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明
有句話叫“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將心靈的按鈕調(diào)到靜處,放棄世俗的欲望,排除種種外在的干擾,才可能領(lǐng)略生命的萬千風光。許多人將其視為人生信條,書之于本,掛之于墻。這句話對不對,我覺得真不可一概而論。
生活無疑是需要“靜”的。一個人總喜歡熱鬧,不能經(jīng)受必要的寂寞,不能冷靜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不會尋找成就事業(yè)的最恰當時機,浮躁、冒進,別人說經(jīng)商賺錢你就去經(jīng)商,別人講畫畫有趣你就去畫畫,肯定是無法成事的。不過,如果一味求“靜”,什么夢想都沒有,什么事都不去做,每天只是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坐在陽臺上聽鳥叫、走在大街上看美女,即使你“靜”得連呼吸的聲音都沒有了,估計也致不了遠。
人生的本質(zhì)是動的。你是個學生,就該早睡早起、用功讀書,只有這樣“動”了,學業(yè)成績才會出類拔萃,你也才能為走入社會積累必要的素質(zhì)。你是個打工者,理應將社會分配給自己的一份工作做得令人滿意,以取得一份較為持續(xù)的收入,讓你的父母可以頤養(yǎng)天年,使你的孩子能夠開開心心背著書包走向?qū)W校,在應該“動”的時候“動”了,你后面的“江山”才會穩(wěn)固,你在外面打拚才有安全感。良好的操守、想干事的心性、能干事的才華,永遠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點。失去了這些東西,我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我們的心靈就會流離失所。
養(yǎng)心也需要悅納塵世間的風雨。一個人老是將自己封閉在一種職業(yè)、一個小圈子、一種僵化的觀念里,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固執(zhí)、呆板。只有毫不猶豫地將心靈放出去,該迎冰就迎冰,該趟河就趟河,該闖關(guān)東就闖關(guān)東,該走西口就走西口,你的視野才會開闊,格局才會宏大,生命才會長久地年輕。曾國藩進京之初不過是一個小地方的鄉(xiāng)下人,沒有出過遠門,沒有經(jīng)受過名師指點,沒見過縣令以上的官員,但他的心靈是開放的,他愿意找朋友們聊天,以擴充自己的見聞;還曾主動要求朋友們給自己提意見,讓他們批改自己的日記,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叫“師友挾持”,結(jié)果長進挺快。在京期間,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后來更是成為兩江總督,入列武英殿大學士,被封一等毅勇侯,名聞大江南北。
養(yǎng)心還應該不斷自省,這自省是另一種“動”。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探險的過程,我們要說許多以前沒有說過的話,做許多從前沒有做過的事,這其中肯定有神來之筆,也可能有讓人捶胸頓足之事。忙完一天的事情,好好回望一下前塵往事,將經(jīng)驗收藏進心靈的文件夾,將教訓劃上一根紅杠,你說的話會越來越得體,你做的事會越來越精彩。古人將人生要做的事歸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第一,而修身之要,又在于自省之心。
人生永遠需要“靜”、“動”兩種姿態(tài),無靜,我們會浮躁;無動,我們會平庸。以靜蓄志,以動養(yǎng)心,一個人的生命才有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