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瑞
神經內分泌腫瘤(NENs)是一類非常復雜的疾病,全身所有內分泌細胞相關的腫瘤均可歸在其中,所以該疾病可以發(fā)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以轉移至任何地方。根據臨床病理特征,NENs可以分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類癌、不典型類癌、小細胞癌,其中類癌經過手術治療一般可以康復,但小細胞癌惡性程度高,易發(fā)生轉移,發(fā)展速度快,患者生存率低[1-2]。而直腸和肺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好發(fā)部位,雖然通過手術治療患者的生存率可達80%,但也有研究證明生存率不足50%,特別是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的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預后受多因素影響,生存率更低[3]。但是,醫(yī)學界對此類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研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影響預后的因素也不明確,所以,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對本院的90例患者臨床病理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明確影響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預后的因素。
選取2001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確診并治療的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的內分泌腫瘤患者共90例,其中原發(fā)于直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患者平均年齡57歲;典型類癌32例,不典型類癌6例,小細胞癌5例;其中有9例發(fā)生了淋巴結轉移。原發(fā)于肺部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47例,男性34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齡55歲;其中腫瘤位于左肺的15例,右肺的25例,中央型7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12例。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納入標準依據2010年WHO關于呼吸消化系統內分泌腫瘤分類標準,將該腫瘤分為4類[4]:①神經內分泌腫瘤,其中包含類癌和不典型類癌;②神經內分泌癌,其中有小細胞癌和大細胞癌;③混合性腺神經內分泌癌;④部位特異性和功能特異性神經內分泌腫瘤。
對43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根據其腫瘤位置、腫瘤大小、患者身體情況選擇治療方式,其中39例采用手術切除治療,25例經肛門局部擴大切除,14例采用內鏡黏膜下切除,4例由于不適宜采用手術治療,進行了姑息放化療治療。 對47例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根據腫瘤大小、位置、組織性特征、分期決定手術方案,其中肺保留切除40例,肺葉切除6例,1例進行化療。
對90例患者自本院確診之日起計算生存時間,在治療后通過電話和家訪進行隨訪,統計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對于不足5年的不予統計,總的隨訪率為95%。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生存分析采用COX進行回歸分析,對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原發(fā)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病癥 43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本院就診時,通過詢問,其中有20例患者出現便血癥狀;排便前腹痛、腸鳴,排便后癥狀減輕的患者有12例;出現腹瀉的患者有10例;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的1例。
2.1.2 原發(fā)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特征 根據患者的病理報告統計患者腫瘤的類型及大小,病理資料不全的以內鏡檢測為主,其中典型類癌32例(74.42%),不典型類癌6例(13.95%),小細胞癌5例(11.63%)。根據腫瘤大小,<1 cm的21例(48.84%),在1~2 cm之間的15例(34.88%),>2 cm的7例(16.28%)。根據腫瘤位置,其中距肛門<6 cm的35例(81.40%),>6 cm的8例(18.60%)。根據TNM分期標準,其中Ⅰ期16例(37.21%),Ⅱ期10例(23.26%),Ⅲ期8例(18.61%),Ⅳ期9例(20.93%)。43例中39例采用手術切除治療,其中25例經肛門局部擴大切除,14例采用內鏡黏膜下切除。
2.1.3 原發(fā)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病癥 47例患者在本院就診時,經過調查,首發(fā)癥狀出現咳嗽的有20例,出現咯血的有15例,呼吸困難的5例,咽下困難的5例,原因不明的發(fā)熱的2例。
2.1.4 原發(fā)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特征 按照患者的病理報告,根據2010年WHO關于呼吸消化系統內分泌腫瘤分類標準,其中典型類癌37例(78.72%),不典型類癌10例(21.28%)。根據影像顯示,腫瘤位于左肺的15例(31.91%),右肺的25例(53.19%),中央型的7例(14.89%)。根據腫瘤大小,<4 cm的24例(51.06%),4~7 cm之間的13例(27.66%),>7 cm的10例(21.28%),氣管內伴有結節(jié)灶。根據TNM分期標準,其中Ⅰ期14例(29.79%),Ⅱ期16例(34.04%),Ⅲ期6例(12.77%),Ⅳ期11例(23.40%)。47例中肺保留切除40例,肺葉切除6例,1例進行化療。
2.2.1 原發(fā)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預后隨訪 對43例原發(fā)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進行1年、3年、5年隨訪,其中2016年治療的3例由于時間不足,不在隨訪數據中,實際隨訪人數為40例,1年、3年、5年生存例數分別是38例、36例、34例。對隨訪數據結合臨床病癥進行單因素分析,發(fā)現患者年齡、病理類型、腫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結轉移影響患者的預后生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原發(fā)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預后隨訪數據(例,%)
2.2.2 原發(fā)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預后隨訪 對在本院診斷并治療的47例原發(fā)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進行1年、3年、5年預后隨訪,其中有2例是在2016年進行的治療,隨訪時間不足,不計入數據,實際隨訪人數為45例。對比分析數據顯示,腫瘤位置、性別對患者預后影響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年齡、腫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類、淋巴結轉移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影響預后的因素,見表2。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能產生小分子多肽類或肽類激素的腫瘤,即APUD細胞瘤,它能通過靶細胞增加環(huán)腺甙單磷酸鹽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強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羥色胺)[5]。血清素引起血管和支氣管的收縮,刺激胃腸的蠕動,正常情況下,人體攝入的色氨酸僅有2%左右被用于合成血清素,但腫瘤細胞卻可以吸收70%的色氨酸,從而導致人體血清素含量增加,無法正常代謝[6-10]。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形成于人體身體各個部位,而直腸和肺是其好發(fā)部位。近些年,原發(fā)于直腸與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fā)病率持續(xù)升高,如何利用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本次本院進行研究的目的。
表2 原發(fā)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預后隨訪記錄(例,%)
目前,由于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研究還不深入,對引起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因、臨床病理特征和影響預后的因素還不明確。對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切除和放化療,但不同的病理分類,手術治療的效果也不同,那么研究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明確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對進一步的治療顯得至關重要[11-13]。根據本次研究可以明確,年齡、腫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類對患者預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影響較大,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患者年齡越大,5年后的生存率越低。而腫瘤的大小,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小于1 cm的患者生存率可達100%,1~2 cm的患者前3年生存率也可達100%,但大于2 cm的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77.2%,一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患者的生存率將更低。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受患者年齡、腫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類的影響,TNM分期在Ⅲ期、Ⅳ期的生存率遠低于Ⅰ期、Ⅱ期患者,典型類癌和不典型類癌兩者區(qū)別不大,是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對患者預后生存率影響也不大,針對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對于再發(fā)的輔助于放化療,但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也會對周圍組織形成破壞,這也是影響預后生存率的一個原因[14-15]。
綜上所述,原發(fā)于直腸及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總體預后良好,但腫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類對患者預后生存影響顯著,對選擇治療方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Marushima H,Kimura H,Tagaya R,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resected cases of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J〕.St Mar Med Jour,2015,43(3):73-79.
[2] Kojima M,Ikeda K,Saito N,et al.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large intestine: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J〕.Fron Oncol,2016,6(2):55-57.
[3] Zhu LM,Tang L,Qiao XW,et al.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 multicenter study〔J〕.Medicine (Baltimore),2016,95(7):120-125.
[4] 張新華,陸夏良,吳 楠,等.結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WHO分級和預后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3):191-196.
[5] Karlsson A,Brunnstr?m H,Lindquist KE,et al.Mutational and gene fusion analyses of primary large cell and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lung cancer〔J〕.Oncotarget,2015,6(2):28-37.
[6] Mehta S,de Reuver PR,Gill P,et al.Somatostatin receptor SSTR-2a expression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for survival than Ki-67 in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Medicine (Baltimore),2015,94(4):33-39.
[7] Weissferdt A,Kalhor N,Moran C A.Intrathoracic glomus tumors and glomangiosarcomas: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14 cases with emphasis on anatomic distribution〔J〕.Virchows Archiv,2016,69(5):1-6.
[8] Nawale KK,Vyas M,Kane S,et al.Metastatic tumors in the jaw bones:a retrospective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12 cases at tertiary cancer center〔J〕.Jou Oral Maxi Pathol,2016,20(2):252-255.
[9] 范振列,楊 召,喬友林,等.109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2017,26(4):308-314.
[10] 洪 娜,王 進.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52(33):4526-4530.
[11] Cives M,Rizzo F,Simone V,et al.Reviewing the osteotropism in neuroendocrine tumors:the role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Neuroendocrinology,2015,10(3):76-84.
[12] Zhao CH,Li Y.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9 cases〔J〕.Neuroendocrinology,2015,8(1):157-157.
[13] Burad DK,Kodiatte TA,Rajeeb SM,et al.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of liver-A 5-year retrospective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applyi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classifica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2(4):56-66.
[14] Kwon MJ,Kang HS,Soh JS,et al.Lymphovascular invasion in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small 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6,22(2):7-10.
[15] Boussios S,Kostadima V,Batistatou A,et al.Neuroendocr-ine cell 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 arising in long standing history of multiple sclerosis〔J〕.Case Rep Oncol Med,2015,20(5):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