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
【摘要】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紐帶。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讓孩子最早了解到民族音樂的關鍵時期,由于現(xiàn)在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學生很難在課本以外利用課余時間去更多地了解到民族音樂文化,而民歌正是民族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學唱民歌、了解民族音樂能夠幫助小學生從小就能建立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在現(xiàn)行的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內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不同地區(qū)的民歌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讓小學生學習民族樂器或許有些難度,而學唱民歌可以最大化地讓小學生感受到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從而增進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增強民族精神,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成長。
【關鍵詞】民歌? ?方言? ?民歌演唱
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由民間口口相傳、以韻文與民間曲調相結合而成的歌唱體裁,是由大眾集體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的非專業(yè)性的歌曲類型。所謂方言就是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地方語言,具有著地區(qū)性、民族性、文學性、藝術性等特征。方言在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程度上的差異。例如我國南方的民歌感覺比較細膩、婉轉、柔和,北方的民歌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音調高亢,旋律剛勁、流暢。音域、調性等方面的差異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上會有些難度。而民歌最明顯的差別就在于各個地區(qū)演唱時所使用的語音特點。那么,如何讓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們能對于陌生的、帶著濃郁地域特點和民族氣息的歌曲產(chǎn)生興趣,讓他們會唱、愛唱、樂唱?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就近幾年自己教學實踐中以及聆聽專家示范課的所思所得來作以下幾點分析。
一、收集相關民歌資料,創(chuàng)建聯(lián)覺,初步激發(fā)起學生對于民歌的學習興趣
民歌是流傳了幾千年的音樂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某一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民歌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歌曲。如何能在如今這個網(wǎng)絡特別發(fā)達、新鮮事物特別繁多的時代背景下激發(fā)起小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興趣,讓他們逐漸對民歌有所了解從而產(chǎn)生學習動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作為教師,應該在備課前期對教材中的每一首民歌做好有關的背景整理、了解相關當?shù)匚幕?、學習方言,通過抑揚頓挫、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態(tài),恰到好處地創(chuàng)設出教學情景,將情緒傳染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現(xiàn)在的流行樂壇有許多歌手會選用或翻唱地方民歌,可以以此為導入,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學生產(chǎn)生對歌曲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當時民歌創(chuàng)作、流行的時代背景,設計不同風格的活動
民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能夠盛行,與當時的人民生活狀態(tài)、所處的時代背景都密切相關。民歌的形式風格多樣,例如有與人們當時生活狀態(tài)有關的歌曲,像蘇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中的安徽民歌《鳳陽花鼓》,表現(xiàn)的是當時人們邊唱歌邊進行曲藝表演的音樂形式;有與勞動動作相結合的勞動歌,如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的江蘇靖江民歌《打麥號子》;有簡潔生動,流傳于兒童中的口頭短歌,如《賣報歌》;也有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或人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的時政歌,以及反映一般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各方面的生活歌等。那么,就可以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民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進行“體驗”??梢愿鶕?jù)當時民歌創(chuàng)作、流行的時代背景,設計不同風格的活動。
三、鉆研方言,找出民歌方言韻律中與歌曲旋律走向的內在聯(lián)系
民歌是人民自發(fā)創(chuàng)作而出的旋律,通過方言演唱在群眾中相傳。方言是最具有地區(qū)性的,如果教師只是用普通話教唱歌曲那就很難體現(xiàn)民歌的特點——即時性,即當?shù)厝嗣裨诋敃r用方言直接唱出的韻味。而通過使用方言演唱,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歌曲方言即為歌曲的旋律走向。例如蘇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選入的河南民歌《編花籃》其中一句“編,編,編花籃,編個花籃上南山”,用方言為:二聲,二聲,二聲,三聲,四聲;二聲,四聲,二聲,四聲,四聲,二聲,二聲;歌曲旋律則為“1121715”。用方言來演唱,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并且學生對于陌生的方言也格外感興趣。類似的歌曲有許多,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期間,將方言與旋律走向聯(lián)系在一起,找到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
四、多聽標準的方言演唱版本,把握正確的演唱風格
學唱民歌,除了要能把旋律、節(jié)奏這些基本的唱準,關鍵是要能讓學生學習最地道、最具民族性的方言韻味。網(wǎng)絡上關于民歌的演唱版本數(shù)不勝數(shù),不同地區(qū)的民歌演唱風格也大不一樣,所以就需要教師提前收集經(jīng)過歷代相傳并不斷提煉而成的最為經(jīng)典的版本,在找音頻資料、范唱時要格外重視。例如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的江蘇民歌《楊柳青》,是一首典型的南方小調秧田歌作品,在演唱時要突出江南人民溫婉、細膩的說話特點,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人們早起干活精神抖擻的狀態(tài)。一首民歌要想演唱得“地道”,需要教師引領學生結合地域性、當?shù)厝嗣竦男蜗蟮鹊热グ盐兆∶窀璧难莩L格。
民歌作為我國五千年文化積累下來的藝術瑰寶之一,彌足珍貴。在新課標中第一次提出了“母語音樂文化”,要發(fā)揚“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tǒng)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而民歌作為重要的音樂形式之一,就是一種“母語音樂”。作為一線教師更有責任去向學生介紹、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音樂文化——民歌,要通過小學音樂課堂去弘揚、推廣用方言演唱,讓新時代的學生感受、聆聽、了解、模仿甚至是傳承下去,這是作為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盈.民歌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教學探究——以藏族民歌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伍國棟.中國民族音樂[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