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蘭歷來就是盛產音樂大師的國度,世人所熟悉的肖邦和莫紐什科之外,還有許多優(yōu)秀而又不為我們熟知的音樂家,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波蘭音樂史中一位音樂奇才。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四部交響作品、十二首藝術歌曲、四首彌撒曲、一部弦樂四重奏、兩部戲劇配樂和一些軍旅、電影題材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無不都是絢爛的花朵,就如同他短暫的24歲的生命一樣,都是音樂圣壇上永不凋零的雛菊。
【關鍵詞】波蘭;音樂;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藝術歌曲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波蘭歷來就是盛產音樂大師的國度,在我們所熟悉的肖邦和莫紐什科之外,還有許多優(yōu)秀而又不為我們熟知的音樂家,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是其中一位,他是波蘭音樂史中一位音樂奇才。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四部交響作品、十二首藝術歌曲、四首彌撒曲、一部弦樂四重奏、二部戲劇配樂和一些軍旅、電影題材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無不都是絢爛的花朵,它們就如同他短暫的24歲的生命一樣,都是音樂圣壇上永不凋零的雛菊。
一、生平介紹與學習歷程
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Franciszek Maklakiewicz),1915年9月22日出生于姆什喬努夫,一座位于沃科熱沙河邊的幾千人口的小鎮(zhèn)(屬于當時的華沙省,今天屬馬佐夫舍省日拉爾杜夫縣管轄)。父母親為風琴師楊·馬克拉凱維奇和羅薩莉婭·易思碧茨卡。父親是弗朗齊歇克和他哥哥的第一位音樂老師。比弗朗齊歇克大16歲的哥哥楊·亞當(1899-1922)在華沙肖邦音樂大學師從利奧波德·必儂塔爾(小提琴)、米浩·比爾那茨基(和聲學)和弗力茨楊·肖皮斯基(對位法),并在1921-1925期間在華沙音樂學院向羅曼·斯塔特科夫斯基學習作曲。1926年他赴法國繼續(xù)學習作曲,在巴黎高等音樂師范學院師從于保羅·杜卡。同時在波蘭人社區(qū)指揮混聲合唱團。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他被視為最具新穎獨創(chuàng)精神的波蘭作曲家之一,他的一些作品,如第二交響曲《圣潔上帝》,得到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的認同并廣為流傳。
哥哥的教育方向影響了弗朗齊歇克和他弟弟塔德烏斯·沃也切赫(1922-1996)的興趣愛好。塔德烏斯,1949年從雅蓋隆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效法他兩個哥哥,在華沙國立音樂學院向塔德烏斯·社里郭夫斯基學習作曲(1954-1958)。他主要作為音樂教育家和活動家被銘記,不過也從事過作曲工作。
弗朗齊歇克,出身于音樂家庭,從小就接受了音樂的熏陶。由父親奠定的音樂教育基礎,加上哥哥,楊·亞當?shù)囊魳烦删退o予的鼓勵,使弗朗齊歇克下決心立志投身音樂,于1929年進入華沙音樂學院。1936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而馬克拉凱維奇后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深地受其老師卡齊米日·西科爾斯基的影響。西科爾斯基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許多波蘭音樂家?guī)煆挠谒?,包括格拉奇娜·巴切維茨、楊·艾凱爾、斯特凡·基謝萊夫斯基、安德熱·帕努夫尼克、楊·克倫茨和卡齊米日·瑟羅茨基。西科爾斯基和馬克拉凱維奇的創(chuàng)作風格均屬于新古典主義。
音樂學院畢業(yè)后的前幾年為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階段。除了交響樂和室內樂之外,他的作品還包括合唱、電影配樂和專門為《樂都塔》劇場創(chuàng)作的戲劇配樂。另外,他還寫了許多愛情歌曲、抒情歌曲、軍旅歌曲和宗教歌曲。在1939年軍事部組織的比賽中馬克拉凱維奇的銅管樂進行曲獲得了一等獎。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馬克拉凱維奇以“易思碧茨基”和“烏克烏達”的假名積極參加了戰(zhàn)爭。受了重傷之后于9月26日在烏科夫戰(zhàn)地醫(yī)院里逝世,年僅24歲。被埋葬在圣洛克教堂墓地。
二、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與風格特點
馬克拉凱維奇作為年輕的藝術家,他的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僅為5年,而且他的許多作品被遺失,被流傳下來的樂曲只有一些。米耶奇斯瓦法·德穆斯卡在波蘭音樂出版社的《音樂百科全書》中將馬克拉凱維奇的創(chuàng)作認定為20世紀30年代的波蘭很流行的新古典主義。他的部分作品受到席曼諾夫斯基《哈爾納西》的民俗主義的影響。
新古典主義,又稱現(xiàn)代古典主義,是19-20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種借鑒古典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運動。
以下為尤瑟夫·萊瑟對新古典主義的闡釋:“如同19世紀一樣,本世紀的一些作曲家提倡回到曾經(jīng)的音樂審美。到1922年左右這種轉變已經(jīng)無法避免。藝術界丟棄了以前的形式原則和技法之后,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原則和技法代替它們。于是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費盧西奧·布索尼倡導新的古典主義,即將以往經(jīng)驗的成果結合藝術形式,使之達到完美。”
新古典主義否定新浪漫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所主張的夸大的表現(xiàn),回到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主義形式和技法。與20世紀音樂相比,和聲語言更加客觀、簡單。新古典主義注重的是風格、形式和技法,與追求自由、個性化表現(xiàn)的浪漫主義截然相反。
由此可見,新古典主義尋覓內容與形式的平衡。而此平衡使作品顯得簡潔、清晰、邏輯性強。內容與形式最完美的結合體現(xiàn)于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中?!澳氐膭?chuàng)作在音樂史上獨一無二。如果音樂能夠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那么只有莫扎特做到了這一點,而他的創(chuàng)作為古典音樂最佳的體現(xiàn)?!?/p>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在音樂史上代表共性與個性之間的沖突。
新古典主義影響了許多波蘭作曲家,包括:卡齊米日·西科爾斯基、格拉奇娜·巴切維茨、安東尼·沙沃夫斯基及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在此值得引用巴切維茨曾經(jīng)說過的一段話:“每一位波蘭作曲家做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我指的不僅是作曲技法或記譜法,而是最后的結果。不過波蘭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作品的內容,當然是純粹的音樂內容。此指導原則作為波蘭流派的特點。波蘭作曲家主張的不僅是新穎的聲音組合,新的音樂效果或創(chuàng)作過程所帶來的享受。我們力圖創(chuàng)造出能夠引起聽眾共鳴的音樂,哪怕是小段。”
毋庸置疑,馬克拉凱維奇的作品屬于激發(fā)聽眾的感官和敏感性的音樂作品。
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在創(chuàng)作時注重詩詞的藝術價值。作為愛國者,主要受本土詩人的啟發(fā),包括以沉思風格抒情詩著稱的知名波蘭作家:亞當·阿斯尼克、利奧波德·斯塔夫、泰奧菲爾·萊納托維奇、卡齊米日·普熱爾瓦-臺特邁爾、埃德瓦德·斯沃尼斯基。
馬克拉凱維奇許多藝術歌曲以愛情詩為歌詞,收集于美麗的愛情詩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曲家力圖將歌詞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馬克拉凱維奇很重視樂句反映詩詞的內容,而旋律增加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了傳達所想要的氣氛,他經(jīng)常采用速度變化,不同的速度表達抒情主體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鋼琴伴奏與聲樂部分密切相關,作為旋律的補充或在高潮部分起著強調和增強表現(xiàn)力的作用。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在每一首歌曲里采用詳細的速度和力度記號,盡可能清楚地闡釋演唱方法。每一首歌曲都是一個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整體,而作曲家用和聲、力度和速度使歌曲達到高潮。
三、傳世作品
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屬于因早逝而無法完全體現(xiàn)出其創(chuàng)作個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留下的作品均為早期創(chuàng)作,且大部分作品從未出版過,因此至今默默無聞。其最突出的音樂成就為交響樂,如《交響快板》(1935)、《異教尋夢舞》(1936)、《沃維奇剪紙》(1936)和《從一座村莊到另一座村莊》組曲(1937)。
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弦樂四重奏曲(1935)及宗教音樂,包括四首彌撒曲(管風琴伴奏·混聲合唱)和為克雷斯蒂娜·夜熱夫斯卡的戲劇譜寫的《伯利恒馬廄·六幅畫》(1938)。馬克拉凱維奇對戲劇配樂比較感興趣,這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包括塞浦路斯·諾爾維特的《旺達》(1936)和克雷斯蒂娜·夜熱夫斯卡的《皮亞斯特傳說》(1938)。
另外,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藝術歌曲,在20世紀80年代被收集并出版于兩個歌曲集:《六首歌曲》(《噪音》,歌詞:埃德瓦德·斯沃尼斯基,1938;《夜晚》,歌詞:泰奧菲爾·萊納托維奇,1936;《你像是一首輕聲的歌曲》,歌詞:利奧波德·斯塔夫,1938;《徒然》,歌詞:巴爾巴拉·甭闊夫斯卡,1935;《黃昏》,歌詞:利奧波德·斯塔夫,1938;《在銀色夜晚里》,歌詞:乜其斯瓦伐·烏其尼斯卡,1935)和《愛情詩集》(《我愛你》,歌詞:卡齊米日·普熱爾瓦 -臺特邁爾,1934;《心愿》,歌詞:卡齊米日·普熱爾瓦 -臺特邁爾,1938;《失望》,歌詞:卡齊米日·普熱爾瓦 -臺特邁爾, 1935;《姑娘》,歌詞:亞當·阿斯尼克,1936;《花兒,你們怎么能這樣》,歌詞:利奧波德·斯塔夫,1938;《如果你想忘掉》,歌詞:巴爾巴拉·甭闊夫斯卡,1935)。
馬克拉凱維奇的作品還包括電影和戲劇配樂(后者為《樂都塔》劇場的劇目)以及軍旅歌曲和宗教歌曲。
四、結束語
弗朗齊歇克·馬克拉凱維奇這位杰出的音樂家雖然英年早逝,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波蘭音樂的發(fā)展歷程當中舉足輕重、青史留名。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深地影響了波蘭乃至歐洲別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戰(zhàn)爭雖然奪去了這位英才年輕的生命,但是他的音樂作品和他的名字一樣將永遠被世人銘記與流傳。
參考文獻
[1]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MICHAEL KENN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作者簡介:白潔(198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現(xiàn)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舞蹈系講師,波蘭羅茲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美聲表演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課題《音樂美育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研究》結題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7030);本論文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課題《音樂美育提升體育類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實踐研究》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