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雙仁
摘要:社會公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社會公德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加強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社會公德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健康發(fā)展,還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是具有較高知識儲備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社會公德教育情況直接關系著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xiàn) [1]。
一、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新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
技術發(fā)展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擴大了人類活動范圍,擴展了人們的公共空間,這對社會公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人們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個人看法、轉(zhuǎn)載他人文章及評論他人觀點時,容易發(fā)生一些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另外,信息造假也會給人們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在新時代,大學生一邊享受著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一邊又受其困擾。
(二)新觀念帶來的挑戰(zhàn)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已經(jīng)告別物質(zhì)匱乏時代進入物質(zhì)過剩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讓人們的思維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很多大學生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如超前的消費意識和網(wǎng)貸行為等。
(三)新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高校是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陣地,高校社會公德教育是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新時代也給我國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不適應信息化教育的發(fā)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問題的解決途徑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客觀標準。社會公德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因此可從認識和實踐兩種途徑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公德。
(一)從認識途徑加強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知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是擁有良好素質(zhì)的體現(xiàn)[2]。大學生學習社會公德知識時不能僅滿足于“已有”的知識,還應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學習“變化”的知識。當今社會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正確的社會公德認識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自己、融入社會。為此,大學生首先應確立社會公德標準,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道德鐵律,如助人為樂、遵守紀律、保護環(huán)境等。其次要善于運用辯證和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對遇到的新情況做出理性的抉擇。最后要加強社會公德信念建設,使社會公德成為其一生遵守的社會信仰。
(二)從實踐途徑解決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問題
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如大學生知識儲備不夠、社會經(jīng)驗不足,又有外部因素所導致的問題,如社會公德環(huán)境建設、學校社會公德教育等。要培養(yǎng)具有社會公德意識的新時代大學生,需要內(nèi)外聯(lián)動,如相關部門制訂法律制度,規(guī)定大學生應遵守社會公德,從外部規(guī)范大學生的行為,學校設置相應的社會公德課程,并組建專業(yè)師資隊伍開展社會公德教育。
三、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只有如此,才能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會公德教育是新時代重要的道德建設工程,大學生要深刻理解新時代的變化,積極學習,不斷加強對社會公德的認識和實踐,成為一個有社會公德的新時代公民,為實現(xiàn)國家“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廖文華,莫炳坤.新時代視域下公民網(wǎng)絡道德觀念培育[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4):75-80.
[2]盧玉春.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