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可以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使其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心理素質;人格;潛能;非智力因素;自我意識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基本素質之一,指的是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tài)、品質與能力的總和,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部分。心理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性的教育,所謂全面性就是說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事實上,心理素質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以改善、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為目的,我們的教育事業(yè)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下一代,就必須全面地、全員性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日益重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已率先在學校中設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向學生傳授一些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健全人格輔導及職業(yè)輔導等。作為《幼兒心理學》科教師,我認為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于教育教學中。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學》學科教學之間并不矛盾,作為學生主導活動的學習活動應該是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不可能與教學相脫節(jié)的,只有當心理素質教育工作走進課堂時,才是這項工作走向完善、走向成功之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情感交流,調控學生情緒,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安排適當?shù)慕虒W形式等活動,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但是,只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很難將課堂教學和心理素質教育接軌的,因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觀念陳舊,教學手段和方法落后,師生教學積極性不高,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是加強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以下我就通過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滲透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以人格培養(yǎng)人格
教師人格的力量往往很大的,有的教育家講“以人格培養(yǎng)人格是最簡單、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的人格,是指教師的信仰、情操、價值觀、氣質、風度、興趣和習慣等的總和,是教師所具有的綜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師教育能力和育人魅力的集中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師德和為人師表的風范,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潛性影響。
例如,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心理狀態(tài)制約著主體對外部事物的心理感受和主觀狀態(tài),并體現(xiàn)在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上。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始終保持平和的心境,才能對教學對象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當然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使教師心情愉快。諸如:學生精神分散,玩弄小物品,答非所問,語無倫次或張口結舌、欲言又止等,都是令人不滿意的。教師面對使自己心煩意亂的事物,要善于調控自己的心理情緒,始終心平氣和,保持頭腦冷靜,認真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采取有效措施。切不可性急心燥,持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對待和處理,這樣會使學生產生副作用,經長時間才能消除。另外,教師對學生不尊重,會引起學生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影響教學效果。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也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當前乃至于今后各種適應能力的改善。
二、激發(fā)興趣、啟迪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充實心理生活的極其重要的動力,是人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認識傾向。因此,課堂教學只要能培養(yǎng)并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促使他們聚精會神地去獲取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思維在人的智力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個智力活動的中樞。如果沒有思維的積極參與,知覺、記憶、想象等其他智力活動都將停留在較低層次,會妨礙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再造。反之就將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和領悟能力,增加其創(chuàng)造因素。
心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可以說是對學生各種潛能的開發(fā)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在潛能中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進行“思維概述”的教學中,我將原有的教材內容按心理素質教育的要求重新組織,并適當加入了智力訓練的內容,借以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集中思維,同時教會學生思維訓練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個性心理品質的優(yōu)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習慣與社會相適應的狀況是否協(xié)調?,F(xiàn)在不少教師和家長都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重視孩子的環(huán)境教育。從國內外對青少年的大量智力測試結果表明,智力優(yōu)秀和超常以及智力邊緣和落后的人僅僅是少數(shù),而大多數(shù)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而且在大量的調查分析中,進一步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與其智商有一定的相關,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目前職業(yè)中專的學生智商并不低,但普遍表現(xiàn)出不愛學習,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成績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意志品質差,缺乏成才動機,缺乏勤奮學習的刻苦精神,遇到一點困難就裹足不前,甚至頹廢沉淪。
為了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自覺克服消極心境,控制不良情緒的能力;具有勤奮、堅毅、自信、謙虛、細致的積極性格特征;具有始終目標如一、不怕挫折、排除干擾、頑強地去從事學習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素質教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講述“意志概述”一節(jié)中,我引用名人名言和名人成才的事例教育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如引用蘇軾的“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毅不拔之志”。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名言和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科學家愛因斯坦、諾貝爾等事跡介紹,告訴學生“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以此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知難而上,成為有一技之長的社會有用的人才。
四、加強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
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于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個性形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的興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為無不受到自我意識的制約和影響。自我意識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jiān)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安排一些五至十分鐘的分組進行的集體性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啟發(fā),了解自己,增加自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最終促進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自我意識發(fā)展了,自制力也就得到增強。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放思想,以現(xiàn)代教育觀念為先導,樹立以德立人、教書育人并重的教育思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觀念,在重視知識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改進教學方法,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從而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馮麗.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機械工程出版社,2007.
[2]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葉一舵.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03).
作者簡介:胡敬民(1965.04—),女,遼寧錦州人,本科,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