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玲 李虹
[摘 要]瑤族是我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布努瑤是瑤族的一個組成分支。布努瑤傳統(tǒng)節(jié)日“祝著節(jié)”是為祭祀先祖密洛陀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在今廣西東蘭縣三弄鄉(xiāng)一帶仍留存豐富的儀式活動。“花棍舞”則是儀式中的舞蹈表演內容,舞蹈通過用花棍擊打身體各部位進行表演,有傳統(tǒng)固定的套路打法,傳統(tǒng)花棍舞的藝術形態(tài)獨具特色。
[關鍵詞]布努瑤;花棍舞;擊打;藝術形態(tài)
瑤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五嶺南北地區(qū)廣西、廣東、湖南、云南等地,其中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瑤族人口最多。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每個地區(qū)的瑤族隨著地理環(huán)境和時間的推移,衍生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瑤族分支系,布努瑤便是瑤族支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東蘭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地處桂西北,云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在東蘭有壯、瑤、苗、侗等少數(shù)民族世居,東蘭境內的布努瑤族主要居住在東蘭三弄瑤族鄉(xiāng)境內。
一、布努瑤花棍舞的起源
相傳農歷五月二十九是瑤族先祖密洛陀的生日,這天人們?yōu)榱思漓胂茸鏁e行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動。節(jié)日當天人們通過殺豬宰羊、宴請賓客、打銅鼓、跳猴鼓舞等豐富的文娛活動來祭祀布洛陀的庇佑,而后人們將這天稱為“祝著節(jié)”。文娛表演內容豐富多樣,其中最為豐富的是猴鼓舞的表演,參演人數(shù)眾多,表演內容包含有:打銅鼓、打皮鼓、跳舞等,屬于綜合性表演。表演的舞蹈種類有:竹筒舞、簸箕舞、篩子舞、花棍舞。
瑤話“儂阿喆”,翻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花棍舞。在東蘭布努瑤花棍舞均由女性進行舞蹈表演,有傳統(tǒng)固定的四種套路打法。表演時人們通過手持花棍作為舞具,用花棍擊打地面及身體各部位進行表演。初始的表演通過擊打身體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從而保護莊稼,預祝豐收之愿?,F(xiàn)東蘭布努瑤地區(qū)花棍舞的表演已逐漸演變?yōu)闅g慶或豐收時所表演的舞蹈。
二、布努瑤花棍舞音樂形態(tài)
(一)音樂特點
花棍舞的表演涵蓋在猴鼓舞的表演中,打法豐富,節(jié)奏變化多樣。舞蹈配樂通常由一個皮鼓和數(shù)面銅鼓進行音樂伴奏,屬打擊樂類伴奏。隨著表演人數(shù)的增多,伴奏的樂器也會隨之增多,其中皮鼓為主要演奏樂器,在表演中指揮整個儀式流程,銅鼓則為輔助演奏樂器。
皮鼓由年長的瑤寨男性擊打,由他來啟動和指揮猴鼓舞的表演程序。表演者以模仿猴子的造型特征保持身體體態(tài),在通過敲擊鼓面、鼓棒、地面三個地方進行表演。擊打的速度由慢到快至極快,動作包含跳躍擊打、反手擊打、胯下?lián)舸虻榷喾N多樣的擊打形式。
銅鼓在猴鼓舞的表演中作為主要的輔助樂器,鼓點節(jié)奏跟隨皮鼓的變化而變化。銅鼓伴奏者多由中青年男女進行表演,敲擊時一手敲打銅鼓腰身上端,另一手則敲擊銅鼓中心,兩手同時進行敲擊,敲擊腰身的節(jié)奏速度快,敲擊鼓心的節(jié)奏速度慢,一個樂器上敲擊出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使音樂聽起來更有層次感。
在花棍舞的表演中伴奏樂器主要以皮鼓和銅鼓為主,鼓聲跟隨著動作變化而變化,節(jié)奏主要分為4拍子、6拍子、10拍子。音樂上選用現(xiàn)場擊鼓配樂,運用鼓點的變化控制進行表演,整體表演風貌上彰顯出原始古樸的藝術特點。
(二)動作節(jié)奏特點
花棍舞動作的主要特點是用花棍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在傳統(tǒng)舞蹈中共有四種固定套路打法,分別擊打四處不同的身體部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套路動作為擊打肩,動作有正擊和反擊,節(jié)奏分為6拍子和10拍子。6拍子的套路動作基本以擊打肩部上端為主,身體保持在一個方向內完成動作;10拍子的則以擊打肩部正面和腋下兩邊為主,通過流動轉圈變化身體方向的方式擊打肩部及腋下兩處不同的部位。同樣是擊打肩部的套路動作,運用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多方位的擊打,擊打方式靈巧多變形成了花棍舞動作節(jié)奏上的主要特點。
三、布努瑤花棍舞舞蹈形態(tài)
(一)擊打身體
花棍舞表演中擊打方式分為正、反兩面擊打。傳統(tǒng)舞蹈表演中擊打身體的四處部位分別是:肩部、手部、腰部、腳部。擊打同一部位時也有不同的打法和節(jié)奏,擊打方式豐富多彩。傳統(tǒng)的四種打法中每處擊打都有不同的表達意義。
1. 擊打肩部:右手持棍,左手將花棍的末端從下往上翻至右邊肩膀擊打肩部上端,后將花棍原路翻落,再用花棍的中端擊打肩部正前的左右兩邊。擊打肩部上端時腳下配合蹲起動律,擊打左右兩邊時配合跑跳步。從動作的運動路線觀察分析,將花棍翻起和拍落形成大幅度的動作變化,淺析動作意表運用花棍趕跑地里禍害莊稼的蟲子。
2. 擊打手部:右手持棍,左手手掌擊打花棍中間部位,花棍兩端的鈴鐺發(fā)出清脆的鈴聲,其目的是運用鈴鐺聲響嚇跑地里禍害莊稼的蟲子,腳下步子扎實有力,手腳并用發(fā)出噔噔的響聲,體現(xiàn)出人們迫切希望能將地里的害蟲趕跑。
3. 擊打腰部:右手持棍,用花棍的兩頭擊打腰部的左右兩側,擊打時胯部要隨花棍擊打的方向快速擺動。動作模態(tài)像是蟲子被人們打中了腰部,前后左右在逃脫反抗的模樣。
4. 擊打腳部:右手持棍,用花棍的兩端擊打腳部。擊打分為前擊打、后擊打、踢拋接棍三種方式。前擊打時擊打右腳的腳弓部位,后擊打則擊右腳的腳心窩。踢拋接棍是用右腳將花棍的一端踢至空中,花棍在空中進行90度的旋轉,后用手接住繼續(xù)進行腳部擊打。擊打腳部的傳統(tǒng)套路動作,相比其它三處部位的擊打,打法更豐富多變,從動作的形成嘗析,動作意圖表現(xiàn)人們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到蟲子的腳消滅它。
布努瑤人經過長時間觀察害蟲的身體構造及生活習性,試圖尋找消滅它的方法,從而將自身比擬成蟲子模態(tài),用花棍來擊打身體的肩、手、腰、腳四處部位意指消滅蟲子的辦法,這是傳統(tǒng)舞蹈花棍舞最初的發(fā)展來源。在四套動作中發(fā)現(xiàn)起始動作均為擊打地面和肩部為動作伊始,給筆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地面及肩部的擊打屬于傳統(tǒng)花棍舞里的高頻典型性動作。通過對舞蹈形態(tài)上的觀察,分析得出固定的套路動作都有其象征性的表意。
(二)身體動律
勤勞勇敢的布努瑤人民喜歡居住在山頂,將莊稼種在山腰和山腳底,便形成了長年累月的爬山生活習慣。因為地貌的原因山路十分的陡峭,人們無法在山上保持直立行走,多半靠弓腰屈膝前行,在身體重心略微往前的體態(tài)上來保持身體平衡。人們爬山時需要借助膝蓋微顫蓄力的方法進行攀爬,日積月累的弓腰行走方式,導致了布努瑤人的下肢比較靈活,其主要表現(xiàn)部位為雙膝,通過膝蓋的蓄力控制攀爬的力度。故在傳統(tǒng)舞蹈花棍舞的表演中,筆者發(fā)現(xiàn)膝蓋微顫的動律貫穿整個表演,顫動律和我們常見的藏族地區(qū)的顫膝動律有較大的不同之處,其表現(xiàn)在膝蓋的顫動中帶有略微向上的彈性在其中連綿不斷,該動律不像是特殊設計的舞蹈動律,看上去像是與生自帶的一種內在韻律,常人難以模仿,筆者由此觀察分析得出,形成這樣的動律特征和布努瑤人長期居住的環(huán)境及生活習性息息相關。
四、結語
布努瑤花棍舞主要播布在廣西河池東蘭縣三弄鄉(xiāng)一帶。每逢祝著節(jié)時,人們都會跳花棍舞,保佑她們種植的莊稼有好的收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變,花棍舞深受人們的喜愛,現(xiàn)逢喜慶或豐收的日子人們都會跳花棍舞慶祝,跳花棍舞已然成為布努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ü魑枳鳛橐环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存在三弄瑤鄉(xiāng),經過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流傳至今,才使我們看到現(xiàn)今保留得較為完整和豐富的傳統(tǒng)舞蹈花棍舞。從舞蹈外部觀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花棍舞有著極具特點的動作語匯和符號特征,再從文化上分析它是經過歷史和時間沉淀下來的珍貴精神產物,也是布努瑤人們智慧的一個象征,它的存在影響著布努瑤人的精神和生活,側面體現(xiàn)出布努瑤人勤勞、善良的民族精神風貌。傳統(tǒng)花棍舞既是布努瑤智慧成果,又是環(huán)境的產物,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淀,形成的一種舞蹈文化,背后存在深遠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我們去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韋標亮.布努瑤社會歷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0.
[2] 黃文華.贛南瑤族花棍舞的形態(tài)特征與審美意蘊[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4).
[3] 資華筠.舞蹈生態(tài)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4] 謝明學,玉時階.瑤族傳統(tǒng)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