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瑋
摘 要:本文對來華學歷留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運用跨文化交際中異質文化認同的相關方法,對學習中國文化的必要性、迫切性進行了闡述,旨在使來華學歷留學生盡快地克服文化焦慮,更好地融入他文化,有效地投入專業(yè)學習。
關鍵詞:學歷留學生;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學習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3-013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8.9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隨著來華留學熱度的不斷增加,尤其是隨著來華學歷留學生人數的不斷攀升,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積極健康的發(fā)展,使學歷留學生真正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熱愛中國,對其進行必要的中國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國外留學人員達到50萬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到達15萬人,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隨著學歷留學生人數的日益增加,給高等學校的留學生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全球出現的來華留學熱形勢,在不斷增加學歷留學生人數的同時,加強對他們中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傳播,為弘揚中國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不斷努力,是當今高校留學生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1 學歷留學生來華后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來華的學歷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雖然遠離自己的祖國來到中國求學,但他們與生俱來的母語文化特征,不會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同化而消失,反而這種來自他國的異質文化會與中國本土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總體上,他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1 來華學歷留學生大多中文基礎薄弱,很大一部分人的漢語甚至是零基礎
有的留學生雖然掌握了除母語而外的英語,但由于他們的漢語水平低,進入中國高校后,不能夠用漢語進行有效的交流,因而導致了由于語言交流的不暢,產生了抵觸情緒,嚴重地影響了學習。
學歷留學生的國籍涉及眾多國家,他們與其他語言留學生不同的是在來中國前沒有進行漢語學習,一些高校也沒有為其設定相關的漢語課程培訓,總體上,接受漢語的能力較低,因此,他們與中國人的交流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1.2 價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各國的文化、宗教、信仰等都與中國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與中國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和中國人在語言表達相對比較含蓄形成反差,他們則是直言不諱地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毫不隱瞞他們的是非觀。當夸贊一個人做事做得好時,他們會表示“謝謝”,而中國式的表達則會說“哪里、哪里”。同時,他們更加推崇自由,一味的追求平等。性格上積極主動、熱情奔放。
來自發(fā)達國家的學歷留學生由于本身在國內的生活條件較好,其對在中國的生活要求也就較高;而亞非拉等地的學生則對基本的生活需求較容易滿足。同時,由于這些地區(qū)中一些國家相對落后,因此,他們更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
2 學歷留學生教育中中國思想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2.1 剛來到中國的一些學歷留學生會產生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甚至出現一定的文化沖突
一些學生由于剛剛高中畢業(yè),從遙遠的地方來到中國,很多都是第一次遠離祖國,對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充滿了期待,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存在言語不通的情況,諸多事情都要靠獨立處理,這對于他們而言存在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此,加強對學歷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更多、更好、更快的熟悉中國的國情、了解一定的風俗習慣,提高安全感,從而能夠使他們盡快的融入到在中國的生活和學習中。
2.2 來中國留學的學歷學生與語言留學生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他們不以漢語學習為主,而是以專業(yè)課程為留學期間的學習重點
雖然中國文化并非留學生的專業(yè),但是想要在中國學好相關專業(yè)知識,在對其的專業(yè)教育中絕對不能疏忽中國文化的傳播。我們接收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一方面希望能夠通過對他們的教育弘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促進中國與各個國家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如果學歷留學生在中國期間僅僅接受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毫不涉及中國文化,畢業(yè)回國后他們將無法進行中國文化的宣傳。
2.3 由于不同的國家根據各國的特點都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這影響著各國國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等
不同的文化共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世界的繁榮與發(fā)展。然而,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顯著提高,一些西方國家開始制造“中國威脅”的不實言論。同時由于大多數的西方國家公民沒有來過中國,在自己國家媒體的過分宣揚下,對中國的了解趨于負面,誤解中國的思想廣泛蔓延,出現敵視中國的情緒,甚至否定中國的發(fā)展,認為中國的發(fā)展就是對他國的威脅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不斷排斥中國文化的情況時有出現,有時會引發(fā)一定的沖突。面對他們的不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來華留學的學歷留學生盡可能更多的了解中國,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待他們回國后,將所學、所見、所聞通過他們的口進行傳播,讓世界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
2.4 想要真正的了解一個國家,那么了解其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作為國家軟實力的文化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同時,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我們需要經濟上的不斷發(fā)展,更需要各國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學歷留學生畢業(yè)后部分會選擇回國工作,另一部分會選擇繼續(xù)留在中國,但無論其在何方,如果能夠在中國期間接受更多更系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他們將會更熱愛中國,從而更愿意成為促進中外合作與交流的使者,這對中國提高國際地位,讓更多人認識中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 在來華學歷留學生教育中融入中國文化勢在必行
3.1 以文化教科書為基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就我國高校目前的情況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留學生大多采用和中國學生相同的文化教材,對一些內容解釋的較為深入和專業(yè),然而這并不能夠適應和滿足其他專業(yè)留學生的需求,他們需要的是簡單易懂、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根據實際需要編寫出適合學歷留學生學習的文化系列教科書籍。同時,在傳統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度。例如,在講授中國戲曲時,可以聘請專業(yè)的老師進行現場演唱并進行指導,同時準備好不同角色的特色服飾供學生欣賞等。通過文化知識與現場展示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2 以文化考察為推手,提高文化感知度
除正常的課堂講授外,對學歷留學生還應采取必要的“走出去”策略,去外面真正的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中國的大好河山有著獨特的韻味,同時也蘊含著不同的文化。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將課堂知識融入旅游觀光中,在接受美的熏陶下,激發(fā)留學生們對中國的喜愛之情。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了解中國的地理特征,還能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同時還能夠促進留學生們的漢語學習熱情和與中國人交流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雖然學歷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生活學習在中國,但是如果他們僅僅依靠學校教授的知識對于他們來講了解中國社會還是相對的膚淺,只有親身去體驗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中國優(yōu)秀的企業(yè)也有著獨特的企業(yè)文化,可以組織學生進入企業(yè)參觀、交流,并形成常態(tài)化,讓學生實地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同時,還可以組織部分優(yōu)秀留學生到中國企業(yè)進行實習,為留學生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提供基礎,從而提高其宣傳中國文化的自覺性。
3.3 以加強我國國情教育為抓手,加強文化認可度
國情,反映了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和特點,是人們認識和了解一個國家需要掌握的信息之一。高??梢酝ㄟ^開設相關的中國國情教育課作為開學第一課,讓初來乍到的學歷留學生們首先了解中國的基本情況,同時結合舉辦座談會、講座等形式,使來華學歷留學生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國真實的概況,逐步消除一些對中國原有的偏見和誤解,提升對中國的友好感和熱愛度,從而更好的向他人傳播中國文化。
3.4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依托,增強文化參與度
為了幫助在校學歷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高校應根據學生特點,定期組織相關文化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高??梢酝ㄟ^文化講座的形式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能夠使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更為深刻;當遇到重大節(jié)日時,可以與中國學生共同舉辦大型晚會,在晚會上既要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節(jié)目,同時也要讓留學生表演自己國家特色節(jié)目,雙方在舞臺上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沒有表演的同學也可以通過晚會認識更多的中國朋友,消除部分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偏見或不理解,并可緩解一定的思鄉(xiāng)之情;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文化節(jié)活動,在文化節(jié)中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不同節(jié)日的特色食品、中國歌曲、武術等,使學生和老師融入其中,在了解整體的中國文化時,進一步了解一些亞文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彭凱平,王伊蘭.跨文化溝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96.
[2]朱俊華,和淑霞.論多元文化視域中高校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J].大連大學學報,201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