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鑫
古代的孩童,剛上學就開始讀那個時代的啟蒙讀本,俗稱為“三百千千”:《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當他們能夠讀完并熟背這些讀物時,就能認識不少漢字了。于是乎,讀過私塾的學子就將他們的讀書經(jīng)歷編成了一首打油詩:
一群烏鴉噪晚風,諸生齊放好喉嚨。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三字經(jīng)完翻鑒略,千家詩畢念神童。其中有個聰明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在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詳細描寫了古代私塾兒童讀書的場景。孩子們扯著嗓子背書,“趙錢孫李周吳鄭”出自《百家姓》,“天地玄黃宇宙洪”源于《千字文》。等這些書背完了,就開始背《三字經(jīng)》,背完《三字經(jīng)》背《鑒略》,背完《鑒略》背《千家詩》,背完《千家詩》背《神童詩》。等到這些都能爛熟于胸時,老師就開始給你講更高深的學問——《大學》和《中庸》。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成語,叫“書聲瑯瑯”?!艾槨笔且环N玉石,“瑯瑯”用來形容金石相擊的聲音清朗而響亮,所以“書聲瑯瑯”是形容讀書的聲音清脆悅耳。中國古代的私塾是“縱向混合班”,同一個學館里坐著不同年齡的學生,先生對每個學生的讀本進行圈點之后,學生們開始朗讀背誦。讀的書各不相同,但是匯聚在一起又旋律優(yōu)美很好聽,絕不是真的扯著嗓子嘶吼。這樣做還有其他好處,比如一個5歲的孩子正在讀《三字經(jīng)》,而旁邊一個8歲的孩子正在讀《論語》,中間當然有各自休息、走神、交流的時候。當這個5歲的孩子幾年后開始讀《論語》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jīng)聽了很多遍了,學起來自然很快。充分利用休息的時間、走神的時間、玩的時間來潛移默化地學習,利用潛意識學習,利用預習,利用量的積累產(chǎn)生加速度,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教學。
回歸正題。今天的學生都以成為“學霸”為榮,古代的學子們也想成為“學霸”。因為當“學霸”也就意味著能在科舉考試中一舉成名,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如何成為“學霸”?其中的秘訣都在一本名叫《學記》的書里,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著作。
嚴格意義上說,《學記》并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篇文章。它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1229字,分20小節(jié),是戰(zhàn)國后期思孟學派的作品,但其中也含有荀子的思想影響。雖然只有1000多字,但《學記》對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務,以及教育的制度、學校的管理、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的關系等問題都做了言簡意賅的闡述。筆者曾在《古人上學記》一文中聊到這方面內(nèi)容。同樣,《學記》中介紹的很多學習方法,對于今天的我們也依然適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叮▂uè)命》曰:“念終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xiào)學半?!逼浯酥^乎?
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學習一定要明白兩個問題,一是想學什么?二是為什么而學?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學習才會有不竭的動力?!秾W記》中說“人不學,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知(了解)“道”,“道”指的就是“儒家思想”。明確了學習的目的,了解了學習的內(nèi)容,那就該想著如何去學了。古今學習的內(nèi)容雖有所不同,但學習的方法卻有許多相通之處。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màn),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儒家崇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而學好“六藝”首先就要練好基本功。操縵、博依、雜服分別指操弄琴弦、詩的比興、古代所規(guī)定的各色服制,學好這些才能學好樂、詩和禮?!秾W記》中強調(diào):“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也就是說學習要時時放在心上,即使是休息和游玩時也要牢牢記住。這其實就是在闡釋學子對待學習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
那么,在學習中我們還會有哪些過失呢?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犯四種毛病。“失”的意思是“過失”。第一個過失是“多”,何為多?那就是學習貪多,好高騖遠,想一口吃個胖子。大家知道讀書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告誡自己的子侄們:“一書未讀畢不讀他書。”一本書沒有讀完,不要讀其他書,讀一本書就要深入研究,細細品讀,而貪多的人必然增長浮躁之氣,最終也將學無所成。
第二個過失就是“寡”?!肮选本褪巧俚囊馑?,平時不求進取,不下功夫,學習的內(nèi)容自然很少,知識面會很窄,自然會束縛自己的思維。
第三個過失是“易”,在古代漢語中既有“容易”又有“改變”的意思,而在這里兩種意思都能講通。如果當做“容易”,那么這里的過失自然是眼高手低,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從思想上便不會重視它。如果解釋為“改變”,那么說明學習者沒有定力,遇到一點問題、一點干擾就動搖了,
最后的過失應該是最嚴重的?!爸埂睘椤巴V埂?,意味著放棄,也就是不學了。與《學記》開篇所說的“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句話是背道而馳的。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最后放棄了學習的機會,也就放棄了提升自我的機會。
《學記》從四個“失”來說明導致學習失敗的因素。那么從反面來說,只有我們克服了這四個過失,才能在學習之路上取得成就。
《神童詩》中說:“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一個“勤”字背后是學習者孜孜不倦的辛勞和越挫越勇的斗志。
《學記》最后說道:“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成為學霸,學有所成,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成為君子。何為君子?“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币簿褪钦f: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擔任某一官職;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釋某一具體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約就能守信;最守時刻的人無須劃一就能守時。這里的四個“大”是自然與人格的最高標準?!安煊诖怂恼?,可以有志于學矣?!倍昧诉@四層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學問要把握本質(zhì),從根本著手了。
我們懂得何為“源”?就是從哪里來!我們更懂得何為“委”?就是到哪里去!君子就是一個有胸懷、有氣魄、有擔當,但又十分沉穩(wěn)、睿智的人。
這是需要修煉的!也是《學記》為古代學霸們指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