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定蓉
開學已兩月有余,可因為多方面原因,家長一直沒走入校園,走入班級。副校長建議:“我們要開一次家長會,讓家長走進課堂聽聽課或者看一下孩子的展示活動?!苯ㄗh一提出,立馬有老師質(zhì)疑了:“家長會,就是告訴家長孩子的學習情況,為什么要讓家長聽老師的課呢?”
孩子踏入校園的那天,我的心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她究竟在校表現(xiàn)如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竟然一時不知該如何向老師開口了解孩子的情況。一方面,擔心給老師添麻煩,另一方面,剛開學,老師可能還沒把全班孩子了解清楚。其實,眾多家長和我一樣,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孩子走進學校的那一刻,心里就滿是擔心:我家孩子在校生活怎么樣?他和伙伴們相處如何?老師會關(guān)心我家孩子嗎……所有這些擔心,只有在家長親自看到并參與了孩子的學校生活,才會消散。
首先,信息化交流平臺,給家校搭建便捷交流的橋梁。
家長建群(微信群或QQ群)是新生入學時班主任必做的一件事。這個群里,老師分享孩子在校學習、活動、游戲的照片,分享孩子的優(yōu)秀習作,發(fā)表揚信、喜報等,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分享孩子的快樂;這個群里,老師可以分享作業(yè),及時幫助忘記作業(yè)的孩子;這個群里,老師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引領(lǐng)家長成長;這個群里,還可以進行班級事務(wù)的討論等。這樣的交流平臺,無時不影響著家長,讓其不僅關(guān)注自己的孩子,也學會關(guān)注班級的成長。建群初期,家長會有好多問題問老師,可能會增加老師的工作負擔,但也正是老師的耐心答疑解惑,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家校關(guān)系。
其次,多元的開放方式,讓家長理解并協(xié)助學校教育。
定期的開放日活動,家長是觀察者、參與者。每月一兩次邀請有時間的家長走進課堂,不僅讓家長直觀地了解孩子的課堂表現(xiàn),也讓家長了解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與理念,并學習培養(yǎng)、輔導孩子的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各類親子活動,家長是合作者、組織者。如親子運動會,讓家長與孩子、班級成為命運共同體。記得第二屆親子運動會,設(shè)有家長與孩子綁腳踩氣球活動,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場地內(nèi)與其他班對抗,哪個班剩下的氣球最多,哪個班獲勝?;顒娱_始前,我班家長自發(fā)組織并商量策略:“報名參賽的孩子不能更改,但我們能不能調(diào)整一下家長,讓爸爸們帶孩子上,盡量讓年輕的家長參賽。這樣可以提高班級成績?!贝蠹乙慌募春希罱K,我班獲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
學校典型活動,家長是志愿者、決策者。如秋游、開學典禮等,邀請家長或志愿者參與。一次元旦游園活動中,家長志愿者來到班上,有的與孩子一起當裁判,有的負責拍照,還有的負責指導孩子剪紙、包湯圓、做餃子等。引領(lǐng)家長參與活動決策,讓家長有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家長會更加主動參與到學?;顒又小?/p>
再次,豐富的家長課程,讓家長和孩子共成長。
或許,在家長參與各種親子活動初期有被動接受的因素,可隨著活動參與次數(shù)逐漸增多,隨著參與后其勞動成果被其他家長認可,隨著參與中師生、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親密,更多家長開始主動參與班級活動,這就有了家長課堂。初期的家長課堂,由老師邀請家長志愿者組織,老師與家長一起商量方案、備課。后期,老師對所有家長發(fā)起邀請,每位家長根據(jù)自己的職業(yè)特點開設(shè)課程。有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就教孩子辨識假幣、點鈔等;有的是廚師,就教孩子營養(yǎng)搭配;有的沒有固定職業(yè),就創(chuàng)設(shè)手工、游戲等,帶著孩子一起玩。家長成為教室生活的一員,不僅給孩子帶來了新的知識,也讓家校更和諧。
每月一至兩次的家長開放日,設(shè)置了豐富的開放日課程。走進課堂聽課,只是課程內(nèi)容之一。我們還開設(shè)了家庭教育專題講座,講座內(nèi)容根據(jù)家長需要而定。每學期初,學校發(fā)放家長問卷調(diào)查表,了解家長教育孩子的困惑,根據(jù)困惑確立每個月講座的主題。如,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輔導孩子的作文、小學低段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哪些好的習慣,怎樣培養(yǎng)等。然后,聘請專家或老師進行主題講座。講座不僅有理念指導,也有家長與專家的互動對話。
第三類課程即針對孩子個體情況,老師與家長面對面小范圍交流。開放日里,老師根據(jù)孩子的綜合表現(xiàn),將同類孩子的家長集中在一起,一般6至8名家長,共同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小面積的交流,給更多家長提供了提問、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狀況的機會,引領(lǐng)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第四類課程就是家長社團。各班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家長組織在一起,在開放日里來到學校,或教孩子學習刺繡,或教孩子學習運動技能。家長社團課程的開設(shè),提升了家長間的凝聚力,同時和諧了師生、家校關(guān)系,影響著家長的教育與生活觀。
最后,有針對性的家長會,引領(lǐng)家長成為班級主人。
不同時期,我們召開家長會的形式與主題各不一樣。
展示型家長會,讓家長直觀了解孩子與班級。入學初期,家長急需了解孩子在校生活及老師的教育教學情況,于是我們召開展示型家長會。在這個家長會上,孩子是主角,他們引領(lǐng)家長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介紹自己的學校生活,介紹班級的文化,展示自己的課堂和才藝。在這樣的展示中,家長直觀地感受到孩子的在校狀態(tài),同時也引領(lǐng)家長關(guān)注班級成長。
案例式家長會,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問題。當家長熟悉了老師與班級,我們就要引領(lǐng)家長關(guān)注孩子的習慣與成長了,于是我們召開案例式家長會。在這樣的家長會中,老師和家長一起針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對話、分享,并梳理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主題分享式家長會,突破育兒瓶頸。當孩子處于中高年級,家長也積累了一定的教育經(jīng)驗與方法,此時,我們舉辦主題分享式家長會。會中,家長圍繞一定主題進行育兒經(jīng)驗的交流,或講解孩子成長的故事,或交流教育的策略等。在相互碰撞中,家長學會用研究的眼光來看待教育中的問題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學校的合作伙伴,是老師教育孩子的得力助手。而要最大化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學校、老師一定要真誠地邀請、引領(lǐng)家長成為教室生活的參與者甚至共營者。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都市創(chuàng)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