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明
周國亮
安徽省桐城市政協(xié)第十二屆文史委員、第十三屆政協(xié)委員。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并獲獎。2016年6月獲得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江西省書法考級中心舉辦的“墨舞中國”首屆書法藝術(shù)節(jié)暨優(yōu)秀書法注冊教師作品展特等獎。201 7年5月于浙江杭州《美術(shù)報》名家班陳振濂工作室畢業(yè)。出版有《桐城派四祖詞林印譜》《中國書法經(jīng)典二十品隸書卷》《顏真卿楷書技法三十例》《神龍本(蘭亭)技法釋讀》《玉印技法三十六例》。
成就藝術(shù)家的因素甚多,天賦、家風、師承、環(huán)境與后天的修為皆有助益,兼而得之,乃成圓滿。出生于文化古邑桐城老宰相府的周國亮先生,雖有祖籍淮北厚重豁達的血脈基因與眭格要素,但彪炳史冊數(shù)百年的桐城文化,對其影響可謂至深至巨。由于長期浸淫其間,耳濡目染,心摹手追,桐城派鼻祖巨擘的“辭章、考據(jù)、義理”精髓與先賢高士的遺風神韻,深深吸引迷醉了他,也潤澤啟沃了他,沾溉既久,乃羽化成蝶。因此,博雅的文脈與幽深的韻致,成了他的精神世界與生活境界的卓逸底色,更成為他的書法與篆刻藝術(shù)典雅多姿、迥異流俗的獨特淵源。
于古圣今賢的高典華章“涵泳體察、從容合玩”之外,周國亮在書藝的探索上真正是取法乎上、內(nèi)外兼修,不走所謂的捷徑與易途。他早年曾拜盛平安、馬東升等書法名家為師,在他們的言傳身教與自己的悉心揣摩下,系統(tǒng)臨習古代碑帖精粹,“三更燈火五更雞”,“鉆堅仰高,忘其疲勞”,潛心領(lǐng)悟古人藝術(shù)之三昧。無論是秦漢的古拙樸茂、魏晉的瀟西俊逸,還是唐宋的嚴正率真、明清的朗潤流利,俱兼收并蓄、融會優(yōu)化,將“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勤勉與蘊藉盡情揮灑,遂形成諸體兼擅的藝術(shù)造詣和雅正多致的藝術(shù)風格。
唐人虞世南在《筆髓論》中有言:“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边@是著意強調(diào)了“神遇”的一面,其實綜合素養(yǎng)始終是書家傲立藝壇的不二法門,所謂文人字與文人畫也概莫能外。周國亮的藝術(shù)底蘊根植于豐厚的學養(yǎng)、純粹的旨趣,也得益于其豪爽真誠、澄懷遠觀的稟性風致,能夠靜以修身、動而守德,不拘泥于小道,不汲汲于世俗功利,始終保持著那一份對藝術(shù)本真的至純之心,恪守著尚古崇典、雅正誠篤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可貴定力。他長期優(yōu)游于古典文史與藝術(shù)的淵藪中,以傳統(tǒng)文化的精氣神來滋養(yǎng)和淬煉自己,以古圣先賢的風骨格調(diào)來導(dǎo)引和激勵自己,加之自己高懷逸致、性情磊落,饒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故而作品豪放多于婉約,清雅中透出真氣、逸氣、書卷氣、豪邁氣,—掃當下書壇庸常多端的匠氣、俗氣、酸氣、捩氣和甜膩氣等流弊。
古來所謂文如其人、書如其人,不無道理。周國亮的楷書法度端嚴,筋肉靈動,顏魯公的莊穆、柳公權(quán)的勁健、褚遂良的姿媚冶于一爐,雄健與溫雅相濟;行書追蹤二王等名家圣手,風神率意,逸致翩翩,恣肆跌宕中不失清奇之氣;隸書上追漢魏、下接清賢,或拙樸渾穆、古意盎然,或雄健奔放、宛轉(zhuǎn)流麗,或率真任意、風調(diào)自然;草書衍化于張芝、懷素、智永諸家,奔蛇走虺、行云流水,既有神虬騰霄的氣勢,又有夏云出岫的變幻;篆書踵緒先秦及明清,或渾厚豐潤、清朗端嚴,或斬截勁峭、意態(tài)奇崛,且有一種可貴的金石氣。
一代文論宗匠劉勰極為看重“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文心雕龍》),信哉斯言!周國亮數(shù)十年飽覽詩書、筆耕硯池,遂使其書跡燦然流布,篆印風姿綽約,影響廣被。尤其是近年來,他傾心于玉石、象牙等珍稀材料的鐫雕創(chuàng)意,妙手天成,作品迭出,或奇麗瑰偉,或蒼古拙樸,或纖巧精工,無不神完氣足、栩栩生動、令人回味,在業(yè)內(nèi)外廣受矚目,大有洛陽紙貴之勢。海上印壇名家孫慰祖曾稱贊其“刀筆皆好,殊為難得”,誠非虛言。
藝術(shù)的正則,歷代分殊,晉韻唐法,各有偏嗜,但趨同的認知也非止—二。如南朝書法家王僧虔所謂“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筆意贊》),即多有影從與稱頌者。從周國亮數(shù)十年并重分別之功和通融之力,迤邐多端、風神別具的藝術(shù)追求中,其個人的趣尚依歸、情懷風貌躍然紙上,卓逸的神采悠然并呈于筆墨縱橫間。不難尋繹,那優(yōu)雅清暢的風致蘊合了作者高邁的精神,奇逸不羈的風格表現(xiàn)了作者蕭散的心態(tài)。而這些,又淵源有自,宛然閃現(xiàn)了遠古名賢的流風遺韻,其中既有王右軍的清雋倜儻、骨秀神逸,又有李太白的飄逸清奇、天縱才調(diào),既有東坡夫子的博雅風趣、真氣彌滿,又有完白山人(鄧石如)的質(zhì)樸親切、山野閑風。如此積優(yōu)疊美,移步換形,遂為高境。 古人總是倡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意在書齋沉潛文章精義,室外觀覽山川風物,晤對高人、增加閱歷、砥礪性情,乃是人生正途。周國亮在流連書室、仗劍天涯數(shù)十載,文道、藝理、人情俱練達之后,仍于知天命之年、冗務(wù)叢生中放下身段,負笈古武林之浙江大學,投身于著名書法家及理論家陳振濂先生門下(就讀高級書法研修班),親承謦欬,感受大家風采,并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書壇俊彥時相切磋,理論與創(chuàng)作進一步提升。民間高人的特殊背景與學院派的諸多優(yōu)勢相濟相長,可謂一段藝術(shù)與心靈雙豐收的人生歷練。
周國亮深悉知行合一的妙處,勤于思,靈于悟,敏于行,慧于《中國書法經(jīng)典二十品隸書卷》《顏真卿楷書技法三十例》《書印傳燈—馬東升先生書印游學記》《一脈相通是弘逸》《臨鄧言——臨析鄧石如隸書“敖陶生詩評十屏”》及書法教科書等一系列出色著作與文章,金針度人,影響甚佳。其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一屆正書大展”(隸書對聯(lián))、“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作品展”(小楷)、“第一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行草條屏)、“全國第二屆行草展”(小行草冊頁)、“西泠印社五屆評展”(書法、篆刻)等,聲色奪人。
現(xiàn)代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說過:“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shù),就是因為它能顯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引入欣賞,心暢神怡。”(《書法論叢》)觀摩與品味周國亮眾多高邁群倫的書法篆刻作品,自有真切奇妙的體會;而與其交游廣稠的友朋,成與分享衡文論藝、把酒臨風、快意恩仇的美好時光,可謂相契相益、“心暢神怡”。此不正是藝術(shù)之真諦與人生之大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