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鈳
【摘要】陜西箏派是中國古箏流派的重要派系,其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再次得以復興。周煜國先生創(chuàng)作的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作為陜西箏曲的代表作,不論是在創(chuàng)作特點還是演奏技巧上都具有濃厚的陜西韻味,作品大量運用陜西民間音樂素材,樂曲旋律凄婉動人,輔以其獨有的民族微偏音的運用以及特殊的演奏技法,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情感表達力。
【關鍵詞】《云裳訴》;秦腔;歡音;苦音;陜西箏曲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識碼】A
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其名取自于李白所作《清平調》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意為詩人臆想云朵與楊貴妃的衣裳媲美,花兒與楊貴妃的容貌比妍的文化背景。樂曲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新的加入鋼琴聲部的協(xié)奏,這種采用中西結合的呈現(xiàn)方式,使樂曲在繼承傳統(tǒng)陜西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所變革的推陳出新,不愧為陜西箏曲的代表佳作。
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是當時周煜國先生應青年古箏演奏家袁莎女士的邀請,為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民族器樂獨奏比賽而量身定制的一首作品,作品是在周煜國先生1990年創(chuàng)作的箏曲《鄉(xiāng)韻》的基礎上改編、擴充變奏而來,并加以鋼琴協(xié)奏的形式。樂曲的風格極具陜西地方特色,以流行于秦川大地的激越高亢、節(jié)奏鮮明,善于表現(xiàn)悲壯、激越和凄楚情感的秦腔為主體音調,創(chuàng)作手法簡單明快,旋律婉轉動人,韻味濃厚,情緒跌宕起伏。以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恨歌》為素材,大量運用陜西箏的傳統(tǒng)演奏技法——左手作韻,又結合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樂曲極具音韻的張力和表現(xiàn)力,因而成為秦箏曲目之代表。
二、作品創(chuàng)作特點分析
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是詩、樂、情完美融合的現(xiàn)代古箏作品,音樂風格極具陜西韻味,其曲式結構是不完全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作品中大量運用了民族調性中的微偏音,也即秦箏的特性音——“歡音”(微#4)和“苦音”(微b7),二者是陜西箏樂作品中常見的表現(xiàn)陜西箏曲韻味之精髓的動態(tài)音。“歡音”表達歡快、明朗之情,使旋律增加了跳躍性,“苦音”則與“歡音”相反,多表達悲涼哀怨、愁苦思鄉(xiāng)之情。在《云裳訴》這一作品中也大量運用“歡音”和“苦音”,使作品更加凄婉哀怨、細膩綿長、迂回百轉,因此作品更具有悲情性。柳中庸就曾用“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來形容秦箏聲之苦。
作品開始的慢板部分,采用上行級進、下行跳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多用“歡音”和“苦音”加以點綴,左手加以顫音的演奏技巧,是作品慢板抒情段落的代表樂句。
分析發(fā)現(xiàn),陜西箏曲多采用三部曲式結構,即為三段式。作品一般由三個規(guī)模相近且相對獨立的樂段組成,分為有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和無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对粕言V》采用的是不完全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全曲分為激越的引子、深情的慢板、熱情跳躍的快板華彩、如歌的慢板再現(xiàn)、尾聲幾個性格獨立的小樂段。作品由G宮系統(tǒng)的D羽調式貫穿始終,音階結構上,多為小二度、小三度進行方式,樂曲在速度宏觀布局上,三個主體段落采用“慢——快——慢”的傳統(tǒng)結構形式,使其在結構性創(chuàng)作手法上簡潔明了。作為陜西箏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云裳訴》的創(chuàng)作中飽含陜西地方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因素,與秦腔、碗碗腔、西安鼓樂等相互融合,使作品既具秦腔的慷慨激昂、熱血澎湃,又汲取了老腔(甘肅、山西、陜西、內蒙)藝術成分碗碗腔中“哀”的音色,聲聲哀怨句句凄婉、如泣如訴的“悲涼調”。《云裳訴》在創(chuàng)作時,極大地發(fā)揮古箏的演奏潛力,所涉及的音域寬廣、旋律線條旋律起伏大,樂曲進行中多采用級進與跳進交替的進行模式,主題層層遞進,以“遞進式”的旋律推進,將情緒層層升華,以達情感宣泄的頂點。
(一)樂曲的引子部分(1~12小節(jié))
以“激越地”作為演奏的表情標注,開篇就定義了樂曲的情感主題。1~4小節(jié)連續(xù)四個強刮奏后緊接搖指,在樂曲的開始就將情緒直接推向高潮;8~9小節(jié)連續(xù)b7的托劈演奏,第一次用微偏音展現(xiàn)了陜西箏曲的哀怨之聲。
如下譜:
(二)深情的慢板樂段(12~50小節(jié)),情感主題歌頌愛情
本段開始大量出現(xiàn)微#4和微b7,以連續(xù)級進為主,音域集中在中音區(qū),將細膩婉轉、悲涼哀怨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旋律流暢動人。正如李白《清平調》一詞中所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同時也更能感受到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真摯愛情。本段的旋律線條以舒緩、優(yōu)美為主,表現(xiàn)了楊貴妃與唐明皇愛情的甜蜜,其中16、17小節(jié)雙托的出現(xiàn),在平靜中略顯有突兀,但是其卻恰到好處的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同時也暗示了這段美好愛情中所蘊含的悲涼結局。
如下譜:
(三)熱情跳躍的快板部分(51~191小節(jié)),即“兵亂事發(fā)”
57小節(jié)開始,大量運用了大指快速托劈,營造出了“漁洋浜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緊張氣氛。100~131小節(jié)加入偏歡快跳躍的搖指,緩解了慢板樂段的哀怨憂傷之情緒,體現(xiàn)了在兵荒馬亂的安史之亂之時,士兵們的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楊玉環(huán)與唐玄宗追逐嬉戲、相互依戀,“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的美好、溫情的畫面。
如下譜:
(四)如歌的慢板再現(xiàn)部分(202~239小節(jié)),即“魂斷馬嵬坡”
本段仍有大量微#4和微b7出現(xiàn),以連續(xù)級進為主,其音樂素材是深情慢板A樂段的完全再現(xiàn),起到了承接華彩快板的作用。期間古箏與鋼琴的完美結合,再次將悲涼哀怨的情緒充分渲染,也為聽者留下余音繞梁的無限遐想。音樂旋律沉靜而憂傷,使聽者沉浸在那段刻骨的愛情故事中久久不能釋懷??坦堑乃寄睢㈦x別的不舍,都化作為此刻縷縷的輕彈慢撥。
(五)尾聲,即“刻骨思念”
以急板點指和連續(xù)八度音程接搖指刮奏結束全曲,酣暢淋漓,耐人回味。若人生只如初相見,夢回華燈初上、一笑嫣然,而那時的唐玄宗怕是只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追憶了,“月掩嬌宮嘆別離”,讓聽者對楊貴妃最后的結局產生無盡遐想。
三、關于作品演奏技巧的分析
《云裳訴》作為陜西箏曲,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結合了陜西的民間音樂和地方特色,在演奏技法上也獨具一格,既有古箏傳統(tǒng)的演奏技巧,又有現(xiàn)代獨具新意的演奏技法的體現(xiàn)。
(一)左手按音(滑音)
在陜西箏派的作品中,左手大指的按弦是最為重要也是最具特點的演奏技巧之一,而左手按音這一演奏技法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在《云裳訴》中,左手大指的按音技巧頻繁出現(xiàn),起到作韻的作用,并將陜西箏曲悲涼哀怨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具有一種“游離音”的效果。左手的按音技巧,又被稱為“以韻補聲”,在一弦一柱的古箏上,左手完成的按音、揉弦、顫音、滑音等是單靠右手撥弦所無法實現(xiàn)的。在右手撥弦過后,左手在箏碼左側對琴弦進行有規(guī)律的按壓,改變琴弦振幅所產生的該音的律高變化,即為“韻”。從小二度到大三度的音程變化,都可在一根琴弦上完成,可進行單滑音,也可以雙滑音,其本質作用也是對所撥弦音進行潤飾,使原有旋律變得更加圓滑優(yōu)美。
以上譜例為樂曲中33小節(jié)出現(xiàn)的雙托和顫音、快板部分出現(xiàn)的連續(xù)托劈按音等,是本曲中的難點,演奏者在演奏時,既要控制左手按壓琴弦時的力度、深淺、快慢,還要兼顧聽覺對音準的判斷,內心對樂音的感知也十分重要。演奏時肩膀放松,大臂下垂,大臂與小臂呈90度,手肘與手腕保持同一高度,手腕放松,支撐力落于手指。此曲中快板部分需連續(xù)運用大指、中指雙按技法,因此按弦時大指和中指交替過程中對力度轉換的掌握至關重要,直接決定最后的演奏效果?!对粕言V》中左手快速滑音和顫音的加入,使樂句更富有張力,充分展現(xiàn)了樂曲中悲苦的情緒和高潮,正所謂“秦箏聲最苦”“秦箏吐絕調”,又如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所寫“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體現(xiàn)了秦腔的韻味,也使音樂旋律更加完整、流暢。
(二)搖指
樂曲《云裳訴》中如歌的快板部分有長達32小節(jié)的連續(xù)搖指,樂曲引子的第一樂句和尾聲的最后一樂句也均以搖指開始和結束,樂曲中大量出現(xiàn)短搖。眾所周知,搖指是古箏演奏技法中,唯一一個能保持樂音時值連貫性的奏法,是指一指或多指在一根琴弦上連續(xù)快速的托劈撥弦所形成的連貫的、保持一定音符時值的樂音。在實際演奏中,我們常用的是在距岳山五厘米處,以食指側面頂住大指義甲,用手腕左右搖擺帶動手指連續(xù)托劈形成的大指搖。搖指這一指法,在傳統(tǒng)搖指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現(xiàn)可分為單指搖(大指搖、食指搖)、雙搖、三指搖、四指搖、掃搖、雙手搖等,而大指搖又可具體分為扎樁搖和懸腕搖。搖指要想彈奏出好的音色,特別要注意彈奏時的觸弦點和著弦點、義甲的觸弦面、義甲的觸弦角度、彈奏時的速度、觸弦時的力度和氣口。
觸弦點:在箏碼右側有效的弦長中,義甲與琴弦的出現(xiàn)位置通常有三種,一個是在距離岳山三分之一的位置,在此觸弦點演奏,音色較為清脆、明亮;二是在距離岳山二分之一的位置,在這個觸弦點上演奏,音色較為柔和、綿長;三是在距離岳山三分之二處,在此位置演奏,可有縹緲、悠靜之感。
著弦點:指演奏時義甲與琴弦接觸的深淺,一般為義甲尖端與膠布的二分之一處,這樣的著弦點演奏出的樂音音色較為飽滿、深厚,而如果著弦點較淺,演奏的音色則會虛無、輕薄。
觸弦面:通常義甲的正面觸弦,義甲可稍作傾斜,手指向手心運動方向。
觸弦角度:義甲與琴弦呈45度角觸弦,手腕擺動帶動手指連續(xù)托劈。
速度:搖指速度快,義甲與琴弦接觸所產生的振幅大,音色較為清脆、明亮;搖指速度慢,義甲與琴弦接觸所產生的振幅小,音色越柔和、細膩。
力度:搖指演奏時,發(fā)力點不同,力度大小也有所變化,指關節(jié)發(fā)力、手腕帶動發(fā)力、小臂帶動發(fā)力、大臂帶動發(fā)力,搖指的強弱通常與演奏時的力度成正比。
氣口:在搖指演奏時,演奏者的呼吸狀態(tài)與停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演奏效果產生影響?!对粕言V》100~131小節(jié)的搖指段落,可采用距岳山三分之一位置觸弦點的快速搖指演奏方法,活潑、跳躍,富有律動感,與深情的慢板前段形成鮮明對比;而其中112~115、128~131小節(jié)搖指的觸弦點可在距岳山二分之一位置,做由強減弱的變化處理。
如下譜:
(三)雙托
雙托是指右手大指同時連托兩根琴弦,然后左手在箏碼左側按壓兩音中音高較低的琴弦,使其音高與較高音同度。樂曲《云裳訴》中深情的慢板和熱情跳躍的快板都多次出現(xiàn)雙托技巧,音色上富有動感和戲劇化色彩,所表現(xiàn)出的“苦音腔”最具秦腔特色,哀婉深沉、激烈慷慨,多表達凄涼、思念之情。演奏時,大指跟關節(jié)帶動小關節(jié),用爆發(fā)力同時彈奏雙音,突出強調強度上的感覺,與其相配合的左手按音,要在右手彈奏完畢后再松,切忌同時彈按或快速按音。雙托所凸顯的強調感與左手按音產生的戲劇性效果,使旋律更具有陜西音樂“聲”“韻”并重、“欲斷哀弦再三促”的美感。
(四)右手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現(xiàn)代古箏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傳統(tǒng)陜西箏曲中沒有運用,《云裳訴》快板部分78~97小節(jié)是本曲的一個技術難點,除了要將每一個樂音清晰的彈奏出來,還要保證樂音的飽滿性和顆粒性,并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如下譜:
綜上所述,要想將此曲演繹好,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演奏技巧,在此之上還要對樂曲的情感表達進行不斷揣摩和理解,回歸到作品本身,剛柔并濟、宏達深沉,把握好此曲情感上的雙重性,用心感受委婉與哀怨產生的對比沖突所迸發(fā)的火花和箏與鋼琴協(xié)奏的完美融合。
四、結語
本文主要以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為例,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特點、演奏技巧及陜西箏曲的特點和演奏技法進行了淺析?!对粕言V》作為陜西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古箏協(xié)奏曲,運用了秦腔、碗碗腔等陜西地方音樂素材,編配上中西結合,在保留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融匯了西方的現(xiàn)代作曲技法,在保留傳統(tǒng)調式的基礎上對右手的現(xiàn)代指序技法和左手的作韻技法進行了完美融合。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基礎上注重音樂情緒的理解和表達,才能真正演奏出具有濃郁陜西地方韻味的箏曲。
參考文獻
[1]張鈺.從箏曲《云裳訴》談秦腔音樂[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趙星.詩與樂的完美融合: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的創(chuàng)作特色及演奏版本比較[D].南京: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