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興
[摘 要] 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各類優(yōu)秀軟件推陳出新,教師一邊教學,一邊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就顯得異常辛勞,壓力特別大,教師負擔也越來越重。在計算機專業(yè)課教學中運用“組合式”教學法,較大地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達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
[關 鍵 詞] 組合式教學法;計算機專業(yè);互動教學;課堂注意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3-0154-02
信息時代先進技術飛速發(fā)展,各類優(yōu)秀軟件推陳出新,日新月異。比如,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先由DOS經過WIN3X再到WIN95,一直到現(xiàn)在的WIN20XX;辦公應用軟件和網(wǎng)頁動畫制作應用軟件也是版本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強大。這使計算機教師一邊教學,一邊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面對更新快速而又內容繁多的軟件,教師就顯得異常辛勞,壓力特別大,教師負擔越來越重。
如何將教師從繁重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從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一套“組合式”教學法。
所謂“組合式”教學法,就是優(yōu)選幾種常用教學方法,根據(jù)各自的特點進行有機組合,在課堂教學時,形成合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偷懶”
有時候許多教師把本節(jié)課的內容講完了,學生也似乎懂了,自認為本節(jié)課的目的就達到了,到下一次課時還這樣循環(huán)下去;每次考試或測驗效果又不是很理想;教師最后就覺得這樣好累??墒蔷褪钦也坏皆?,只好埋怨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太快了。筆者曾經有同感,那時候,每到上課開始講課程內容,講完了,讓學生上機操作題目,但是他們從做題開始就舉手問。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口干舌燥,身心嚴重疲憊。經歷了多次這樣的疲勞戰(zhàn)后,終于靜下心來想,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會這么累,而且又能讓學生學到東西呢?經過多年經驗的不斷積累,從中探索出了一套“偷懶”的教學方法。
(一)只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比如,教學時,有一節(jié)是“畫簡單圖形”的課程,筆者沒有跟書上一樣向學生介紹“圖畫”每一個菜單使用的方法和功能。筆者只跟他們說了其中一個菜單“編輯”中的“復制”,要求他們注意觀察這個菜單操作的每一個步驟,并提醒他們注意“復制”后面的“CTRL+C”(兩個鍵中間有一個“+”?!?”在這里是同時選取的意思),接下去由學生自己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畫九只小鴨子),最后筆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而后有些學生的速度驚人,在下課前幾分鐘時,筆者問了其中一位速度很快的學生:“你是如何這么快畫出來的?”他的回答是:“我發(fā)現(xiàn)菜單后面跟的組合鍵是這個菜單的快捷鍵,所以‘粘貼的快捷鍵是‘CTRL+V,使用‘復制‘粘貼的快捷鍵,就很快能完成了,我還知道‘建文件的快捷鍵是‘CTRL+N,還有……”這位學生的回答令筆者很高興,感到自己的教學方法成功了,筆者能“偷懶”了。
當然,有的老師會反問:怎樣也不可能讓全班的學生都能完成本課內容。不用急,這就要用到筆者的第二種教學方法。
(二)營造開放和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
創(chuàng)建合作、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是筆者能“偷懶”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合作就是力量,開放、自由就是給學生提供技術施展的空間。在計算機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應是自主探究,而學生的自主探究則需要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空間。合作、開放和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包括:學生能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組織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幫助還沒完成任務的同學;學生能自由交談,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學生能使用其他軟件解決本課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三)創(chuàng)建分工與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
在計算機課上采取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分組交流等形式,運用網(wǎng)絡技術,開展師生討論、學生之間討論等活動,學生在筆者創(chuàng)建的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上課時,筆者特意讓一些平時關系好的學生坐到一起,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選出一個大家認為學習上較有實力的學生做他們的組長,在教師講課時,組長一定要認真聽講,當學生開始進行上機做題目時,由組長帶動本組成員完成任務。若有些學生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去找本組其他同學幫助,也可以與其他組的同學成為合作者,甚至于找教師進行共同探討,共同解決問題。有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主動走到還沒完成的學生旁邊,幫他們一起完成。讓筆者感覺到這堂課不只有筆者一個老師,還有好多“小教師”出現(xiàn)。筆者在課堂上充當了一名指路者、幫助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學生也可以成為一名“小教師”??吹接羞@樣的學生,有這么多的“小老師”幫筆者,一堂課下來,筆者也就沒有身心疲憊的感覺了,而且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
(四)創(chuàng)造學生自學與實踐的機會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筆者“偷懶”的終身武器。現(xiàn)代教育提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給課堂教學帶來極高的效率。在以往的教學里,筆者總是要求學生跟著老師做,然后依照老師的方法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任務,但到下一節(jié)課,大部分學生又不會用了,他們以前只是機械地按老師的方法去做。曾經有一個偉人說過,站在巨人的臂上,容易摔下人,只有腳踏實地干才能站得穩(wěn)。知識也是一樣,只有通過自己學習、自己實踐得出來的結果,才能牢牢記住。筆者每次上課前十分鐘,給學生自己學習、實踐,并互相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每組最后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匯報給組長,然后看全班是否有其他學生能解決。如果都不能再由老師幫助解決。這樣老師就輕松好多了。
從最近一學年使用上述方法進行教學的情況來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是在計算機基礎課上,甚至在教一些動畫制作時,也能非常容易上手。現(xiàn)在感覺教學負擔減輕了,而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了。比如,四個非計算機專業(yè)班的計算機應用辦公軟件考證合格率平均達到85%以上。這在學校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其中主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對象,即同認識主體相對立的外部世界[1]。筆者在以上教學方法中,充分認識到,學生其實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并引導學生在一定環(huán)境下認識客體。當然,這個客體既包括教學內容本身,也包括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
以上是計算機上機(實踐)教學中筆者經常使用到的教學方法。而有時面對理論課教學時,這種方法就不那么有用了。所以,接下來,“組合式”教學方法又有新花招。
二、在故事中完成專業(yè)課程的理論教學
教書的幸福點在于當你去上一堂課時,學生還惦記著你上一次沒講完的內容,看著學生的求知欲,你的課堂在瞬間引向正題,老師的思緒及話題得到很好的開啟,一堂課在老師的思緒飛揚中得到升華。講完內容,接下來學生思考與做題,解答一些小疑惑,這堂課的時間差不多了。老師也開始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了,先開啟下堂課的引子,當然是提一下開頭,等待下節(jié)課再把詳細情節(jié)解說清楚。這種教學模式是筆者偶然在上廣告設計理論課時用到的,記得當時在講某個設計標志時,突然想到的相對應的故事。也沒有注意要到下課時間了,只覺得故事挺實用,就穿插進來講,正在津津樂道地講,學生聽得正入神時,下課鈴響了??紤]到故事還有好大部分沒講,所需時間要不少,不想耽誤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筆者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故事,下課了。
當下一次課到來時,學生居然一上課就提出接著上次課的內容快講吧。看著學生懷著熱切的心情來盼著上課。當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挺有效果以后,筆者也試圖在別的課程或課堂上采用類似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再后來,為了找到相關課程的內容,筆者不斷看書,找資料,預備著各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不知不覺中,筆者的相關教學知識豐富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在無意中得到改革了。學生也更愿意上這類略有故事情節(jié)的理論課了。
這里筆者主要是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其實,好奇心是動物處于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表現(xiàn)為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別注意的情緒、喜歡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狀態(tài)、對怪誕的嗜好或熱情等。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故事情節(jié)的“組合式”教法后,新的問題來了,有時自己講得津津樂道,但學生卻又不喜歡聽了。怎么辦呢?作為老師,與學生“斗智斗勇”的水平絕對是一流的。所以,接下來的新花招又有了。
三、猜測故事情節(jié)的互動教學
教師都知道,在理論教學中,如果一味地講,而和學生沒有互動的話,學生很難整節(jié)課都保持專注的精力。
專家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課堂注意力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一般在20分鐘左右,遠遠低于普通高中學生的50分鐘以上的時間;并且,在理論課上,中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一般只有15分鐘左右[2]。
所以,教師上課如果講解太多的理論,或只管講知識,難免會有學生精力不集中。一旦精力不集中,勢必會影響上課師生的情緒。這是教育工作者最不能忍受的。于是,筆者在教學課程內容時,加入引人入勝的相關教學內容的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不斷用設問的方式來讓學生參與猜測下一情節(jié)是什么,當聽著學生說出五花八門的答案時,筆者故作神秘地先把課程內容說一遍。然后裝著吊胃口的樣子問學生,是這個答案嗎?經過排除包括課本知識在內的各種答案后,再把下一情節(jié)或結果告訴學生,并恭喜猜對的學生,同時給予精神獎勵。接著按這套路把課程知識慢慢傳授給學生,多少有種得意感。這種教學方法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卻也不容易。它要老師博學,還要老師善言,著實把老師的各種能力提高了。
其實,筆者在這里引入了互動教學模式?;邮浇虒W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
筆者特別注意到在互動教學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jié)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近些年來,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各類教學方式、方法、模式層出不窮,有時令人眼花繚亂,是否真的適用還未可知。但是,若教師能找到一種適合教師自己也合適所教學生的方法(多種方法的組合),則是最佳的。
參考文獻:
[1]彭漪漣.邏輯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2:208.
[2]周斌,陳彥,熊萌萌.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7(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