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文欣潔
【摘要】定居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樣與之生活息息相關的計量單位也流傳至今。由于種種原因,不同的計量單位在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主要通過對維漢民間傳統(tǒng)計量單位名稱的對比,介紹維吾爾族傳統(tǒng)計量單位名稱在語言層面上的演變和漢語對應,以及維吾爾族人民在使用計量單位中的特殊情況。
【關鍵詞】維吾爾族;計量單位;對比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新疆定居的維吾爾族人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和計量單位。處在古代國際貿易之路“絲綢之路”上的新疆,很早就在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中使用計量單位,在貿易交往中學習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計量單位,并在實踐中為之所用,使其更加健全、完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了計量單位,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貿易往來中的需求。
計量單位可以算作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技術基礎,計量單位作為社會文明的產(chǎn)物,它的出現(xiàn)對社會經(jīng)濟結構包括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走向統(tǒng)一化有重大意義。新疆歷史上計量單位的發(fā)展和使用涉及面非常廣,種類也很多、很復雜。任何一個計量單位都有其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完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淵博的語言學、歷史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知識。
一、貨幣計量單位名稱及漢語對應
關于貨幣產(chǎn)生的年代,學術界觀點不一,通過研究和多方面資料的考證,研究人員證明了最初的貨幣是貝殼,不過這是拘泥于沿海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原始貨幣,在我國商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貝殼。在《古老的錢幣探索》一書中有關于最古老的貨幣貝殼的記載,通過此書得到的鑒定結論認為,至少在夏商時期,貝殼就已經(jīng)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貨幣,這個時期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一直到公元1066年。由此就大致證明了當時的貝殼就是漢語里的幣。這就是我國貨幣最早的最原始的記載和證明貝殼是我國最原始的貨幣的有力證據(jù)。至少證明了我國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的貨幣就是貝殼貨幣,它在商品交換活動中被使用。值得關注的是人們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發(fā)現(xiàn)海貝殼和貝殼制成的首飾和裝飾品,在古代西域屬于稀有物的貝殼被當做貨幣使用很久,直到后來被硬幣所取代。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往來,新疆與其他國家的貨幣開始相互流通,特別是漢代以來,西域與內陸地區(qū)貿易往來頻繁,形成了貨幣的樣式。這對古代新疆貿易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維吾爾族使用的傳統(tǒng)貨幣單位的來源主要分為從其他民族或地區(qū)借用的貨幣計量單位和維吾爾族專用貨幣計量單位兩種。at(馬)、nok?a altun(金錠)、pul ?uluq(銖錢)、bpi?(分)、tiziq(貫)、tilla(金幣)、tijin(分,提因)、?u(銖)、?av(鈔)、tijza(交子、票子、鈔票)、rubli(盧布)、som(素木)、sεr(兩)、aq?a kymy?(銀元)、aq?a mis(銅元)、jambu(元寶);維吾爾族專用貨幣計量單位:aq?a(銀幣,銀元)、baqir(巴乞爾)、pana、pul(普爾錢)、pul terε(皮幣)、tita、?a qa(卡喀)、satir(薩迪爾)、puli qε?aqεr(喀票)等。
二、重量計量單位名稱以及漢語對應
公元前5000年最古老的測量儀器——天平,在埃及發(fā)明使用。而在我國重量、容積、長度的測量儀器也早在幾千年前開始使用。在新疆樓蘭古城遺址中出土的有秤鉤和砝碼;在克孜爾千佛洞第114個洞中發(fā)現(xiàn)畫著一個人拿著秤在稱肉,而這個秤正是天平。這就說明在古老的新疆就已經(jīng)有有關重量的測量儀。
在古代貿易和文化中心之地的ku?u,他們把天平稱之為“巴克”“巴克爾”,這種天平是用銅制作的,它是專門用作稱錢的,同時它也是回鶻語中最小的重量計量單位名稱,這也說明在當時維吾爾族中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各種測量儀器以及重量計量單位名稱,不同物品有其專門的重量測量器具。在回鶻醫(yī)學文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治療腹瀉的方法,枸杞一巴克爾,白桑葚一巴克爾,葡萄樹樹皮一巴克爾。這便是“巴克爾”作為重量單位在古醫(yī)學中的運用。在20世紀50年代,另外一本醫(yī)學著作中由“迪爾”代替“巴克爾”,如檸檬干30迪爾,丁香、豆蔻、胡椒、山姜每樣一迪爾。而在明朝時期也有相同的處方:干橘皮3兩,丁香3兩,豆蔻、胡椒、山姜各一錢。上述兩個處方內容幾乎一樣,但是時間上相隔甚遠,雖說所使用的重量計量單位不同,但是經(jīng)過換算兩個處方在藥材用量上是一致的,因此,這就說明各個時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計量單位名稱不同,但經(jīng)過換算后重量是一致的,只是因為地域不同、時期不同、叫法不一罷了。
經(jīng)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語言角度上看,重量單位名稱的各種變化。無論是“巴克爾”變?yōu)椤暗蠣枴边€是“迪爾”變?yōu)椤皟伞被颉板X”,只是叫法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它們所代表的重量標準卻是恒定不變的。在我們做了具體比較后發(fā)現(xiàn),與維吾爾族使用的傳統(tǒng)貨幣計量單位不同的是,維吾爾族所使用的重量計量單位基本為借用詞,如,artim(馱)、badman后變?yōu)閜atm(帕特滿)、bu?daz(麥粒)、pond(磅)、tunna(噸)、??(斤)、?dεk(豆、秤)、xo(斛)、dirahma(德拉合瑪)、kirat(克拉)、misqal(錢)、milima(米里馬)、onsijε(盅司)等。
三、長度計量單位名稱以及漢語對應
長度計量單位和貨幣、重量計量單位相比也并不復雜,但在古代長度計量單位和測量器具有關的資料記載相對匱乏,所以它的核對和系統(tǒng)研究要相對困難一點。在人類處于商品交換的初期,各種計量單位還沒有規(guī)范,因此人們所使用的長度計量工具也是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但隨著貿易交往的廣泛,人們的交往交流開始頻繁起來,這時長度計量單位才開始慢慢統(tǒng)一并精確。在古代維吾爾語中最早使用的長度測量工具稱“?ula?la?”,它無疑是當時最貼近生活的計量工具,但礙于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只在粗布業(yè)、建筑業(yè)和紡織業(yè)中被使用。而后來新疆維吾爾族開始使用另一種長度測量工具——木尺,它是從唐朝開始出現(xiàn)并被使用的。在新疆使用的其他長度計量單位還有Arpa(大麥粒)、bjkεt(站)、potεj(炮臺)、tapan(腳)、taj(包,捆)、top(匹)、tutam(把)、?a?(丈)、?aqirim(里)、gεz(丈尺,尺子)、ja?a?(木頭)等。
四、容積計量單位名稱以及漢語對應
最初的容積計量單位的測量是通過糧食來完成的。最開始人們只是將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作為容積測量單位名稱和標準,既簡單又便于操作。其中陶碗是最早的容量單位,它既能測量液體也能測量固體。除陶碗外維吾爾語中還出現(xiàn)過Barro(桶)、ba?(捆)、ta?ar(大石,袋)、tulum(皮囊)、qa?a(碗)、?ymy?(馬勺)、kyp(壺罐)、?εlvir(篩子)、sevεt(籃子)、harva(馬(驢等)車)等容積測量單位。
五、結論
維語計量單位名稱和漢語計量單位名稱都較為豐富,相比較而言,維語計量單位從其他語言中借鑒來的居多,其中以漢語計量單位中借鑒的最為豐富。同時,計量單位的使用在促進貿易往來的同時也為其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提供了便利,反之也為計量單位的統(tǒng)一提供了基礎。
漢維語之間在表達和理解上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些計量單位作為維吾爾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需要我們進一步整理,這也是語言學習的需要??偨Y概括漢維與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更加有利于漢維語雙語學習者掌握其難點要點,計量單位的考究更突出于此,在通過對維吾爾語計量單位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維語不僅與漢語還和其他各國語言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聯(lián)系,值得我們去思考研究。
參考文獻:
[1]阿布杜熱西提·艾力木阿吉.簡明計量單位詞典[Z].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2003.
[2]阿布都許庫爾·買合蘇提.新疆歷史上計量單位的演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3]鐘興麒.西域圖志(民族史譯文集第8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歷史研究編輯委員會.歷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5]佐口透(日).18-19世紀新疆社會歷史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叢刊.維吾爾族社會歷史調查[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7]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新疆歷史資料[M].烏魯木齊:民族研究所出版,1964.
作者簡介:李楊(1993-),男,新疆哈密市,2015級在讀研究生,喀什大學中語學院,研究方向:漢維翻譯理論與實踐;文欣潔(1991-),女,新疆庫爾勒市,2015級在讀研究生,喀什大學中語學院,研究方向:漢維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