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 重視對黨史國史的學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風格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多學習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我們應當響應總書記的號召,認真學習黨史國史,從歷史中了解過去、把握現在、開創(chuàng)未來,通過學習黨史國史,深刻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黨員干部在學習中,要深入領會學習黨史國史的重要意義,并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引領,將黨史國史和世界歷史融會貫通,以宏觀的視野把握歷史發(fā)展全局,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yǎng),增強“四個自信”。
〔關鍵詞〕 黨史國史;黨員干部;黨性修養(yǎng);治國理政;“四個自信”
〔中圖分類號〕D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8)05-010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多次提到學習黨史國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用四個“最好”論述歷史的價值: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他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專程來到甲午海戰(zhàn)故地劉公島,憶古思今,他語重心長地提出:“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yǎng)。” 〔1 〕我們應當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認真學習他關于學習黨史國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認真總結、科學對待、重視學習和善于運用黨史國史等一系列問題,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進一步推動全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學習黨史國史,從歷史中了解過去、把握現在、開創(chuàng)未來
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當今中國。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是現實的根源,只有了解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里來、將往哪里去。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國家,是世界上唯一歷史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中國五千年歷史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特征、精神氣質和民風民俗深刻地影響著今天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代中國歷史和革命史。不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與苦難,不了解近代中國人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探索和努力,就無法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
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當前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2 〕10這是黨中央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總結歷史,把握時代特征而作出的重大判斷。只有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把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歷史與90多年黨的歷史、鴉片戰(zhàn)爭以來170余年的中國近代歷史銜接起來,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歷史意義與時代內涵,才能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才能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才能更加堅定自覺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有助于清醒認識新時代我們所肩負的新使命。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集于一身。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2 〕15。只有認真學習黨史國史,才能深切領會復興的意義,才能理解“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期盼。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因此,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二、學習黨史國史,深刻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
從中國歷史來看,傳統(tǒng)中華文化中對于理想社會的“大同”思想與承載人類共同富裕美好理想的社會主義道路有高度契合和共通之處。儒家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包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禮記·禮運》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狀態(tài):“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苯詠恚袊鐣直离x析,不少仁人志士也在探索“大同”社會理想狀態(tài),例如: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康有為“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孫中山“天下為公”;等等??v觀自古以來中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無不包含著全民共有的社會制度、選賢能的管理體制、和睦的人際關系、健全的社會保障等特點。這高度鍥合于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由此觀之,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絕不是偶然的,是由歷史的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所決定的。
從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來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文明發(fā)展史,曾經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但是從19世紀中期開始,中國封建制度衰落,國弱民貧,鴉片戰(zhàn)爭更是打開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門。自此以后,100余年的時間,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到維新變法,及至后來的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和尋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道路,卻始終無法擺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無產階級作為一支新興力量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肩負起了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戰(zhàn),終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通過回顧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97年的艱辛歷程,得出的結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強調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3 〕
從黨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國家,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基礎。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科學地預見了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的可能性,1939年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就指出:“中國革命的全部結果是:一方面有資本主義因素的發(fā)展,又一方面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發(fā)展。這種社會主義因素是什么呢?就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全國政治勢力中的比重的增長,就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或者已經或者可能承認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權,就是民主共和國的國營經濟和勞動人民的合作經濟。所有這一切,都是社會主義的因素。加以國際環(huán)境的有利,便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最后結果,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極大的可能性了?!?〔4 〕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于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有基本的判斷,諸如他曾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此后,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在尚未愈合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上迅速投入恢復國民經濟的建設中,并在此基礎上適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胡喬木所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選擇了社會主義。就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遲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經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備多大程度上應有的靈活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5 〕
三、學習黨史國史,是每一位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必修課
黨史國史是中華民族偉大發(fā)展進程中的輝煌篇章,我們每一位黨員和領導干部都應把其作為提高黨性修養(yǎng)的必修課,而且必須修好這門必修課。
首先,學習黨史國史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引領。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tǒng)、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guī)律、積極運用規(guī)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在學習黨史國史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一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 〔6 〕。歷史不是主觀主義,不是虛無主義,一切歷史事物和現象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fā)展的。在學習黨史國史過程中,只有堅持唯物史觀,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得出符合唯物史觀的結論。二是要在學習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引,提高對歷史的辨別和判斷能力,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主觀臆斷、本末倒置、虛構細節(jié)、捏造事實、扭曲真相、混淆視聽的錯誤傾向。
其次,要把學習黨史國史和世界文明發(fā)展史結合起來,融會貫通,站在世界歷史發(fā)展全局的高度,全面、連續(xù)、整體地看待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fā),為我所用?!?〔7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逐漸變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只有將黨史國史放在世界史的坐標上,開眼看世界,才能更好地拓寬我們的視野,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鑒外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才能站在宏觀的角度,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全局,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中國。
再次,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要在學習黨史國史中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當今世界,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情國情黨情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面對嚴峻的國際環(huán)境和復雜的國內社會問題,我們黨要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這對我們每一位黨員和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黨性修養(yǎng)、更加牢固的政治定力來抵御風險,接受考驗,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應當把學習黨史國史作為加強思想建設的重要任務、作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每一位黨員和領導干部要通過學習黨史,國史接受生動具體的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yōu)良品格、培養(yǎng)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斷增強黨性修養(yǎng)。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EB/OL〕.(2018-07-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8/0705/c1001-30128
535.html.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
〔5〕胡喬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6〕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02).
〔7〕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02).
責任編輯 文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