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琦
今年是國務院設立“全民健身日”的第十個年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運動健身。隨著政策紅利的釋放,健身產業(yè)向前大步發(fā)展,各種健身房、健身服務系統(tǒng)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與此同時,人們對于健身的真正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就我國健身產業(yè)供給端來看,健身市場競爭激烈,大量競爭者的涌入導致國內商業(yè)健身市場品牌分散,行業(yè)標準及門檻較低,前期投資成本大,專業(yè)教練人才缺乏。健身俱樂部數量是健身行業(yè)發(fā)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我國健身俱樂部數量自出現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從2010年的3245家增加至2017年的5000余家。但在2011-2013年間,由于健身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行業(yè)出現關門潮,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速度放緩甚至為負。帶領人們求健康的健身產業(yè)其實并不“健康”,需要專家和行業(yè)從業(yè)者共同開出一份“健康處方”,為健身行業(yè)破局,樹立新的行業(yè)標桿。
站在用戶角度兜售參與感
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健身俱樂部市場規(guī)模已經達到了6000億元,會員數達到了1.45億人。在全球健身市場中,美國、英國以及德國居于前列。美國作為全球健身市場第一大國,其市場規(guī)模上約為242億美元;英國健身收入約67億美元;德國市場緊跟其后,擁有健身會員數量908萬,收入約為62億美元。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健身市場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健身市場規(guī)模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數據顯示,2012-2017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在不斷上升,2017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5億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達41.3%左右,龐大的健身人口為健身行業(yè)帶來巨大的需求。2017年我國健身產業(yè)總產值約為1500億元,近六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7%。但是據記者調查多家連鎖性質的健身場館發(fā)現,體育健身領域的“小白”較多,對健身常識知之甚少,沖動消費占有很大比重。據調查,接近20%-40%的用戶在購買健身卡后的第二個月就開始放棄了健身計劃。
對于這種情況,銳健身門店經理聶先生告訴記者,他們門店會采取電話提醒會員或者建議會員升級私教課的方式,由教練帶領訓練,形成運動習慣。采用特色私教課這種方式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客單價,提升健身館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會把大部分普通消費者拒之門外。其實很多場館都存在這種現象,比如會員制度多以年卡、半年卡這種“批發(fā)式”“捆綁式”的消費方式,同時會員激勵機制比較單一,很難幫助消費者將消費沖動轉化為長期的健身習慣。其實在美國很多健身場館的消費方式更加靈活,除了辦理會員卡,也可以采用按次消費、按月消費,線上課程等多種消費形式,讓運動真正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創(chuàng)建個性化健身館提高產業(yè)細分程度
目前健身行業(yè)的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由于健身館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據了解,功能比較齊全的門店面積多在1500平米以上,健身館需要裝潢、安置運動器材、安置新風系統(tǒng)、消防系統(tǒng)、建造泳池和洗浴空間,在人力上除了要雇傭教練外,還需要10人左右的會籍顧問來推廣銷售健身課程,總體花費在百萬元左右。所以在健身館開業(yè)之初,銷售的壓力就是要迅速收回成本,還不是打造品牌的口碑,這樣的循環(huán)也導致了中國的健身俱樂部收入并不樂觀。我國健身產業(yè)集中度很低,品牌數量CR10預計僅約16%,區(qū)域化特點顯著,尚未真正出現全國化的品牌。目前國內規(guī)模較大的健身俱樂部包括浩沙、威爾士、英派斯、中體倍力等,有望通過外延成長不斷提高市場份額。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小型健身館和健身工作室越來越多,“智能+”為其輕量化運營提供了可能。健身者不需要會員卡,只需要下載一個手機APP就可以輕松購買、開卡、約課。SaaS技術的應用與刷臉設備相結合,可以輕松實現場館的24小時經營。據記者調查,無人自助場館的人臉識別設備和多功能閘機系統(tǒng)的產品價格在2-8萬元之間。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在遠程課程中引導用戶更能達到健身效果最大化?!盎ヂ?lián)網+”催生了多種個性的小型會員健身館,深化了健身行業(yè)的垂直細分程度。
利用好流量思維做好大數據分析
健身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對健身者的關注。健身場館除了關注銷售的會員卡、課程數量外,更應該關注健身者的健身效果、課程的美譽度和教練的水平?!澳抗饩奂?,金錢必將追隨”,流量即金錢,流量即入口。經營者可以靈活使用各種消費策略來爭取用戶、鎖定用戶。從這一角度來說,這樣的市場業(yè)態(tài)可以使更多的人來了解健身,擴大了健身市場的消費群體。
用戶在網絡上一般會產生信息、行為、關系三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沉淀有助于企業(yè)進行預測和決策。一切皆可被數據化,企業(yè)必須要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小型健身房也要有大數據。很多健身房都具有智能管理平臺,比如使用了三體云動、青橙科技、健身助手等管理軟件,但是健身機構缺少對客戶群體的分析,越早進行客戶的細分,越可以了解用戶需求,揚長避短,吸引更多的流量,促進健身機構的良性發(fā)展。
健身場館所暴露的問題并不可怕,只要肯做好診斷、按方取藥、按階段服用即可重新煥發(fā)活力,而整個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也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