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利
本文從古現(xiàn)代對漢語稱謂詞的應用原則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對稱謂詞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型具體涵蓋的內(nèi)容進行解析,最后引出“準稱謂詞”的概念并探究其與稱謂詞之間的關聯(lián)性。希望對構(gòu)建簡明化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方面有所助益。
稱謂詞,實質(zhì)上就是對別人的稱呼語。稱謂詞屬于語言現(xiàn)象,也屬于社會與文化現(xiàn)象。在所有語言情景中,稱謂詞在社交禮儀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社會關系復雜的情況系,個體在對稱謂詞選擇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困惑,這就是“稱謂困境”。這絕非是淡出的形式問題,而是新舊文化觀念與新舊人際關系在謂詞上的矛盾性反映。在跨語境文化交際中,應格外注意稱謂詞的應用,本文進行詳細解析。
1 稱謂詞的應用原則
稱謂詞作為每一語言系統(tǒng)中的重要構(gòu)成成分,在社交中具有很高的應用頻次。稱謂詞在明確個體社會身份,維護個體間社會穩(wěn)定關系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是極為顯著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稱謂詞在應用期間均要遵循一定規(guī)律。在我國古代, “稱呼”就被整合“禮法”制度中,《禮記·檀弓上》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謐”這樣的語句,《曲禮上》也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這一語句。這表明,古代群體在應用稱謂詞過程中,是遵循一定規(guī)則的,在稱呼他人過程中,應參照被稱呼對象的現(xiàn)實情況去應用恰當?shù)姆Q謂詞,例如對于未成年群體,就可以直接稱呼其全名;對于成年群體,為表示一定敬意,稱謂詞取字是很得體的;而對于長輩,應以輩份稱謂詞去稱呼;對于已經(jīng)逝去的個體,在稱呼時應采用其生前行跡而確定的稱號;在對自己稱呼自己過程中,為了將謙虛的情感傳達出來,通常會稱呼自己的全名,在長輩與君臣面前更應該做到上述這一點。
現(xiàn)代漢語稱謂詞時代特征與社會階層特征共存,且極為顯著。例如解放前和解放后漢語稱謂詞就存在顯著差異性。即使是在同一個時段中,不同年齡段、
性別間、不同等級中的個體間所應用的稱謂詞也存在顯著差異性。故此,在很多時候面對一些過度細微之處的區(qū)別很容易被不經(jīng)意忽略。
2 一般說來,稱謂可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型
2.1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多數(shù)是指以自體為核心明確親族成員與自己關系的名稱,常見的有伯伯、舅舅;哥哥、妹哥、堂弟;姑姑、姨媽;直系孫子、侄孫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姐夫以及妹夫等。
2.2社交稱謂
2.2.1代詞稱謂 我、你、您、他、她; 我們、你們、他們、她們、咱們、人家、咱、大家、各位、諸位。
2.2.2社交稱謂 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等。
2.2.3職銜稱謂 ①職務:部長、省長、司長、廳長、校長、院長、廠長、經(jīng)理等;;②軍銜:上將、中將、中校、少尉等;③職稱:工程師、教授、講師等;④職業(yè):醫(yī)生、護士、老師、會計、律師、列車員、教練等都可以加上姓稱呼別人。
2.2.4關系稱謂 同志、老師、師傅、老板、師長、同學與朋友等。
2.2.5名字稱謂 多用在輩分相同的個體中,常用小名、大名、綽號等。
2.2.6親昵稱謂 一般是長輩對晚輩的愛稱。
2.3重視對敬稱與謙詞的應用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要求個體在社交的過程中對他人應用敬稱與謙詞,盡可能的降低自己的身份,以表達對別人的尊重與客氣等。故此漢語中存有大批量的謙稱、敬稱的詞與詞組。謙詞即表示謙虛的稱呼,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常見的有“犬子”、“小女”等,從修飾的詞性進行解析,大體上桑可以細化為如下三種類型:①采用形容詞去修飾,例如拙筆、愚見等;②社交用語與交友稱謂,例如初次見面說“久仰”;③年齡稱謂,不滿周歲叫做襁褓,2~3歲稱之為孩提。
3 稱謂詞與準稱謂詞之間的關系
現(xiàn)代漢語中優(yōu)許多稱謂詞與對應的“準稱謂詞”通??梢员唤M建成成對的同義詞(左側(cè)為稱謂詞):媽媽/母親;爸爸/父親;爺爺/祖父;奶奶/祖母;老師/教師;大夫/醫(yī)生;同學/學生;小朋友/少年兒童等。
一些稱謂詞和“準稱謂詞”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故此一定要辨識兩者在語言交際中“禮貌原則”的統(tǒng)一性。通常來講,在稱呼上滿足某一原則的絕大多數(shù)是稱謂詞,那些不滿足或違背“禮貌原則”的就一定不是稱謂詞。從共時的角度分析,現(xiàn)代漢語稱謂詞與“準稱謂詞”之間在語體色彩上存在差異,前者具有較為鮮活的口語色彩,后者帶有一定的書面語體色彩。從發(fā)展的視域出發(fā),現(xiàn)代漢語稱謂詞與“準稱謂詞”歷史界限是清晰化的。
綜合全文論述的內(nèi)容,對稱謂詞的應用原則、主要類型以及與“準稱謂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有初步的認識。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對稱謂詞的研究與討論全法全面性,需要業(yè)內(nèi)人士不斷專研與探索,以完善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