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不僅有了自己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帶給世界“四個自信”:政黨自信、社會主義自信、全球化自信、人類自信,這正轉化為行動自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政治文明自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標志中國徹底告別近代、走出西方,同時也鼓勵世界告別近代、走出西方,實現(xiàn)了三大超越:其一是超越“古今中外”思維定勢。為超越這“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維定勢,告別東西方,關注大南北,恢復中國本為世界領導型國家的道統(tǒng),就是社會主義文明觀的應有之義;其二是超越“百年國恥”。中國夢的提出,超越了西方夢、美國夢、現(xiàn)代化夢,開啟了真正屬于中國的夢想。社會主義文明是中國夢的價值載體。中國夢不僅不排斥西方,而且主張中西攜手,開創(chuàng)新人文主義;其三是超越了“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實現(xiàn)三大文明轉型:從農耕向工業(yè)(信息)文明轉型,從內陸向海洋文明轉型,從區(qū)域向全球型文明轉型。當然,文明轉型并非否定傳統(tǒng)文明特質,而是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中國、全球中國的三位一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作出明確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這三個關鍵詞旨在擯棄傳統(tǒng)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建立在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這一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上。這就是國際政治新文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xiàn)在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世界不平衡、不公正和發(fā)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是要解放全球生產力,實現(xiàn)世界經濟再平衡,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維護人類的公平正義。
過去中國強調“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今的情形是“天下不掃,一屋也掃不了”。如今中國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時也要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人民越來越包括世界人民。
社會主義文明自信
社會主義文明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從生產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增長而不發(fā)展”的悖論。資本主義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更多問題,生產的負外部性顯著。而只有到了社會主義中國,才產生了人類減貧的奇跡,經濟持續(xù)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從生活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論。社會主義文明觀提出新安全觀: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可持續(xù)安全,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內外有別、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論。從思維方式上講,社會主義文明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開放而不包容”的悖論。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從經濟、人口、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開放,不斷從“異質文明”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不斷制造“異質文明”的假說,通過征服、擴張乃至殖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社會主義文明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系統(tǒng)、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思維,倡導世界多樣性、文明的多彩、平等和包容。
與西方文明觀相比,社會主義文明觀具有以下三方面顯著特質:其一是積極的文明觀。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文明乃積極的文明,不僅積極解決資本主義文明遺留下來、解決不好的問題,而且有效解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面臨的共同難題與挑戰(zhàn);其二是動態(tài)的文明觀。社會主義文明觀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明觀,強調文明力,即著眼于國際競爭力與創(chuàng)新力;其三是包容的文明觀。社會主義文明觀主張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大包容,倡導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理念,著眼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全球化文明自信
當今世界格局出現(xiàn)顯著變化,逆全球化潮流涌動,特別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上臺后的一系列舉措與英國脫歐,引領全球化倒退。國際形勢客觀上也需要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更加積極作為,提供公共產品。可以說,世界對中國充滿期待?!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爆F(xiàn)在中國自身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擔當。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隨著中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從低端邁向高端,與發(fā)達國家競爭性一面上升,而與發(fā)展中國家、新興國家互補性增強——發(fā)展中國家承接中國產業(yè)轉移的后方市場,新興國家則承接中端市場,與發(fā)展中國家中的新興大國合作具有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制化方向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引發(fā)國際普遍響應的重要原因?!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真正實現(xiàn)從農耕文明向工業(yè)(信息)文明、從內陸性文明向海洋性文明、從地區(qū)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轉型,開啟千年未有之變局。這種文明轉型鼓舞了遭受全球化沖擊的其他文明的自信與自覺——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自覺推動自身文明的轉型,增強全球化文明自信。
人類文明自信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是復興、包容、創(chuàng)新的三位一體。合理地復興我們的原生文明,催生中華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種子而走向海洋;包容西方文明,擯棄西方普世價值神話而塑造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創(chuàng)新人類文明,通過引領新一輪全球化以實現(xiàn)人類文明永續(xù)發(fā)展,從根本上確立中國作為世界領導型國家的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也做了明確闡述,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五個世界旨在解決我們這個星球面對的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建立在中華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類一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明基礎之上。這就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異同,反映了大多數(shù)國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使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據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
總之,中國共產黨的“四個自信”帶給國際社會“四個自信”:政黨自信、社會主義自信、全球化自信、人類自信。這些自信正轉化為自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說承載著21世紀的“張載命題”:“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chuàng)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盀樯窳⒚?,就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實現(xiàn)中國夢與各國夢融通,共同成就世界夢?!盀橥ダ^絕學”,就是實現(xiàn)人類永續(xù)發(fā)展,各種文明、發(fā)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與各種文明共同復興的美好前景。“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推動人類的公平正義事業(yè),締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xiàn)全球化時代的“天下大同”。
(《再造中國:領導型國家的文明擔當》 上海人民出版社,王義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