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華
“老師,他推我!”“他先打我的!”“老師,某某拿了我的東西!”……
這類的事情每天都在班上發(fā)生。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每天除了正常的教學教研外,還要接受和處理學生的各種投訴和告狀。很多時候,教師也會因為失察、誤判讓學生感到委屈,甚至還會因處理不公引來學生的抗議。
于是,我嘗試建立“班級法庭”,實行學生自我管理和教育。
首先,組織學習。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知道好學生的標準是什么,然后組織學生學習校紀校規(guī),將學生日常特別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羅列出來,并視程度輕重設置相應的懲罰條例,避免法官亂“執(zhí)法”。
其次,加強宣傳。向全班學生宣傳班規(guī)班紀,并組織班規(guī)班紀知識競賽,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
再次,成立機構(gòu)。學生集體評選出班規(guī)學得好、思維靈活、有魄力的學生做“審判長”“陪審員”“書記員”和“法警”等,還選了5名積極分子成立了陪審團,另規(guī)定法庭人員任期一月,到期改選,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最后,制訂流程。要求班上要告狀或者投訴的學生先把事情的原因及經(jīng)過、要表達的訴求寫成“起訴狀”,提交給“法庭”,“審判長”接到“訴狀”后“立案”,然后安排“法警”進行案件調(diào)查,收集證據(jù),于每周三班會活動時間開庭審理。允許原被告雙方找律師,要求當庭給出裁定結(jié)果。
“法庭”成立沒多久,案件來了——學生羅星玫向我報告,葉曉羽找她要錢,而且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過兩次了。
以往,我會先找雙方當事人詳細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最后才開始調(diào)解,而這次我讓羅星玫將大概情況寫成“訴狀”,通過“法庭”對葉曉羽提起“訴訟”,理由就是非法占有別人錢財。
“審判長”接到“起訴狀”后,立馬“立案”,并安排馮志祥進行案件調(diào)查,收集相關證據(jù),通知當事人到庭。周三下午,“法庭”準時“開庭”:
首先請所有人員按指示牌就座,然后“審判長”宣布“法庭”紀律,要求所有參加人員保持肅靜,不得隨意走動或講話。接著,“審判長”宣布“開庭”,請“原告”陳述案情。
羅星玫在其“律師”李雅軒的陪同下,對整個案情進行了陳述:“我叫羅星玫,今8歲,是某某小學二年級學生。這個學期以來,我的同桌葉曉羽向我要了幾次錢,有時是5毛,有時是1元,老師說過不能找同學要錢,所以我希望葉曉羽以后不要再向我要錢了?!?/p>
羅星玫說完,“審判長”問:“羅星玫,你給葉曉羽錢是否屬實?”
“屬實!”
“葉曉羽,你拿到羅星玫錢是否屬實?”
“屬實?!?/p>
“羅星玫給過葉曉羽幾次錢?共計多少?”
“給過三次,一共2元!”
“你為什么要給她錢?是她向你要的嗎?”羅星玫沒有回答。
葉曉羽搶著回答:“我沒向她要,是她自己給的?!?/p>
“羅星玫,是這樣嗎?”
羅星玫說:“她叫我給,我就給了?!?/p>
“葉曉羽,你向羅星玫要錢后去干嗎了?”
“買吃的了。”
“你為什么不向你家長要錢,而是向羅星玫要?”
“爸媽出去打工了。”
“葉曉羽,你知不知道你向同學要錢是不對的?”
“知道。”
“知道為什么還要向同學要?”
“我只要了三次!”
“庭審”結(jié)束,“審判長”宣布稍事休息,請“陪審團”審議案件。
“陪審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A說:“葉曉羽要錢是不對,跟要了多少次沒有關系,要一次也是錯的!這種行為要懲戒!”
B說:“葉曉羽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沒有零花錢想吃東西也可以理解!”
C說:“不能因為是留守兒童就向別人要錢,想吃零食以后我們買了和她分享呀,但不能要錢!”
D說:“讓葉曉羽找她爸爸要錢還給羅星玫,羅星玫又不會掙錢,她的錢也是她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掙的,不能送給別人亂花!”
E說:“每個爸爸媽媽掙錢都不容易,其實我們也不應該亂花錢!”
最后“審判長”宣布:“第一,葉曉羽向羅星玫要錢的行為不對,她要向羅星玫賠禮道歉,并返還已要的2元錢;第二,葉曉羽是留守兒童,以后大家要多關心她,有好東西吃應該與她分享,免得她因為抵擋不了誘惑而犯錯誤;第三,爸爸媽媽掙錢都不容易,我們每個人都要節(jié)約用錢,不能亂花錢?!?/p>
此事過后,葉曉羽再也沒有向別的同學要過錢了,同學之間更懂得分享了,回到家學生更體貼父母了。
“班級法庭”設立以來,學生自主解決了不少問題,“班級法庭”的作用也漸漸彰顯:
可以讓每名學生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以班上35人為例,“執(zhí)法人員”占了15人左右,再加15人左右的班干部,那么近85%的學生都直接參與了班級管理。再加上每月輪值,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參與班級管理,每名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都能凸顯自己的價值。選擇班上有正義感和威信的學生做“審判官”,裁決學生間的矛盾和糾紛,有利于擺脫以往班主任管學生、班干部管學生的被動局面,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約束的習慣,增強自我管理意識。通過“班級法庭”的“審判”,把一起違紀事件變成了一個德育案例,在討論過程中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有利于鍛煉學生表達能力?!霸妗睂Π讣M行陳述和分析,需要用文字表達;“被告”在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為了讓“審判人員”和“陪審團”理解自己,也要盡可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并將解釋的內(nèi)容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陪審團”和“法官”在“審判”后,“宣判”時也需要將判決理由及結(jié)果清晰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在“法庭”上的辯論和“審判”過程,可以澄清一些模糊的認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律意識。班級法庭的設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規(guī)矩用規(guī)矩的積極性,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逐步增強。嘗到守規(guī)則甜頭的學生不僅認真學習班規(guī)班紀,有的學生甚至還自己買了《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法律文本,在家長的指導下閱讀,然后把相關的條款宣傳給同學,學會了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quán)利。
總之,在社會不斷發(fā)展、法制不斷健全的今天,通過“班級法庭”的形式進行班級管理,給班級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法律意識,讓學生在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中得到了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鐘祥市南湖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