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召良
焦慮是擔心消極結果,而抑郁則是預期消極結果。比如一個因離婚而抑郁的女人,她會覺得當年曾經如此恩愛都會離婚,未來不會找到合適的伴侶了,自己付出這么多都換不來真的感情,未來的婚姻不會有希望了。這樣的想法讓她長時間陷入抑郁之中。其他的情況像喪親、離職等導致的抑郁都是如此。焦慮抑郁情緒的處理,認知療法是最擅長的。那認知療法用什么技術去解決呢?認知療法會用到多項技術,其中必用的一項技術就是可能性區(qū)域技術。
什么是可能性區(qū)域技術
可能性區(qū)域技術就是讓當事人認識到對于還沒發(fā)生或者說即將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只存在一種可能(特別是最糟糕的可能),這種可能性可以描述為一個從最糟糕到最好的可能性區(qū)域。當事人評估這種可能性區(qū)域范圍,并確定最可能的結果,這個過程可以矯正當事人對未來消極預期認知,改善當事人焦慮和抑郁心情效果。
可能性區(qū)域技術應用實例
先說一個考試焦慮的例子:一個學生擔心期末考試,焦慮和抑郁交替出現已經有將近2周了。我問他第一個問題:這次考試最糟糕的結果是什么?他說班級排名20名之外。(其實最讓他擔心的事情就是名次在20名之外),我問他第二個問題:如果這次考試特別順利,各方面都很理想,你覺得能取得的最好名次又會是多少?他說如果奇跡出現的話,班級第5名吧。我問他第三個問題:你綜合各方面的情況,特別是你歷次考試的情況,和你考試準備情況,你也可以參考他人復習情況等等,你覺得最有可能的考試結果是什么呢?他想了半天,最后說,可能和之前差不多10-15名之間吧。我問他,經過思考和比較,現在你發(fā)現自己很有可能的名次是10-15名,而不是20名之外,你現在的心情怎么樣?他說我心情好多了。
再說一個喪親抑郁案例:一對年齡將近50歲的夫妻,他們的獨生子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和同學一起出去玩,不幸失事身亡。夫妻兩人陷入悲痛之中,近兩個月悲痛之后,轉入抑郁狀態(tài)。讓他們感到抑郁的是他們想到“老無所依”的情形。我同樣應用可能性區(qū)域技術幫助他們矯正認知。我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你們能想象到老了最糟糕的結果是什么?他們不假思索就說:孤苦伶仃,無人問候,沒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我說如果奇跡出現的話,或者天遂人愿,你們覺得老人最好的結果是什么,他們說想象不到,我說,多想想,比如政府照顧、社區(qū)、親戚或朋友幫助等等。妻子說,我能想到的是,我們有一個干兒子,他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我說好,我們先假設這樣。接下來,我們來考慮第三個問題,綜合各種現實情況,和生活中其他沒有子女老人的生活情況,或者你搜集政府方面的政策情況,你覺得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什么?他們說,想不出來。我說,不要緊,這個問題,就當做是你們的作業(yè),回去之后搜集這方面的信息,下周來咨詢時候告訴我你們的思考。
下周來了,他們的情緒明顯表現得比較輕松。他們說,很有可能的情況是約幾個大學同學,大家一起到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或者認養(yǎng)一個孩子。他們也說,現在像他們這樣失獨的家庭多,政府也不會不管他們。我問他們現在心情怎么樣,他們說心情好多了,看到了希望
可能性區(qū)域技術要點
可能性區(qū)域技術由三個問題構成:
◎ 事情最糟糕的可能是什么?
◎ 事情最好的可能是什么?
◎ 事情最有可能的是什么?首先,通過最糟糕可能和最好可能這兩種可能構成可能性區(qū)域,其次,搜集各種信息作出決策,確定最現實(最有可能)的一種可能性。當求助者發(fā)現問題并不是想象那樣糟糕,特別是考慮到更多現實情況以后,認知就會發(fā)生改變,心情就會變好。
討論了可能性區(qū)域以后,我們還可以討論面對可能性區(qū)域的態(tài)度和行為策略—“坦然面對,爭取更好”。一般而言,我們需要引導來訪者坦然面對最糟糕的可能,有時需要為發(fā)生最糟糕的可能做相應的應對措施,其次,既然事情尚未發(fā)生,來訪者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去爭取更好的可能和結果。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我們在上面兩個案例中沒有涉及這個部分,你可以在實際咨詢中增加這個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