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作品《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為例,移植到薩克斯管藝術之中,從審美接受的角度分析出鋼琴與薩克斯管的雙向?qū)徝?,研究“審美接受”中,音樂審美是集合音樂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等為一體的綜合能力。中國人在經(jīng)歷了“雙文化”的時代之后,如何“接受”外來樂器,外來音樂作品的審美與中國本土審美的異同比較。
【關鍵詞】薩克斯管;德彪西;審美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音樂審美是集音樂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為一體的綜合能力。將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作品移植到薩克斯管藝術之中,不僅賦予德彪西音樂作品新的藝術生命,而且通過不同樂器的特有音響效果,不斷獲得審美上新的體驗與突破,傳承與發(fā)展了德彪西的藝術作品,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及審美表現(xiàn)力。
于1888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原名《Arabesque》,譯為《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是德彪西早期鋼琴作品之一,1891年得以出版。選擇該作品的理由是,創(chuàng)作時期是法國印象派畫作創(chuàng)作的繁盛時期,畫家們走出畫室,以反學院派為宗旨,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光和色彩,開放了繪畫藝術的新領域,也深深地影響了德彪西音樂的審美思想。該作曲家深受法國印象派畫作創(chuàng)作的影響,該作品正是十九世紀末法國音樂由保守傳統(tǒng)風格向一個新時代轉(zhuǎn)折的標志。
在研究開始之前,先簡要了解什么是“接受美學”。“接受美學”是一種審美觀點,有著屬于自己的重要原則,就是認為文學作品存在有“兩極”。它的一“極”是藝術的,即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本”;另一“極”則是審美的,即讀者對“文本”的具體化或?qū)崿F(xiàn)?!盵1]根據(jù)文學作品“接受美學”的兩極,可延伸到音樂范疇中:一“極”是音樂作品,即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音樂文本;另一“極”則是聽眾、審美鑒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具體化,即審美體驗或?qū)崿F(xiàn)(演奏經(jīng)驗)。
一、“接受審美”視域下的作品透析
在第一“極”中,德彪西的文本曲名“Arabesque”,這在音樂方面并不是指音樂具有阿拉伯音樂的風格,或是模仿阿拉伯音樂曲調(diào),它原是中世紀時代阿拉伯建筑上使用的名詞。所以,作為“接受美學”的二“極”的具體化審美而言,要從音樂方面來解讀“Arabesque”的藝術形象,它其實是一種將人物、神怪、花卉、鳥獸等于小棕葉、蔓枝盤旋交織而組合在一起的裝飾建筑的雕刻。為了可以更好理解這種雕刻建筑想象,這類稱為“阿拉伯風格曲”的,其實類似于回旋曲,在作曲家舒曼首次將建筑術語用來標注音樂作品之后,越來越多的鋼琴家采用該詞來描繪這類特定的風格。
在作品面前,首要研究清楚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取向。作曲家德彪西是個怎樣的審美態(tài)度,決定了一“極”音樂文本是如何創(chuàng)造而成的。德彪西認為,“音樂是一種無拘無束,激情噴發(fā)的藝術,一種室外的藝術,一種與大自然的元素,與清風,與藍天,與大海相呼應的藝術?!盵2]在這一點上,已經(jīng)給審美者二“極”有了一定的方向,一旦審美態(tài)度發(fā)揮作用,聽眾或?qū)徝勒呔陀辛讼嚓P風格的經(jīng)驗,在多次、反復地刺激下,對該審美態(tài)度會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審美者從中與之特點盡可能地產(chǎn)生聯(lián)系。就像倫納德·邁耶在《音樂的感情和意義》中提到的“音樂的表達似乎只有極少數(shù)是無意義的,只要一個刺激是在某個熟悉的風格之內(nèi),聽眾就會盡力將它與風格聯(lián)系起來,理解它的意義?!盵3]
在了解德彪西本人的審美態(tài)度、審美取向和作品一“極”風格之下,便進入二“極”研究分析,即聽眾、音樂審美者的體驗與具體化??梢岬降氖牵徽撌亲髑?、作品風格、樂器鋼琴或是移植了作品的薩克斯管,都屬外來產(chǎn)物?!凹词故窃诮?jīng)歷了百年來音樂的“雙文化”時代之后,中國人對本民族旋律音調(diào)有天生的親和力,仍然在音樂審美以及相應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選擇中,起著制導性的作用?!盵4]也就是說,在二“極”具體化時,國人在審美體驗中的感受、想象、理解理解仍會受到民族旋律音調(diào)天生的審美因素的影響。在這種天生的制導性審美作用下,我們該如何以中式特有的審美來理解、分析、體驗該作品,并從中獲得某些熟悉的呼應,獲得某些嶄新的審美認知。這些都是屬于一“極”文本賦予二“極”體驗的寶貴之處。
怎樣從二“極”產(chǎn)生適當?shù)捏w驗與效應呢?蔣鳳祥在《論音樂審美中的視域融合》中曾提到,“任何音樂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個確定無疑的內(nèi)涵,音樂審美欣賞的過程是多文化音樂審美視域不斷碰撞的過程,只有注重對多元文化場域中的形成的音樂審美視域進行文化特質(zhì)辨析,才能探尋到音樂文本音樂增翻的可能?!盵5]
二、“視域融合”下的作品分析
前部分已說明“接受美學”的另一“極”是審美的具體化和實驗性。對我們而言,該作品是印象派時代的“外來”作品,““視域融合”理論認為,“作品最終的意義形式是原作者‘初始視域與欣賞者‘現(xiàn)今視域相互碰撞融合的結(jié)果?!盵5]原作者的“視域融合”在本文前部分已經(jīng)闡明,作曲家德彪西本人的審美態(tài)度是以大自然的元素為題材,無拘無束且激情噴發(fā)的藝術取向。
《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是一首特定風格的回旋曲,是采用A-B-A'進行的典型的復三部曲式。這與從中國人民族心理學來解讀審美,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因為“從民族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的心理中有著極強的慣性期待(保持性期待),即希望保持與前心理活動狀態(tài)的傾向?!盵6]作品在曲式結(jié)構(gòu)上,十分符合民族性的“慣性期待”。從全作品的大框架來分析,A部,在E大調(diào)的第1-38小節(jié),與A'部調(diào)式回歸E大調(diào),樂曲的A部再現(xiàn)段第71-107小節(jié),完成了心理上的“慣性期待”。
譜例1:第69小節(jié)(后兩小節(jié)進入再現(xiàn)部)
在A樂段之間也存在多次符合民族心理學的“慣性期待”部分。
例如第17、18小節(jié),與第71、72小節(jié),第87、88小節(jié),不論是以樂音排列、節(jié)奏律動,以及速度要求“A Tempo”(漸慢之后的會原速),還是力度表達“P”的形式,都滿足“期待”的呼應。欣賞者在二“極”體驗不斷加深、反復與感受刺激中,獲得體驗,這種“慣性期待”的反饋更富裕,也同時受鋼琴原作與移植薩克斯管版本之間的比較。從音響效果的差異,薩克斯管單旋律聲部提示出的主要旋律,以多元化的方式將二“極”中的“現(xiàn)今視域融合”的質(zhì)量提高。因為“古老的藝術文本只有經(jīng)過多元文化的音樂審美視域的不斷碰撞才能歷久彌新,只有在不斷的闡釋的過程中才能煥發(fā)出經(jīng)久的藝術魅力?!盵5]
本文作為課題的系列論文,一直圍繞探討接受審美的重要性,審美的對象是聽眾,聽眾的反應是目的?!凹热宦牨姷穆?lián)合反應最能深刻地影響作曲和演繹的藝術,所以說音樂的未來是掌握在聽眾手里是有道理的。”[7]
但在審美與作品之間必然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對作品本身的解讀中,存有過多的欣賞偏執(zhí),或渴求意圖混亂,都會失去一個合理的認知平衡。這里需要了解一個規(guī)律,是屬于“音樂材料的積極成分,它有計劃地建立了一個藝術秩序?!盵8]這個秩序的建立,十分突出在審美期待的基礎上。在于潤洋先生的著作《音樂美學文選》中詳細闡述了:“在傾聽音樂過程中,聽眾總是要拿自己熟悉的典型形式與之比較,從而產(chǎn)生期待和對偏離的反應。”在此,筆者通過對德彪西《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的文本分析,在曲式結(jié)構(gòu)的大框架中,德彪西運用了這個熟悉—偏離—回歸期待的審美秩序,采用了復三部曲式:A—B—A'的結(jié)構(gòu)。
A部(第1—38小節(jié))是作曲家給予的第一個讓聽眾展開熟悉的音樂素材;B部(第39-70小節(jié))是音樂材料的對比,便是于潤洋先生所提到的偏離;在為例期待重復與回歸,作曲家德彪西在A'部(第71—107小節(jié))從調(diào)性等音樂材料進行了回歸,充分滿足了聽眾的審美期待。
譜例3:
在音樂結(jié)構(gòu)中,每個大段落之中的小型樂段的鏈接,作曲家都很巧妙地遵循著期待秩序這個儀式感。在A部中,通過分析得出a—b—a1的熟悉、偏離、期待回歸;在B部中,同樣采用a—b—a1的期待秩序手法;在A1部加入一個尾聲的a—b—a1的刺激熟悉感的審美期待秩序。
這樣的秩序進行,邁爾先生同樣曾提到:“聽眾在欣賞過程中,總要不斷地修訂自己的期待,因為人們總得根據(jù)已過去的音樂片段和正在進行的音樂來調(diào)整,對于即將到來的音樂的期待。”[3]這個所謂的期待,其實也是一場情感模式進展的過程。在原來熟悉的過程中,作品A部(第1—38小節(jié)),為了防止聽眾審美長時間停留在熟悉感中而漸漸失去集中力,放任了惰性。
譜例4:
(在原a段三連音分解和弦的上方增加一個漂浮的旋律,單音旋律顯得稀薄又飄逸)
在B部(第39-70小節(jié))中,開展第一個對比,這是秩序中熟悉的一次偏離。因為偏離,在情感模式中形成了一緊張本體。緊張本體是走往松弛的一個過程,筆者認為,所謂的松弛既是熟悉、是認同。在第71小節(jié)開始,回歸A部的音樂素材是緊張到松弛的一個過程,是歸屬感的建立才擁有的情感的松弛感受。
本課題一再探究審美的價值,以科學理論為基石,以審美情感體驗為歸屬,是因為筆者深深認同《音樂美學基礎》中所言:“欣賞活動UI與一個時代的音樂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具有高水平的欣賞能力的社會環(huán)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作曲家和表演藝術家?!盵9]
三、結(jié)語
綜上可見,在雙向?qū)徝肋^程中,任何音樂文本都未必只有一個準確無誤的答案,音樂審美欣賞的過程是多元化、多視域碰撞的過程。文章以“接受美學”與“視域融合”為接入點,對該音樂本文展開了分析。只有注重對多元化場域中形成的審美探究,多方位的分析,方能探尋到音樂本文增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永鑫.漢樂府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139.
[2]德彪西,張裕禾.德彪西論音樂藝術[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3:243-244.
[3]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262.
[4]明言.音樂批評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201.
[5]蔣鳳祥.論音樂審美中的視域融合——從歌劇《圖蘭朵》看多元文化音樂審美視域的碰撞與生成[J].渤海大學學報,2011,34(03):103-104.
[6]施詠.民族審美心理對中西音樂結(jié)構(gòu)思維差異的影響[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28(01):9-14.
[7]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184.
[8]恩·邁耶爾.音樂美學若干問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41.
[9]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225.
作者簡介:柳娜(1989—),江西南昌人,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器樂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