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媛
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和社會各方面一直關注的問題,研究已頗有成效并且把一些應對策略運用于實踐。綜觀已有的研究,較多的學者和專家更多的是關注普通高校這個層面的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但具體針對高校體系中藝術院校相對貧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較少,本文從心理援助這個角度去探討藝術院校相對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人才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上來看對其開展心理援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相對貧困”概念的界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貧困的概念也隨之不斷地深化,由最初絕對貧困視角下的收入貧困,逐漸發(fā)展到相對貧困視角下的能力貧困和權利貧困。相對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資源,雖然可以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達到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維持遠遠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狀況。同時相對貧困還包含以他人或其他社會群體為參照物所感受相對剝奪的社會心態(tài)。
相對貧困概念的提出以及運用多集中在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用來更具體的劃分社會階層以及研究社會更階層的生存現狀。但是,把相對貧困的概念引入高校也頗為實用,特別是藝術類院校。由于人們對藝術生的刻板印象,認為藝術素養(yǎng)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許多學生一般都具有“童子功”,與之相應的就是家庭的高投入,一般窮苦百姓是學不起的。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藝術院校不存在真正的貧困生。就現實情況來看,藝術類院校的非貧困學生家庭情況優(yōu)越,絕對貧困的學生人數又十分少,相對貧困概念的引入彌補了絕對貧困生和非貧困生過于粗略的界限,為相對貧困學生吸引更多的關注和社會資源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 心理援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藝術類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學校管理者和輔導員對這相對貧困一群體的忽視,這個群體的學生相較于普通高校的貧困生,有共性也有個性,加之現在學生群體主要集中于95后,他們的心理問題會有新矛盾、新特點,這給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及時客觀的心理援助不僅是對這一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責,更是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查漏補缺。
在藝術類院校開展針對相對貧困學生的心理援助,是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和培育高素質藝術類人才的重要保證?,F代社會對合格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擁有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樂觀從容的氣度,可以直面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境,然而,就目前藝術類高校相對貧困學生群體現狀來看,整體心理素質有待提高。積極良性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學生走出心理困境、順利完成學業(yè)并且以最佳的狀態(tài)走向社會。
3 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3.1自卑
藝術類院校學生消費水平高,不僅體現在平常的吃穿住行方面,還包括高額的培訓費用、大師課費用、音樂會門票等,這些費用對于相對貧困學生來說是除學費以外的沉重負擔,與家庭條件優(yōu)越學生的對比之下,基本生活上的差距和這些負擔不起的額外費用極易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3.2焦慮
焦慮主要是指個體持續(xù)性產生的憂慮、不安、緊張的情緒體驗,許多相對貧困學生因為額外的花費而產生不安感,并且因為自己無法參加一些正常的培訓和大師課而覺得自己專業(yè)上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產生焦慮不安、注意力渙散等癥狀。
4 心理援助的實施機制
針對藝術類院校相對貧困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心理援助,并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心理援助實施機制。
首先,藝術類院校的相對貧困學生處于非貧困學生和絕對貧困學生的中間地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工作者和輔導員應該加強和相對貧困學生的溝通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建立心理檔案,詳細記錄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心理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建立科學合理的消費理念,盡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和資助,避免校園貸款等現象的出現。
其次,積極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及時聯(lián)系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師,采用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對相對貧困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團體輔導主要是圍繞著學生迫切關注的某一問題展開群體性的輔導,個體咨詢主要是針對個人的心理咨詢過程,通過個體的參與和傾訴達到情緒宣泄、積極反思的效果。充分發(fā)揮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是心理援助不可或缺的專業(yè)環(huán)節(jié),是心理援助最強有力的支撐。
最后,良好的校園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每一個在校生健康成長的無形卻有力地保證。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最寶貴的無形的資產,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校園文化,無形地漂散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滲透在學校每個人的言行舉止之中, 滲透在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是對相對貧困學生自信樂觀的心態(tài)、堅忍不拔的意志力、頑強拼搏的品格最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