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玉
[摘 要]我國要建成國富民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除了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之外,還要重視對農村的建設。搞好法治建設是推動新農村的基石,本文對新農村法治建設的路徑進行了深入探析,期望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新農村;法治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新農村法治建設是指通過法律制度,將農村和農業(yè)以及農民納入到一個新的法制環(huán)境中來,以此推動農村的全面發(fā)展。雖然目前新農村法治建設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和一系列問題,導致新農村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無法并駕齊驅,實現(xiàn)全面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基于此,文章從幾個方面提出了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具體措施,期望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和指導。
1 培育新農村法治主體
從目前來看,法治主體由于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不能夠勝任建設新農村法治的任務,因而培養(yǎng)法治主體對于搞好新農村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現(xiàn)代社會不再是依靠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農民也不在需要依靠勞動力換取生存,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進行,也要求農民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從現(xiàn)實層面已經有了提升,但是就社會的特征來講,我國農村仍然是以親情和血緣關系為依托的“熟人型社會”,他們在遇到糾紛時,無視甚至蔑視法律的存在。大多采用長輩出面按照家規(guī)或者族規(guī)的方式,由此可見培養(yǎng)農民的法律意識也將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夯實新農村法治基礎
2.1 夯實經濟基礎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換句話說,農村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法治建設的水平以及發(fā)展進程,目前我國農村社會貧富差距過大,農村經濟體制還存在包括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收入兩級分化、國家宏觀調控不合理等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意味著我國的農村經濟市場還沒有完全飽和,還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能夠進一步驅動法治建設。國家在發(fā)揮農村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基礎上,對市場經濟進行合理的、適當?shù)恼{控,繼承和發(fā)揚農耕文明,帶動農村法治建設,使得新農村法治建設呈螺旋式上升。
2.2 鞏固民主政治基礎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農民在我國占了很大的比例,擁有很高的地位,從這一層面上來說,農村政治建設的好壞決定了法治建設的好壞。因此在農村法治建設中,要充分發(fā)揮農民的主體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樹立農民的權利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依法對農村的經濟及政治進行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時還應完善以村為單位的民主制度,使得民主選舉、管理、監(jiān)督、決策等向制度規(guī)范化方向發(fā)展。此外,還可以通過民主選舉村民代表的方式,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村民代表的作用,從其利益出發(fā),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做出決定,解決大部分村民的難題。與此同時還應當盡快制定村委管理的實施細則和村規(guī)民約,規(guī)范民主行使的程序,落實民主監(jiān)督制度和財務監(jiān)管制度,做到村務公平。進而真正地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
3 營造新農村法治文化
從法理的眼光來看,人們并不是自覺遵守法律的,而是靠著外在約束力的驅使被動地遵紀守法 ,因而搞好新農村法治建設的重點是將農民的被動驅使轉變?yōu)樽杂X行為,為其建立相應的行為準則。
3.1 樹立依法促農的理念
目前,依法促進新農村改革和發(fā)展的思想還沒有在農村真正地形成和開展,因而,要更好建設新農村,促進社會公平和國家經濟發(fā)展,帶動整體收益提升的關鍵是政府和國家要樹立依法促農的理念,為農民爭取正當合法的權利和義務,讓其成為參與者的同時也成為受益者,進一步調動農民的參與性,提高其能動性,同時要制定相關法律約束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過度干預,此外,還要建立切實有效的扶持制度,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要最大程度地保證全體農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的果實,同時為農村市場創(chuàng)設公平、開放而自由的市場環(huán)境,一方面降低農民在市場中的風險,另一方面增強農民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要將農民作為依法促農的主體,讓農民對依法促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在法治的基礎上開展各項事務。
3.2 強化農民的權利本位意識
我國歷代王朝都是封建專制制度,君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因而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農民的權利本位意識也很難完全確立,而要確立,首先要擯棄法律工具意識,在以往的經濟體制中,法律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維護農村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促進國家發(fā)展的工具,如何最大程度行使國家權力,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但在現(xiàn)實社會,這一思想顯然已經不適宜。然而在當下,農村法治的作用仍然是為國家服務,方便國家對資源進行壟斷和占有,甚至在某些極端場合不惜以犧牲農民私有權為代價,這樣勢必會引起農民的反感,因而應該重視對農民程序性權利的保障,保證農民成為法律的受益者。
3.3 提高農民的法治參與實效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很多農民對法治建設表現(xiàn)的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他們沒有意識到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此外,農民過于依賴國家和政府,并認為農村法治建設是國家政府的事。其中也有些農民意識到了法治建設必要性,想要參與農村法治,但高昂的執(zhí)法和司法成本又讓其望而卻步;因而新農村法治建設要想取得切實的成就,就應該深入農村,結合農民的實際,讓法治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農民徹底信任法治建設,積極地參與到其中。
4 結語
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法治主體地位,在降低司法成本的同時做到司法公正,才能讓人民信任法治,積極參與其中,提高農民的法治參與實效,讓他們成為其中的受益者,共同建設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丁同民.新農村法治建設的路徑探析[J].中州學刊,2009(02).
[2] 朱思文.新農村法治建設途徑研究——基于城鄉(xiāng)一體化的視角[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