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東北秧歌的“象”“意”“情”“境”的研究分析,揭示舞蹈生命的本真,并從四個方面闡述東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關鍵詞】東北秧歌;舞蹈意境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聞一多先生曾對舞蹈“是什么”做出了精辟的闡述:“舞是生命情調(diào)最直接、最實質(zhì)、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xiàn)?!边@一著名的論斷,解析了舞蹈生命的本真。
舞蹈不單純是一種娛樂,是當前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它是表現(xiàn)人的諸多復雜思想感情的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由于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所以,漢族民間舞是中國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信仰、審美理想、審美習慣都大不相同,使民間舞也各具風采。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最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是我國東北三省廣大地區(qū)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東北秧歌。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chuàng)造積累的藝術財富,是東北人創(chuàng)造的街舞。它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闊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wěn)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zhì)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是穩(wěn)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東北秧歌的特色是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jié)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艮、俏、幽、穩(wěn)、美的韻律———這就是東北秧歌。東北秧歌有“高蹺秧歌”“二人轉(zhuǎn)”“地秧歌”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是以“高蹺秧歌”為基礎,吸取“二人轉(zhuǎn)”“地秧歌”中的舞蹈成分,綜合表演出腳下的“艮”,腰間的“扭”和手上的“活”。
“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這就是意境。即生命意識和生命情調(diào),它是舞蹈意境的核心,是舞蹈意境創(chuàng)造的源泉。東北秧歌的獨特韻味與舞蹈意境通過哲理品格自然浮出,因此要破解它,需要如下四個精品密碼。
一、東北秧歌描繪的“象”
舞蹈是動作的藝術,舞蹈語言的“象”是指動作姿容的外表形態(tài)。具體而言,一個舞蹈除了作為其基本因子的動作姿態(tài)以外,風格、技巧、構圖、服裝、道具、燈光等,都是構成“象”的因素,“象”是作品提供給受眾的第一視覺感知,所以尤為重要。
風格和技巧是決定舞蹈“象”的關鍵。東北秧歌要抓住自己的風格,不僅在于能給人提供一目了然的舞種類別,更重要的是要有屬于自己“這一個”的風格化動律和動律語匯,并且只有在建立起自己特殊的風格化動律和動律語匯的前提下,才可謂秧歌風格的鮮明。東北秧歌風格的顯著特征就是通過“艮、扭、活”不可分割交織在一起的動作語匯而展示出來。例如:中國漢族民間舞女群舞《瞧!這些東北妞兒》有兩個核心動律,一是“上捅花”,“左右交叉步”“單繞花圓場步”的“扭場”動律;二是雙盤腿坐地而“扭”、沿著臺前腳步“二步”、手“劃園”的“慢板”動律。這兩個核心動律貫穿于舞蹈的始終,使最后的“走場”完成得盡善盡美,將東北秧歌的民俗民風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塑造了潑辣、開朗、大方的東北妞兒形象,表現(xiàn)了東北人熱情、歡快、穩(wěn)重、幽默的性格特征。因此,深入生活,靈活運用秧歌的動律語匯,是東北秧歌風格獨特性的關鍵所在。
技巧是舞蹈體現(xiàn)其動態(tài)表現(xiàn)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東北秧歌能展示自身舞蹈藝術魅力,就要有自己的藝術技巧,高超的技巧是舞蹈出彩的點睛之筆,神來之處。例如:第二屆全國“桃李杯”獲獎劇目《一個扭秧歌的人》,作品塑造一個把舞蹈視為自己的生命乃至到最后一刻也不肯罷休的民間藝術家形象,講述了他獨有的人生體驗,以及藝術與藝術家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生死情結。
在中國,古往今來,秧歌不是喜慶婚嫁就是歡慶豐收,而作品并非以振興秧歌講秧歌為目的,而說的是老藝人與秧歌深厚的情感深淵,秧歌在作品中釋放出來新的能量,它已不是普通的秧歌,而上升為藝術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精品秧歌,它運用了舞蹈選材的技巧,在整個舞蹈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獨舞和群舞的表演方式,在舞蹈進入情感高峰時,采取“靜音”式的藝術處理,把音樂聽覺藝術形式轉(zhuǎn)換為舞蹈視覺藝術,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美更生動的意蘊深邃的藝術形象。所以,舞蹈技巧不僅要求“象”的語匯技巧,也要求選材與外在附屬音樂道具的靈感、高超藝術技巧,這些綜合舞蹈技巧的表現(xiàn),增強其舞蹈的精彩度和感染力。
風格和技巧是決定“象”的內(nèi)在因素,而作為“象”的其他外在因素,仍然不可忽視,尤其是東北秧歌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裝為主,道具伴著鑼、鼓、嗩吶,熱烈而歡快,它們的恰當運用,不僅能強化舞蹈的風格式樣,還能構成特有的動態(tài)造型網(wǎng)絡,促成東北秧歌舞之“象”的別具一格。
二、東北秧歌意蘊的“意”
“意”是舞蹈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它是指動作姿容所傳遞的內(nèi)在意蘊?!耙狻辈荒苤苯訛橐曈X、知覺所感知,但人們可以通過舞蹈的“象”來感受、把握、理解它。
東北秧歌要“立象以盡意”,需要有一個好的,高的立意,立意不高甚至沒有立意或只會玩兒技巧的作品,不可能打動人,感染人的,更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所以,一個作品的立意要與時代合拍,與時代同步,能給人以或情感或哲理的啟迪的立意,只有這樣,舞蹈作品有值得回味之處,才有發(fā)展的空間。
《一個扭秧歌的人》就是一個意蘊深長的佳作。該舞蹈開頭,老藝人斜躺在地上,那生動的臉部表情,手的繞腕和前指動作以及含胸縮背的身軀,將黃河岸邊男性民間老藝人所特有的“女兒態(tài)”高度濃縮于老藝人身上的“象”,蘊寓著老藝人對秧歌的癡迷,即使在垂暮的沉寂中也不愿舍棄那秧歌,其立意就是讀出了生命的酸甜苦辣,讀出了一種真正的人生價值,那就是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犧牲,意蘊了整臺舞劇的核心思想。
因此,歷史悠久的東北秧歌意蘊深邃,但仍然需要具有“象有盡而意無窮”的品質(zhì),才能使東北秧歌在純樸歡快,含蓄蘊藉的雙軌道上飛速發(fā)展。
三、東北秧歌抒發(fā)的“情”
情感是舞蹈意境的本質(zhì)因素,是舞蹈區(qū)別于體操、武術、雜技等其他人體藝術的重要標志。東北秧歌是否感染人,取決于它是否有情。
東北秧歌的表演形式體現(xiàn)著中國民間舞蹈具有自娛性與表演性相結合的特點。北方地區(qū)每年正月里的秧歌表演都是以自娛性表演居多。歲月的需要,生活情感的需要,人們紛紛涌出家門,在冰天雪地,萬物沉靜的季節(jié)里,在響亮的鈸鼓,悠揚的嗩吶聲中歡悅起舞,舞出生活的感悟———酸甜苦辣,這歡騰熱鬧的秧歌使生命充滿了活力,更是心靈的一次洗禮。由于特殊的地域習俗,東北秧歌形成的“踩在板兒上,扭在腰眼上,活在手腕兒上”的動律舞蹈語匯,也體現(xiàn)了黑土地所滋養(yǎng)的人們活潑火熱,質(zhì)樸濃烈的情感特征。
舞蹈的情感表現(xiàn)不言而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是人們顯示情感的提煉和藝術化,是“詩情”。
榮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杯”的銅獎作品、表演銀獎《情思》,該作品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發(fā)揮舞蹈藝術善于抒情的特點,著眼在“情”字上深挖,通過簡單而極富表現(xiàn)力場景、情節(jié),概括了豐富的內(nèi)容。通過對東北秧歌夸張變形的技巧形式,表現(xiàn)了兩個核心的情感動律,一是東北姑娘給遠方丈夫納鞋底的喜悅幸福的心情,通過姑娘從穿針拉線,纏線手的動作與前踢、劃八字、跪跳坐和仰臥雙踢腳的動律相結合,使觀眾體會那納入鞋底的情絲是多么綿長而堅韌。歲月磨不蝕。二是對遠方異鄉(xiāng)丈夫纏綿不盡的思念,通過平轉(zhuǎn)和雙手立轉(zhuǎn)的手巾花技巧的動律表現(xiàn)思念親人的急切心情,埋在心底的苦楚和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心緒,也表現(xiàn)了歲月的無情流逝;雖然整臺表演沒有高難技巧,但鋪滿了真實的情感,最后,新娘變成了白發(fā)蒼蒼,掉了牙齒的老妞,手捧鞋子最簡單的造型出現(xiàn),令人情不自禁,唏噓淚下?!扒椤睙o論是濃烈的、清淡的,還是熾熱的、冷酷的,都需要“象”來展示,“意”來蘊籍,只有這樣,舞蹈才能進入自身情感表現(xiàn)的終極———靈感的律動。
四、東北秧歌蘊籍的“境”
“境”即“意境”。意境是藝術作品所提供的一種或可感知,或可想象的情景交融,意蘊深遠的空間狀態(tài)。舞蹈意境是舞蹈“象”“意”“情”的結晶與歸宿,創(chuàng)造意境是舞蹈的終極審美追求。
舞蹈的意境是詩情畫意的境界,詩情畫意又因其“情”“意”的不同而形成風格品性上的區(qū)別,或沖淡自然、或雄渾豪放、或典雅高古、或纖濃綺麗……其實質(zhì)就是利用“實”的人體動作姿態(tài)去表現(xiàn)“虛”的意境世界。換言之,舞蹈意境的產(chǎn)生,取決于虛實的藝術處理。像《情思》就是這樣的作品,以“真”“純”“準”“深”“本”為“把手”,運用東北秧歌“肩、臂、腕、手、背、腰、胯、腿、腳”構成的動感,展示對遠方親人的陣陣呼喚,“盼你、想你、等你我的愛”連續(xù)三遍悲切的疊句,強烈抒發(fā)了東北姑娘對為丈夫無盡的思念和心靈深處的辛酸和苦痛。這兩者動作與語言的真實情感“意境”交換,顯示了東北秧歌詩情與純正,《情思》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舞蹈意境的創(chuàng)造就是由這些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每一個“意象”組合的,這種虛實運用的愈好,作品的意境愈深;意境愈深,舞蹈中留下的空間以及為觀眾提供的想象性空間就愈大,愈美妙。所以,舞蹈意境“象”要新穎耐看、“意”要含蓄深刻、“情”要真切自然、“境”要虛實藏神。
綜上所述,歷史悠久的東北秧歌從東北的街舞,走上了舞臺,走進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程,已經(jīng)從自娛娛樂走上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的舞蹈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1]賈安林,鐘寧.中國民族民間舞初級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于平.舞蹈形態(tài)學[M].北京:北京舞蹈學院,1998.
[3]潘志濤,曹錦榮.中國藝術教育大系中國民族民間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吳迪(1983.05—),女,本科,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