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彩芳
摘 要:建筑,作為人類勞動的最主要創(chuàng)造物之一,與社會文化發(fā)展聯系緊密。當代 社會,無論經濟體制還是意識形態(tài)都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而建筑也隨之發(fā)生了巨 大的變化,從而與傳統建筑區(qū)分開來。本文通過分析當代建筑本身造型、空間等特點來探論順應時代變化后的建筑藝術,在其表現性和功能體驗等方面充分強調個人本質力量和家園情感的現狀。進而肯定建筑藝術在現代社會存在價值和轉變。
關鍵詞:當代建筑;藝術文化學;審美大眾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建筑藝術由于其與生俱來的實用性,一直與人民的生 活息息相關。建筑的誕生就是為了能夠為人們所用。一個建筑若要長久地矗立在 大地上,供人們使用并用得穩(wěn)妥,我們就不能忽視建筑實用性所帶來的建筑和技 術之間的關系。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建筑有一個安全性和可居住性的問題(紀 念性建筑沒有居住性但有安全性問題),這就需要技術的支持。出現于當代建筑 領域的建筑技術美學和高技派,就將建筑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區(qū)分以及有用 性和功能美的區(qū)別。從本質上來看,凡建筑都要受到功能、經濟與技術制約。有用性使得建筑從來不像其他藝術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一直都與人類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無論在哪個時代,建筑(包括作為藝術的建筑)都是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之一,它為人類提供了各類形態(tài)的生存空間、社會交往空間?!八环矫姘凑照巍⒔洕?、 宗教、信仰、法律、社會習俗和道德倫理來決定建筑內涵與形象、空間與環(huán)境;另一方面,建筑也在不斷地凝聚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升華并 改變著人類的環(huán)境?!边@樣看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與建筑存在著一種互動關系。在建筑領域,大眾接觸建筑最先從建筑實體開始,也就是從建筑的造型、體形開始。建筑首先訴諸于大眾的視覺。建筑的實體部分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最深,例如建筑的外輪廓、建筑的各個細部及裝飾等等。就建筑藝術而言,形象的和諧性、各個部分的比例,以及對位、排比、節(jié)奏、韻律等這些傳統的建筑審美法則,也都指它的實體部分。建筑首先是一種造型藝術,我們希望在建筑中更為確切、明晰地看到人類充實的心靈,希望將移入到建筑中的精神永恒地固定在那里。作為藝術,建筑不能不對其建筑造型形式做出特別處理而使之包容相當豐富的精神性內容。加洛申說:“藝術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科學之間的差別,首先應到反映的形式中去尋找,而不是到內容中去尋找?!?/p>
建筑是典型的環(huán)境藝術。任何可供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都是有建筑的。事實上,當初人類就是從自然環(huán)境里劃分一定的空間來創(chuàng)造建筑的。任何建筑一旦建造成 功,就會長久地矗立在某個地方。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fā)展,建筑周圍環(huán)境 日益形成,建筑也成為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筑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一,是建筑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從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考慮,建筑就要符合“落位”的要求?!奥湮弧薄笆侵附ㄖ陀玫丨h(huán)境發(fā)生聯系,建筑物不應是土地上孤立的物體,不能讓單調孤立的建筑體型與環(huán)境用地只有微弱的關系。落位的建筑在空間造型上應有進有出,并且形成強烈的空間穿插,建筑好像把握在用地環(huán)境之中,達到完美的落位 關系。”現代建筑更需要如此。因為相比于以往時代的建筑,當代建筑數量劇增 和建造時間加快。建筑表現的是關于生命、情感和內在現實的概念,是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
相比于其他的藝術門類,功能審美是建筑審美形態(tài)之一。我們通常說藝術是 情感的對象化形式。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從這個意義 上說,建筑藝術“意味著把一個場地轉變成具有特定性格與意義的場所”@情感 的體驗重要的是人們在其中能否得到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建筑的功能體驗是人 類在最廣大的生產實踐范圍內創(chuàng)造的一種物質實體的美,所以它的實現需要技術 的成全。在建筑上主要體現在建筑空間組織、技術手段、材料的合理運用等方面。但大多數情況下,它與情感表現無關,是一種比較初級的形態(tài)。它帶給人們的往 往只是一種審美上的愉悅感和認同感而不指向任何深層的情感體驗。正因為如 此,功能美帶有明顯的時代性。
在當今的文化語境中,藝術走向生活。在建筑里審美變成隨時能做的事情。在建筑中,完善的功能是提供隨時體驗的基礎之一。對功能美的認同感有肯定、 否定兩種極端的表現,對功能美的否定使我們很難對一棟建筑繼續(xù)保持審美的、 超功利的狀態(tài)。而另一方面,功能美的極端表現也會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這樣 就把功能美推向藝術表現,將手段不斷升華為目的,對功能技術的體驗也會直接 成為審美體驗。
在普通大眾看來,藝術走向生活,那么也就不必對藝術頂禮膜拜,而是投入到生活里體驗。藝 術理想和生活理想融為一體,他們更為關注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事物。在這種背景下,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在發(fā)生著改變,試圖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 時代,而建筑的適應性無疑是最強的?,F代建筑的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現實需求,而且它不是從歷史的社會文化語言中,而是從人對形式和功能的心理感受中透露 出來。細細地對待,這里包含的是對家園的永恒感情。千百年以來,人類一直執(zhí) 著于建筑的“家園”情結。正因為這樣,建筑一直保持著藝術的某種特性。
參考文獻
[1][美]亞伯克隆比.建筑的藝術觀[M].吳玉成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2]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楊春時.藝術文化學[M].吉林:長春文藝出版社,1990
[4]易中天等著.藝術的特征[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