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濂
“葉公好龍”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劉向的《新序·雜事》,講述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真龍知道后,便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的表里不一的偽君子。
那么,葉公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2500多年前的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楚國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由于被楚昭王封在葉邑為尹,史稱葉公。葉公的確好龍,喜歡畫龍,所傳“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宇雕文以寫龍”,在古籍上皆有記載。葉公之所以喜歡龍,這與他的身世、世系和受到的以龍為象征的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熏陶有關。葉公之父就是一位既受荊楚文化影響又受中原文化教養(yǎng)的大司馬。其時葉公威鎮(zhèn)北藩、勵精圖治、招賢納士、整軍修武、興修水利。葉公后期,老而彌堅,適有王室叛逆白公勝因報私仇謀反,占領郢都,趕走惠王。葉公義不容辭,力挽狂瀾,在官民支持下,率精兵收復郢都,平定叛亂。葉公因有大功于楚,任為尹令兼司馬。他選賢任能、整飭朝政、修文經(jīng)武,致楚中興,使楚國500多年的國脈又延續(xù)了約280年。
葉公的確是一位德才兼?zhèn)洹⒅怯码p全、能文能武的雄才。葉公很有作為,而且不迷戀權位,主動讓賢。孔子聽說葉公事跡后特意趕到葉邑,和葉公切磋,孔子主張“為親者隱”,葉公則主張“大義滅親”,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史書古籍如《國語》《論語》《左傳》《東周列國志》等均有記載,并給予很高的評價。2200年前荀子就以敬佩的筆調(diào)寫道:“葉公子高據(jù)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著于后世?!焙笥谐蠓蛘f:“昔者葉公子高……定白公之禍,寧楚國之事,天下莫敢以兵南向?!?/p>
為什么人們竟把葉公這樣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歪曲成為好龍而畏龍的懦夫呢?葉公好龍這一典故雖然出自漢代劉向的《新序·雜事》,其實劉向也是人云亦云,他傳播了孔子的弟子子張?zhí)摌嫷囊粋€寓言故事。子張隨師孔子應邀到葉邑,親耳聽過葉公問政于孔子,及葉公與孔子關于是“為親者隱”,還是“大義滅親”的論爭。子張回到魯國,求見哀公,受到冷遇,不免大發(fā)牢騷。當哀公約見時,他或許是對葉公與孔子的論爭不滿,便借題發(fā)揮,編造了一則寓言,說葉公愛好畫龍,“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講得雖然活靈活現(xiàn),但卻是虛構的神話。子張?zhí)撛O這個神話,目的在于發(fā)點牢騷,作一點諷諫。他不顧孔子與葉公結成的友誼,不惜歪曲葉公形象,說:“實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者也。”接著道出了編造寓言的本意:“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子張把士比之為龍,想抬高自己的身價,要哀公尊他為士,只是想達到他享受榮華富貴的目的而已。
“葉公好龍”是子張對葉公的污蔑,一件子虛烏有的故事,卻使葉公陷入了千古“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