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樹的這首歌實在像是寫給“50后”女性的贊美詩。當“50后”職場女性漸次退出,有沒有覺得,江湖寂寞了許多呢?
偶然在網(wǎng)上補看了一段劉曉慶的“經(jīng)典3分鐘”,涌起了對“50后”女性的滔滔敬意。方才驚覺,事業(yè)的賽道上沒有了“50后”們的閃轉(zhuǎn)騰挪,少的不僅僅是那股子富有感染力的堅韌情懷,還有任生活抽打千萬遍,我自橫心向天笑的樂業(yè)精神?!安畈欢嗑托小薄皠e這么難為自己”“走哪兒算哪兒吧”,這些常從咱們嘴里溜達出來的自然而然,不屬于“50后”。
馮小剛導演的《芳華》結(jié)尾,韓紅演唱《絨花》歌聲一響起,紛紛離座的觀眾頓時駐足。韓紅賦予了這首歌別樣的開闊與遼遠,剛?cè)岵?,情景交融。但誰還記得這首創(chuàng)作于1979年的老歌是在哪部電影、什么情節(jié)里首唱的?
“50后”們肯定都記得。
那是劉曉慶成為一個真正演員的起點。
改編自長篇小說《桐柏英雄》的電影《小花》,公映于1980年,絕對配角劉曉慶當時還是成都軍區(qū)文工團團員,說起來是被導演黃健中“騙”到劇組的。黃導稱,“有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給你”,劉曉慶興沖沖地來了才發(fā)現(xiàn),幾易其稿之后,何翠姑被改成了戲份十分有限的“活道具”,重頭戲就一場——抬擔架。
來都來了,用心演好吧!
為了這場戲,她每天戴著老媽手縫的護膝在臺階上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跪走。原以為,跪走幾步不是件難事,誰知練多了簡直就是受刑。到后來膝蓋紅腫不堪,一跪下就疼得刺骨鉆心。劉曉慶多年后依然感嘆:“那一跪讓我突然明白好多道理,了解到了翠姑的偉大所在。都是血肉之軀,在跪的時候,她一定艱難之極,到后來只能爬行,所有的英雄主義都在那一刻迸發(fā)了?!?/p>
于是,感動億萬觀眾的一幕來了:那風景如畫的崇山峻嶺仿佛萬重關(guān)山,但不再具有美學意義,一副擔架面前,它成了考驗意志力的天塹。唐國強扮演的重傷員前往救治地點必須翻過布滿土石的蜿蜒長階,平行抬是不可能了,走在前面的人除非跪行。一馬當先的女游擊隊長何翠姑望著看不到終點的遠方,毫不猶豫地跪下去,擔架繩深深地勒在肩上,一個臺階一步踉蹌,一步踉蹌一行血痕,因為實拍所以格外令人揪心:血肉模糊的膝蓋,被真切的疼痛逼出的汗水和倔強,堅毅無畏的大眼睛……
無盡的遠山,無盡的臺階,無畏的劉曉慶。
劉曉慶的現(xiàn)任老公王曉玉稱,就是從這一刻起,心里印上了女神,幾十年無法自拔。
李谷一版的《絨花》如風行水上,為悲壯的這一幕打上了一層柔光燈,“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該段落時長3分多鐘,絕對是劉曉慶一生中最美的3分鐘,中國電影難忘的3分鐘。
原本是場過門戲,卻硬是被劉曉慶演繹成了“經(jīng)典永流傳”。
當樣片送回北影廠審查,時任廠長汪洋看到此處,當場忘情地高喊:“把這個演員留下來!”
你可以回看這一幕,感受1979年汪洋老廠長的激動和震撼,感受年輕的劉曉慶那份“力透紙背”。
之所以如此感慨這“三分鐘”,是因為從中洞見了屬于上世紀50年代成功女性的共同特質(zhì):縱然身世荒涼也修煉出內(nèi)心的富饒,虔誠地對待每一個機會,傾注全部熱忱與能量去趕赴命運的饋贈,生命的密度因此強大瓷實,往往她們的一輩子是別人的幾輩子。有她們在,再難的局面也終會柳暗花明,因為“不會讓事兒掉地下”,某種意義上,這成為她們的人生信條。她們一生都在自我開發(fā)的待機狀態(tài),“不愿意被這個世界放在馬路邊上,希望自己能夠走在馬路中間”。對她們來說,“退休”只是轉(zhuǎn)場的一個說法而已,還能給這個世界制造什么驚喜。
總之,
這是一群模糊了年齡、不肯被定義的人;
這是一群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這是一群精神原創(chuàng)能力超強,順境、逆境皆生機勃勃的人。
1952年生人王小波向同為1952年生人的李銀河表白:
“我真希望我的靈魂是個源泉,永遠汲取不干,我希望我的‘自我永遠滋滋作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p>
滋滋作響,翻騰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這句話,尤其適合用來形容“50后”女性。
(摘自《新商報》201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