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貝妮
【摘要】《平湖秋月》是一首由中國作曲家陳培勛于1975年根據(jù)中國廣東音樂家呂文成的音樂作品改編而成的鋼琴獨奏曲,這首鋼琴曲只有25個小節(jié),篇幅很短,但是卻常常出現(xiàn)在中國著名鋼琴家獨奏音樂會的曲目單上?!镀胶镌隆返男沙领o又起伏、清晰又縹緲,勾勒出充滿濃濃中國元素的湖水月色美景。本文將結合譜例研究比對郎朗、陳薩、陳潔三位青年演奏家的演奏,從而對《平湖秋月》的演奏技巧、演奏風格進行解讀。
【關鍵詞】《平湖秋月》;中國作曲家;陳培勛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速度分析
將郎朗、陳薩、陳潔的演奏版本進行對比,首先喚起耳朵注意的是,三位演奏家對此曲的速度處理有明顯的差別。《平湖秋月》這首鋼琴曲從頭至尾都運用了由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組成的織體,這種織體的特征與波光粼粼的湖面、細碎迷離的月光相契合。那么如何通過速度的精準把握和微妙變化來增強這首作品的藝術特征呢?接下來我將依據(jù)《平湖秋月》的旋律段落劃分,分段對三個演奏版本的速度進行對比。
第一段(1-9小節(jié)):第一段是引子加第一樂句,此段旋律是整首樂曲的開頭,是一幅美景圖畫的鋪墊和展開,有一點朦朧,又有一點讓人期待,第一段的演奏速度在全曲中是最慢的,三位演奏家都用了各自的速度來詮釋第一段。郎朗的演奏速度明顯慢于其他兩位演奏家,陳薩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最快的。
(譜例1)
第一段前兩小節(jié)是《平湖秋月》的引子(譜例1),郎朗推進的速度比其他兩位演奏家慢,緩慢的進入猶如一個過度,讓聽者漸漸融入其中。并且在推進中有個別音再次降速,有迂回感。郎朗的演奏速度讓人更加放松自如,更具古典氣息,放佛置身在《平湖秋月》的景色中時間都變緩慢了。陳潔與陳薩在第一段的演奏中選擇了較快的速度,在全曲開篇就直接進入了作曲家描繪的景色中,有一種“開門見山”的氣勢。因為開篇就采用較快的速度,可能聽者在聽覺和思維上還未能做足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聽者會更容易被演奏者靈動的演奏而吸引。因為過快的速度更容易渲染一種即時的氣氛。
第二段(10-22小節(jié)):第二段是全曲的正文,包含高潮(10-19小節(jié))和進入尾聲的部分(20-22小節(jié)),從這段開始六十四分音符(譜例2)登場了,六連音、七連音、十連音、十二連音也相繼出現(xiàn)。這段是演奏者“炫技”和充分展現(xiàn)《平湖秋月》藝術特征的段落。郎朗在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是最快的,其他兩位演奏者的速度則較接近。
(譜例2)
郎朗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慢于其他兩位,但是第二段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又是三人中最快的,他選擇的演奏速度給《平湖秋月》帶來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并且雖然郎朗第二段的演奏速度飛快,但是演奏細節(jié)處理得相當?shù)轿唬ㄏ挛脑诹Χ群鸵羯难芯恐袝唧w分析),比如他在進入尾聲(20-22小節(jié))的時候有非常明顯的降速(譜例3),并且持續(xù)了三個小節(jié),這就使第二段整體在聽覺效果上非常精巧,毫不魯莽,既與第一段緩慢地推進、充滿古典氣息地展開有對比,又有統(tǒng)一。
陳潔與陳薩第二段的演奏速度與第一段的演奏速度相近,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慢于郎朗,在進入尾聲部分的演奏速度又快于郎朗。所以這兩位前兩段的演奏速度整體變化較少,聽覺效果相對平穩(wěn)。
第三段(23-25小節(jié)):最后三小節(jié)是《平湖秋月》的結尾,三位演奏者都用了相較于之前最慢的速度去演奏。并無明顯速度差異。
(譜例3)
二、《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力度分析
演奏中,速度與力度的變化往往不是割裂的而是同時進行的,速度與力度相互作用帶來的聽覺效果能充分表明演奏者對于曲目的理解,也能展現(xiàn)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風格。本文將著重對三位演奏家《平湖秋月》第二段(10-22小節(jié))的演奏力度進行比較研究。
郎朗第二段的起始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兩位,同時在力度處理上,他特別強調了右手最高音的音量(譜例2),因為右手音較多,所以右手除最高音以外的音都是很輕的。在幾串相同音型的快速彈奏下,造成了一種有規(guī)律的波動感,就像蕩漾的湖面波濤被激起,同時整體的聽覺效果也非常干凈利落。而其他兩位演奏者最高音的處理并沒有郎朗突出,所以聽覺效果有一些厚重,畫面感不夠清晰。在左手低音的演奏上,三位演奏者都加了較強的力度,郎朗左手的力度明顯強于其他兩位演奏者。所以左右手的力度對比上,郎朗表現(xiàn)得更強烈。
在進入尾聲的部分(譜例3),三位演奏者的力度處理基本一致,都強調了右手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兩處,其余部分音量較弱。但是由于郎朗此處的速度(上文分析)是慢于其他兩位的,故此處郎朗的演奏效果更加安靜,更能與第二段的高潮部分產(chǎn)生對比,也能更好的與之后的結尾連接。他對整個第二段的速度與力度處理是很精妙的,左右手有激流,也有潺潺細流,有動有靜,生趣盎然。
三、《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音色分析
音色是音樂表演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在同樣的樂器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曲目需要不同的音色來詮釋。比較研究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音色的差別是很明顯的。接下來將重點比較分析三位演奏者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音色處理。
第一段(1-9小節(jié)):郎朗整體演奏得很柔和,特別是三十二分音符的進行他一音一音緩慢輕輕推進,《平湖秋月》這首鋼琴曲是由大量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構成的,在全曲開始郎朗將這個織體演奏得很柔美,一點不著急將這個織體的流動性立刻展示開來。接下來的樂句,郎朗右手旋律音突出,音色飽滿明亮,其他聲部的音基本上聽不見。陳潔在第一段的音色處理上比郎朗更明亮,因為陳潔左手的力度用了更多,左右手聯(lián)動使第一段聽覺效果整體明亮、豐滿。陳薩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三位演奏者中最快的,因為速度過快,音色的變化、對比就不是很容易讓聽者察覺。筆者認為,因為郎朗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最慢的,所以他的演奏更能帶來柔美的效果。
第二段(10-22小節(jié)):這一段是全曲最“炫技”的部分,三位演奏家都用了各自全曲最快的速度來演奏這一段。在音色上,郎朗的顆粒性非常強,右手在快速的跑動中,無論是很強的最高音還是較弱的低音都非常清晰靈動,每個音都像針尖一樣在琴鍵上舞動。而左手的低音郎朗選擇了飽滿厚重的音色,與右手的靈動產(chǎn)生了夸張的對比。其他兩位演奏者右手的顆粒性沒有郎朗那么強,在跑動中旋律線條雖然很清晰,但是每個旋律線內部的構造不夠明確,又由于右手的音較多,這就使演奏效果比較厚重,有一點朦朧。筆者認為,因為郎朗右手的演奏更加清晰,高音與低音的對比更加強烈,所以郎朗第二段的演奏效果層次性更強。
四、《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風格分析
鋼琴曲《平湖秋月》篇幅短小全曲只有25個小節(jié),演奏難度雖然不如艱深的鋼琴獨奏樂曲,但是由于此曲是由炫技性的織體組成,故而非常需要專業(yè)的演奏技巧。
在多次聽《平湖秋月》的三個演奏版本后,筆者個人認為郎朗對這首中國樂曲的演奏是更有個人風格的,在速度的選擇、力度的對比、音色的詮釋上,他既展示了個人無比輝煌的演奏技巧,又把作曲家陳培勛譜寫的“平湖秋月”的“美”毫無保留得表現(xiàn)出來,并且這種表現(xiàn)是有邏輯依據(jù)的,是合乎情理的,更是讓人過目不忘的。而其他兩位演奏家也是在基于樂譜的音樂元素上,合理演奏了該曲,由于變化和對比較少,整體風格比較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