴。閃耀著珠光的寶塔,屹立在一邊。
峰回路轉(zhuǎn)。我們走進(jìn)了一座巨大的穹形大廳,頓覺胸襟開闊。昂首望去,一串串鐘乳石如冰柱倒懸,拋石擊之,宛若“古剎鐘聲”,嗡然作響,一群蝙蝠被“鐘聲”驚起,盤旋飛舞。大廳一角的上空,隱約可見“八仙”在云端里飄浮,如夢似幻。
數(shù)不清轉(zhuǎn)了多少彎,爬了多少幽谷和山嶺,我們終于來到了“天宮大殿”。巍峨挺拔的擎天巨柱高達(dá)10多米,五六個人也不能合圍,它頂天立地地支撐著洞天之頂。上面刻著的觀音菩薩站在蓮花座上,有一童子跪在地上虔誠膜拜。遠(yuǎn)處巨龍穿云,威武雄壯。面對著大自然的杰作,眾人皆贊嘆不已。一滴滴玉液瓊漿澆筑成這么大的巨柱,得歷經(jīng)多么悠久的歲月啊!
柳暗花明又一景???!“五更曉星”。果然,天際高掛明星一顆,閃動著耀眼的光彩。宛若晨曦微露,天將破曉,越走越明,轉(zhuǎn)過一個角度,豁然開朗。一個高約20多米,寬約60多米的巨大洞穴,迎著燦爛的陽光敞開了它博大的胸懷,風(fēng)聲、水聲全留在我們背后。近2個小時的洞內(nèi)探奇結(jié)束了,這夢幻般的旅程卻讓人余味深長,回味無窮!
導(dǎo)游告訴我們,這里在2億多年前是片汪洋大海,沉積了厚達(dá)300多米的石灰?guī)r。之后,海底上升為陸地。石灰?guī)r不斷地被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jī)酸的地下水所溶蝕,孔隙越來越大,天長日久,巖洞就被雕塑成空靈奇幻的地下世界,吸引了絡(luò)繹不絕的古今游客。
夜已漸深,我們在峰頂?shù)哪ο鲡肿×艘灰埂N挥谔焉綆p的摩霄庵,又叫白云寺,相傳是開山鼻祖白云禪師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創(chuàng)建。在其背后有一石室,便是摩尼宮,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摩尼教遺址。摩尼宮前面,有塊平坦的石塊,前頭翹起,酷似一艘待發(fā)的漁船。徑直走至懸崖的邊上,便是“七聲應(yīng)”,振臂高呼,便可聽見從對面的山巒傳來接連不斷的回聲。
次日平明,天色已霽,帶著稍許的希望登上了“觀日臺”。旭日已隱約出現(xiàn)在半空。遠(yuǎn)處是浩瀚的東海。太姥山腰,白云繚繞。從銀霧中涌出9座山峰,仿佛9條大鯉魚躍波而出,那就是“九鯉朝天”。作為太姥山最壯觀的花崗石風(fēng)景,正在逐漸褪去白紗,展現(xiàn)它的雄偉與壯闊。為首的一座,又是神工雕塑的杰作。魚頭、魚尾、魚腹、魚目……絲毫不差。今天,“九鯉”卻像是長空的風(fēng)帆,在云海上破浪前進(jìn)。我想太姥已仙去幾千年,如今該想回來了吧?那片片欲上青天的云帆,不正是去迎接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