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法領域,給予外交庇護的實踐實際上源于有關館舍的不可侵犯的性質。盡管拉丁美洲國家間仍然把外交庇護作為國家實踐,并且簽署了相關條約;但這只是國際法的例外。外交庇護是對所在國屬地優(yōu)越權和主權的侵犯,是與國際法基本原則相違背的。本文以這項國際法中頗具爭議的外交庇護制度作為探討的對象,從法學理論到案例評述對外交庇護制度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和探討,以理清外交庇護的性質,這對各國在國際交往中維護國家利益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國家主權;外交庇護;國際法;基本原則
第一章 基本理論
1.1 國家主權
國家主權就是一國獨立自主地處理內外事務的權力,是一國的最重要屬性和固有權力。國家主權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屬地管轄權,又稱領域管轄,即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權者除外)、物和所發(fā)生的事件有行使管轄的權力。
1.2 外交庇護的概念
外交庇護是庇護制度的一種,與領土庇護相對。
外交庇護指在庇護國駐外國使領館中進行庇護。外交庇護屬于域外庇護的一種。本文按目前學界比較流行說法,僅對以派遣國使領館進行庇護的外交庇護作為論述對象。
1.3 外交庇護的特點
外交庇護制度作為一項特殊的制度,具有鮮明特點。
1.3.1 外交庇護的庇護場所具有特殊性
外交庇護作為域外庇護的一種,是在其駐外國使領館內進行庇護,依托國際法上使領館不可侵犯的基本法理,對外國人進行庇護。
1.3.2 外交庇護制度具有不成文性
目前,國際上沒有任何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公約、規(guī)定對外交庇護制度做出規(guī)定,僅在拉美地區(qū),有實踐的普遍共識及條約。比較著名的就有1928 年《哈瓦那公約》、1933 年《蒙得維的亞公約》以及1954年《外交庇護公約》,在實踐中,拉美國家普遍承認外交庇護的效力。但僅局限于拉美地區(qū),在一般國際法上,外交庇護制度仍是沒有成文法的明確規(guī)定。
1.3.3 外交庇護制度的法律地位具有爭議性和不確定性
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明確規(guī)定,禁止將外交代表機構用于與其外交職務不相符的目的。但一旦請求庇護者逃入一國使領館、軍艦、軍用飛機及軍事基地,除非使館館長或上述艦、機、基地主要負責人自愿交出該人,他國無權進入上述區(qū)域逮捕之。
外交庇護制度在全世界范圍還沒有普遍意義的成文公約等加以規(guī)定,而且由于外交庇護制度依托派遣國的使領館,似有對東道國領土、主權的干涉和侵犯之嫌,所以外交庇護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性質向來頗受爭議,其法律地位仍具有不確定性和爭議性。
第二章 外交庇護的產(chǎn)生原因
2.1 治外法權說
治外法權說,是指外交代表的駐地象征著派遣國領土的延伸,外交使節(jié)仍然在本國,因此,不受接受國法律制約,接受國無權對其行使管轄權。
治外法權是免除本地法律司法權的情形,通常是外交談判的結果。
2.2 外交使館的特殊地位
由于《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使館館舍不得侵犯。接受國官吏非經(jīng)使館館長許可,不得進入使館館舍。”因此,雖然駐在國對使館在理論上擁有管轄權,但是在實踐中卻無法直接行使(必須經(jīng)使館館長同意)。
2.3 拉美地區(qū)外交庇護的有效性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
拉丁美洲國家之間在其相互交往關系中,普遍承認外交庇護是國家實踐,并且在那些對行使此項權力且已作出規(guī)定的國家之間也締結了一些國際協(xié)定如1928年的《哈瓦那公約》和1933年的《蒙得維的亞公約》。1954年,第十屆美洲國家會議通過《外交庇護公約》。
然而,這是一種區(qū)域性的國際法規(guī)定,是一種例外。
第三章 外交庇護的性質
3.1 外交庇護的性質
上文已經(jīng)提到,在某些拉丁美洲國家,因為有條約的基礎,所以在這些國家間外交庇護的合法性是不須懷疑的,但在其他地方,包括未締約的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之間,其性質是否合法則存在爭議。
3.1.1 傳統(tǒng)觀點——一律無效
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外交庇護因為侵犯了駐在國當局的管轄權,是對駐在國主權的不顧和侵犯,所以不應當承認其效力。這種說法可謂由來已久,在《萬國公法》中就有寫道:“若非國使自許,則巡捕、官吏不能進其住屋,但不可恃以庇匿罪犯?!绷硗?,《奧本海國際法》的作者也認為“沒有一般的權利拒絕將在使館館舍受庇護的人交給領土國”,除非有條約加以承認。同樣,我國的許多學者也不承認其效力。
另外,1974年聯(lián)合國大會決定討論這個問題,并征求了各國的意見。但在1975年聯(lián)合國大會審議該問題時,許多國家對此表示反對,其理由有:
(1)從政治角度看,在內亂的情況下,為叛亂領導人提供政治庇護,會惡化外交使館同駐在國之間的關系。
(2)從法律角度看,使館給予政治庇護還沒有達到可認為是習慣法規(guī)則的程度,給予政治庇護權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按照非正式協(xié)議實現(xiàn)的。
可見,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對外交庇護的性質大多都是采取否定態(tài)度的。
3.1.2 新觀點——人道主義例外
當前,認為外交庇護存在著一定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有人認為,基于人道主義理由可以給予外交庇護權。例如《奧本海國際法》中提到:“有時有人認為,作為例外,根據(jù)迫切的人道理由,又給予庇護的權利,這通常是指避難者因專橫行為而生命處于危機的情況。各國的實踐,存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庇護的實例?!?/p>
同樣,在“庇護案”中,國際法院認為在出現(xiàn)“司法的偽裝下、以專橫代替法律的場合”,可以有例外。
另外,1950年,國際法研究院在巴斯所舉行的會議上通過的決議第三條(二)規(guī)定:“對于生命、人身和自由受暴力威脅,這種暴力來自當?shù)禺斁?,或者當?shù)禺斁謱τ谶@種暴力顯然無法對受害者提供保護,或者當?shù)禺斁炙萑袒蛏縿拥拿恳粋€人,都可以給予庇護?!?/p>
第四章 結論
外交庇護由于其與駐在國主權特別是管轄權相抵觸,所以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被承認的。作者認為其性質毫無疑問是同國際法不相容的,除非有條約加以明確承認。至于有人提出在某些情況下的人道主義例外理由,應當辯證地對待。
面對外國遭受人道主義危難而袖手旁觀,這肯定是違背國際法的,但必須是出現(xiàn)了明顯的人道主義危難時,才可以采取的,否則由派遣國使館自己來決定是否出現(xiàn)了人道主義例外,這難免會使這種例外受到濫用,并且也是對駐在國主權的侵犯。即使出現(xiàn)了人道主義危難,使館來庇護生命、人身和自由受到暴力威脅的人時,這也只是權宜之計,一旦這種人道主義危難解除之后,應當將其交還給駐在國,這時與其說是外交庇護,不如看成是“基于人道主義的特別保護”。
因此,外交庇護是不符合國際法的。
參考文獻
[1]劉勁秋.國際法中的外交庇護淺析[J].中國商界.2010(12):144
[2]曹俊.論外交庇護的性質及我國的對策[J].臺聲·新視角.2005(9):1-2
[3]陳爍.淺談國際法中的外交庇護[J].法治在線.2010(24):29
[4]張劍鋒.外交庇護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10):253-254
[5]白朝陽.逃往大使館的那些人[J].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12(9):68-70
[6]段婧.淺議國際法下的外交庇護制度[J].現(xiàn)代營銷(學苑版).2010(1):102
[7]鄧曉.國際法中的外交庇護[J].知識經(jīng)濟.2010(24):34
[8]孟昱妍.論國際法視角下的外交庇護[J].人民論壇.2010(32):80-81
[9]吳迪.庇護國際法律制度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3
[10]任勇.論雙重國籍下的外交保護制度[D]:[碩士學位論文].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11]馬呈元.國際法(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李長卓(1994-),男,漢,山東青島,學生,碩士研究生,延邊大學,法學(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