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璐璐
【摘要】床,是家具中的大件,而“拔步床”則是所有寢具類型中形制最大、功能構造最為復雜的一種。這種床的出現有著一定的社會歷史根源,它集中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意趣與時代風尚,因此,“拔步床”這類追求富麗華貴的新型家具風格逐漸替代了以前簡潔秀雅的風格。它的產生與發(fā)展不僅反映了人們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增長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代的政治風氣、經濟狀況以及民俗民風的寫照。
【關鍵詞】明清時期;民間寢具;拔步床
【中圖分類號】TS656 【文獻標識碼】A
“拔步床”,又稱“八步床”“踏步床”,是明清至“民國”時期,在我國南方地區(qū)流行的一種床、帳、廊結合的大型寢臥具。因其體型巨大,占房半間,有地方也稱之為“半間床”。又因其費工浩大,做工奢華,以一人一天為工,制作耗力費時,所以民間還有“千工床”“萬工床”之喻。
拔步床的體態(tài)碩大,做工細膩,用材闊綽,裝飾十分華麗,整體形制像是在一個平臺上搭建的小木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床前設有休息室,室內的構造樣式根據造型可分為兩進、三進或是多進的層層淺廊,每一進廊子可單獨為一結構體,有的休息室兩側還安設小窗戶,頗有建筑梁架結構的特點,也因此才有了“房中房、室中室”的綽號。這類“房中房,屋中屋”式樣的床充分地迎合并且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按自己的意愿在廊內兩側隨意安置一些盆景頑石等物品,亦或是小型生活器具,如小桌杬凳、衣架衣箱、燈盞、梳妝臺甚至恭桶等小型家具,設計得極具人性化,洗漱、更衣、如廁都可以在這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里完成。
一、“拔步床”形成的歷史源流
(一)“床”的雛形
“床”這個字,很早就出現于古籍之中。在《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中,“床”的含義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家具。但在中國古代,睡覺用具早在“床”作為新型寢具產生發(fā)展并廣泛使用之前就已初具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比床出現的歷史還要久遠。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十分簡陋。人們在勞作之余,為了自身人體功能恢復的需要,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利用外界的天然材料來滿足自己睡眠和休息的朦朧意識。這時候的原始人還沒有在腦中形成使用床的意識和反應。為了御蟲防潮,筑巢而居的先輩們睡的就是就地而鋪的干草樹皮等自然物,也便是席的原始形態(tài)。隨著編織技術的逐漸掌握,鋪墊席子這種可供坐臥的用具成了床出現之前最早的寢具形式。
(二)“床”的產生與發(fā)展
在席子出現以后,床就隨之出現。到新石器時期,床這種低矮型家具應運而生。此時為“高于地面的土臺”,是地面在高度上的延伸。
夏商西周時期的床,形式接近甲骨文中出現的“爿”圖案。按記載,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文字,說明商代之前已有床。從這些象形圖案中可以看出夏商時期的寢具距離地面已經有了一定的高度。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文物柱桿纏絲髤漆彩繪圍欄大木床,是目前發(fā)現年代最早的實物床,證明床在當時已經普及。此后,人們選擇“席地而跪坐”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漢朝,北魏時出現了“漸高型”家具,歷經兩晉、南北朝的演進,至唐朝時期“垂足而坐”才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床由兼具坐、臥、會客、聚會等的多功能家具轉變?yōu)閷iT的臥具并完全退居寢室,功能性更加明確。
(三)明代拔步床明器的出土
由于床具木質不易保存、日常使用損耗較大等原因,流傳至今的明中期以后的床具已經不多了。另外,許多家具制作多無落款,具體年代很難準確判定。因此,明代出土的明器中的床具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目前大量展現明清社會風貌的著作與考古出土的文物都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據考證,葬于明正德十一年的墓穴中有1件傳統(tǒng)三開間殿堂式陶制床明器,1960年,河北的廖紀墓中也出土了1件陶制床,此類明器還有許多,就不一一敘述。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潘墓與蘇州王墓出土的拔步床模具,是目前江南地區(qū)考古發(fā)現中僅有的兩例木質床具明器。結合明嘉靖萬歷年間出土的床明器形制特點,不難看出這些“屋床”正是晚期拔步床的雛形。
(四)從“架子床”到“拔步床”
拔步床由架子床演變而來,其前身是架子床。得名于床柱頂端帶有頂板、可掛簾帳的架子,是一種床帳結合的復合性寢具。東晉的《女史箴圖》、北魏的石刻造像、唐代的敦煌壁畫等,都有較早的架子床的形象。
由于高足家具的發(fā)展使床與地面的距離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在架子床前放置一個腳踏。腳踏又稱足踏、踏床,是大型床具的配套器具,后來腳踏逐漸增大到與床同長,客觀上刺激著床具的變革,拔步床也由此而來。“拔步”就是邁開腳踏步走的意思,明清以來,這種式樣的床逐漸發(fā)展成主要的日常生活寢具。
二、“拔步床”的造型與藝術表現方法
(一)“拔步床”的基本形制
拔步床從結構上可看做為床與腳踏兩部分拼接而成的組合家具。根據功能,拔步床的組成構件可分為基礎形制、圍合構造、裝飾性構件、附屬類用具四類。
1.基礎形制
基礎形制就是床的基本骨骼,構建大形并起到承重的作用,可分為兩部分:床體結構從下到上由床身、立柱和床頂架三部分組成;前廊結構部件有地平、廊柱,頂架。
床身又由床足、床坤、床屜三部分組合而成。床坤之下接床足,有的拔步床將床足部分圍合起來形成箱體用以儲物,下部直接與地平相連。
2.圍合構造
基礎結構建立之后,便需要圍合起來形成空間。圍合構件主要有床圍屏、兩側屏板、床頂板、床罩面。此外,作為附屬品的帷帳也具有營造圍合感和私密感的作用。
拔步床的床罩面為床正面兩柱之間的隔扇部分,主要包括欄桿罩、落地罩、幾何形罩、天然罩、飛罩、毗盧罩等幾種樣式,是樣式變化最多且最富有藝術特色的構件。
3.裝飾性構件
除功能性較強的基本構件外,拔步床還有僅作為美化作用的純裝飾構件。主要有頂架上的飛檐、床匾以及花罩面上的吉子、小插人、插獸、倒掛等楔件,這類構件摘取替換十分便捷,還便于修葺。
飛檐和床匾通常結合在一起出現,總體是以繁復層疊的藝術效果強化床的裝飾感和深邃感,使床整體看起來更加高大華麗。吉子為雕花飾件,常鑲嵌在藤花罩間,起到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
4.附屬類用具
拔步床的附屬類用具是指放置在淺廊內兩側踏板上的床頭櫥、桌椅、腳踏等隨床配套訂做的小型生活器具。床帳放下后形成一個私密的寢臥空間,既方便又私密,還不會受涼。
(二)“拔步床”的藝術表現方法
1.木工工藝
拔步床從用料到工藝較之其他門類的家具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它在設計和制作上極具特色。
一是注重材質美。充分利用木料本身的色澤和紋理,不加遮飾。工匠們在制作時有意識地遵循木材的木性,兩種木材的結合使用還會使色彩對比效果更強。
二是注重結構美。采用榫卯結構來鏈接各部件,讓物件看起來像是一氣呵成。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攢接形式,常見的榫卯組合形式有龍鳳榫、攢邊打槽裝板和格肩榫,小料攢斗的手法更是廣泛運用到窗花裝飾中,可完全拆卸并再次榫合。
2.雕鏤工藝
木雕工藝是依附于木構件的形狀和組合形式進行雕鏤加工、美化裝飾的藝術表現形式,使裝飾、結構與審美達到既嚴謹又統(tǒng)一和諧的藝術效果。拔步床著重通過雕飾來表現床體,整體多層鏤空,十分通透。圓雕、高浮鏤空雕、淺浮雕、陰線雕綜合運用。圖案紋樣生動形象,可見工匠們卓絕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審美內涵。
3.髤飾工藝
明清時期,民間有“崇金尚紅”的風俗,特別是婚嫁用的床,一般都采用朱金的色彩髹飾床體。朱,即朱紅漆;金,指的就是金箔。由于金、漆比較貴重,因此常裝飾在顯眼部位以顯示財富,而用相對便宜的漆料描繪床內部的板面。曾紀芬的妝奩中就有一具金漆雕鏤的床,頗為精致華靡,裝飾效果十分富麗華貴,整體呈現出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三、“拔步床”繁榮的動因
(一)江南社會經濟的繁榮
拔步床的出現和發(fā)展與江南地區(qū)長期繁榮的社會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拔步床的產生,首先要得益于這一地區(qū)富足的經濟基礎。
明初時江南經濟曾因國家政策的實行一度衰退,但很快又迅速恢復過來并繼續(xù)迅猛發(fā)展,以蘇州、南京、鎮(zhèn)江、湖州等城市為主體的江南城鎮(zhèn)經濟更是日新月異,欣欣向榮。而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更是進一步促進了貨物的流通,從明代開始,貿易商行通過海外貿易將熱帶的花梨、紫檀等優(yōu)質硬木運回本國售賣,這些進口木材都促使著硬木家具的變革,為家具用材提供了選擇的空間??梢姡@種商品流通模式促使各地的原材料以及貨物為更多人所熟識、購買。
(二)精湛卓越的手工技藝
地域的繁榮、社會財富的聚積、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手藝人的看家絕活,都進一步刺激著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名目繁多,商貿和手工業(yè)競相爭艷,雕、鏤、涂、漆極盡精巧,技術精良。
由于手工業(yè)在當時的社會貿易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因而許多民間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為世人所重視。江南小技名者尤多,除當地的手藝人外,大批的外地匠人匯集于此。他們代代相繼,出名師,傳高徒,人才輩出,常有出類拔萃的作品留傳下來。在這樣一個手工藝發(fā)展最興盛的地區(qū),品質上乘、工藝卓絕的優(yōu)質家具必然是層出不窮。
(三)崇尚奢靡的民風民俗
江南富庶繁榮的城鎮(zhèn)貿易,促使市民階層迅速地擴大起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觀念也發(fā)生著激烈的變化?,F實的物質利欲觀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紛紛打破傳統(tǒng)道德觀念,并朝著一種開放之勢興起。人們追求享樂、崇尚繁文縟節(jié),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向,奢靡之風越來越盛行。
隨著社會風尚的變化,這種奢侈風行的社會風貌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時,逐漸地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意識,與人們日常起居用器密切相關的家具也格外考究起來。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具新的審美需求與向往,已由銀杏金漆、椐木不足貴發(fā)展到花梨木等貴木,甚至動費萬錢的程度,對婚嫁財奩等器用的需求也上升到既期貴重又求精工的地步。
(四)士人薈萃的文化氛圍
江南一向是文人淵藪之地,無論是進過朝廷的仕官縉紳,還是隱居鄉(xiāng)野的文人墨客,可謂是群星燦爛、人才濟濟。他們尚文重道,常常聚會結社,聯盟昌學,審視交流,抒情展懷。他們對日常生活起居用器有著獨到的見解與藝術主張,常常直接或間接地通過著作和言論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史料??偠灾?,他們所講究的格調、所追求的意趣、所提導的尚古好雅的審美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物質文化有著重要的倡率意義。在文化與思想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以新的藝術主張和文化傾向樹立起時代的旗幟。
四、“拔步床”的文化內涵
(一)裝飾圖案的精神寓意
拔步床上的圖案和紋樣,裝飾效果很強,且大部分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床上的圖案紋飾多種多樣,其裝飾表現手法有的是具象事物的抽象化,有的是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藝術表現形式主要分為象征、圖形、諧音、表號、文字五大類。所選取的題材十分豐富,涉及線條文字、瓜果花卉、人物魚蟲、吉草瑞獸、器物擺件等,有的表現喜慶吉祥、有的祈求添子多福、有的暗喻夫妻恩愛,應有盡有。有的床上還有稱作“一根藤”的圖案文飾,這種藤蔓經過巧妙設計,迂回盤繞,一通到底,象征著連綿不斷、子孫萬代的美好祝愿。賦予文化內涵的裝飾圖案不僅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可以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吉祥圖案或紋樣絕大部分都滲透著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生活美好憧憬的精神信仰,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更突出的是在床的顯眼部位直接借用不同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題材表現其精神內涵,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激勵年輕人奮發(fā)圖強,起到宣揚倫理道德、忠孝節(jié)義,教育與警示后人的作用。
(二)婚床禮俗所體現的精神內涵
婚禮是人生四大禮儀之一,《禮記》中第四十四回這樣定義“昏義”:“婚禮者,將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盵1]民間婚俗由此演變而來。
民間有句老話:“上等人家貼錢嫁女,中等人家將女嫁女,下等人家賣兒賣女?!彼缘彩歉皇思?,往往出手闊綽,不惜花重金為女兒置辦嫁妝,以綿延數十里的紅妝“厚嫁”女兒,目的是為了向外人和夫家炫耀娘家的家境殷實,希望女兒在夫家的地位穩(wěn)固。因此,于夫家來說,為了匹配女方的富庶,絲毫不敢怠慢。
陪奩嫁妝大多是放置于私密的內房里使用的家具或器皿,還包括一些外房家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婚床,新婚夫婦所睡之床,不僅僅有寢臥的功能,更是彰顯名分和地位的利器,還蘊含著家族繁衍的象征意義,因此,在民間婚俗文化中尤其受重視。這種婚嫁用的拔步床制作特別講究,如果單獨訂做至少要提前三月甚至是三年,普通人家根本支付不起。為保證婚床的質量和品質,江南大多富庶人家都是親自請師傅上門訂做的。在民間,請師傅上門的頭一天十分隆重,與訂婚期一樣,同樣得挑選一個黃道吉日。按習俗,師傅上門當天東家要好好辦一桌酒席請師傅吃酒,宰雞燉肉做齊八道菜,以表示尊重。并與上門師傅一同祭拜神靈,以祈求多子多孫、繁衍后代,周邊區(qū)域爭相仿效。因此,即使是苦于生計的窮苦百姓也力求在女兒出嫁時攢出一張過得去的雕花床。
五、結語
到了“民國”初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的遷移性增大,并且居住空間的變小,新興的思潮促使人們逐漸改變中國古人重視臥室私密性的舊有觀念。曾經以既期貴重又求精工引以為傲的拔步床已難以適應新的時代發(fā)展需求,古典的拔步床基本被新興的片子床所取代。
參考文獻:
[1]姜維群.民國家具[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
[2]濮安國.明清家具研究選集[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4).
[3]叔向.中國明式家具通覽[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1).
[4]毛利平.清代婚嫁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