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明
摘 要: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之一,實踐中,須在國家的識別標準下,依據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實現扶貧對象的動態(tài)調整。為了使扶貧對象能夠精準脫貧,需要準確識別扶貧對象的貧困程度、貧困原因和能力缺失類型,進而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關鍵詞: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動態(tài)調整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9-002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精準扶貧”實施5年有余,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動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 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 046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10.2%下降至3.1%。截至2017年10月底,審計出不符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18萬人,整改扶貧資金32.68億元。
1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意義
實踐表明,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更多關注的是貧困程度,對貧困原因和能力缺失的關注較少,導致了扶貧資源的利用效益不高。扶貧對象識別不夠精準,出現了“該扶貧的沒有扶貧,不該扶貧的卻享受扶貧資源”的情況,出現了扶貧資源浪費的現象,降低了扶貧效率。加之我國的扶貧檔案資料是基于抽樣調查方法建立的,難免發(fā)生貧困指標分配與真實貧困情況有出入的情況。這就要求對扶貧對象實現動態(tài)化、常態(tài)化管理,時刻調整和完善扶貧對象的檔案資料,加強扶貧對象的進出機制,而動態(tài)化、常態(tài)化管理又會加重基層扶貧的工作強度,這就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消除貧困人口帶來了挑戰(zhàn)[1]。
2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實踐路徑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旨在識別和認定出真正的貧困對象,依據“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提高有限扶貧資源的利用效益,確保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通過分析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在具體實踐中的困境,提出了以下精準識別和認定扶貧對象的實踐路徑。
2.1 科學設計扶貧對象識別程序,提高扶貧對象識別的精準性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一項精細而又浩大的工程,不僅要明確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程序,還要依據鄉(xiāng)村場域特點確定扶貧對象的識別標準。第一,貧困戶自主申請。建立基層村干部幫扶責任制,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都能向村委會提出申請。第二,入戶調查。建立多方參與的村級民主調查小組,主要對申請貧困戶進行詳盡調查,調查貧困程度、貧困原因、能力缺失類型和脫貧意愿、期望的脫貧措施。第三,確定扶貧對象名單。構建政府、社會力量和村民代表組成的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評議小組,完成扶貧對象的確定。第四,公示審批。村內公示時期,基層村干部務必將公示結果通知到每位村民,確保結果無異議[2]。
2.2 建立完善的扶貧對象檔案動態(tài)調整機制
扶貧檔案不僅包括扶貧對象的基本情況,還要涉及扶貧對象的貧困程度、能力缺失類型、貧困原因和脫貧措施等各方面的信息。隨著精準扶貧的實施,扶貧對象的檔案信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要及時更新。樹立脫貧典型案例,提高扶貧對象的參與度,轉變扶貧對象的理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對脫貧意愿不強和不愿脫貧的扶貧對象,應重視扶貧對象的道德教育,引導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奔小康的思想。
2.3 建立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獎懲和監(jiān)督問責追究機制
要想將扶貧對象精準地識別出來,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監(jiān)督。一是降低非貧困人口的申請意愿。非貧困人口之所以愿意隱瞞情況成為扶貧對象,主要是因為被評為扶貧對象就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種扶貧資源,當被發(fā)現時,只需清退,而無其他懲罰措施。為了降低非貧困人口的申請意愿,必須加大其懲罰力度,不僅要退還已享受的扶貧資源,還要承擔給扶貧工作帶來的損失。二是加強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全過程的監(jiān)督。在精準識別過程中可通過行政監(jiān)督與社會監(jiān)督兩方面來監(jiān)督各相關責任部門,不僅要完善問責追究制度來實現有效的行政監(jiān)督,也要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社會監(jiān)督機制。對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有突出貢獻的責任主體和個人,在評優(yōu)評先上給予優(yōu)先考慮,對落實不力、存在作風問題的責任主體和個人要追究相應責任。
3 結束語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決定精準扶貧的成效,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從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實踐出發(fā),基于農村場域、動態(tài)調整扶貧檔案和獎懲監(jiān)督3個維度來分析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現實困境,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張翔.教育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機制探究[J].教育探索,2016(12):94-96.
[2]汪磊,伍國勇.精準扶貧視域下我國農村地區(qū)貧困人口識別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7(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