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玲佳
節(jié)假日里,除了走親訪友,同學聚會似乎也是許多人的假日安排之一。據(jù)了解,單單在臨海華僑大酒店,大年初二晚上,至少舉行了四場同學會。
處于網(wǎng)絡發(fā)達的時代,即便距離遙遠,同學聯(lián)系也是可以通過微博、QQ、微信、電話等進行。顯然,絕大部分人建有自己的同學群,少則一個,多則數(shù)個。在通信發(fā)達的當下,為何到了節(jié)假日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同學聚會?現(xiàn)在的同學會,會啥?
90后陳俊畢業(yè)于三門城關(guān)中學。每年大年初六,是雷打不動的初中同學聚會的日子,陳俊每年都會準時赴約。在他看來,這是難得的能見到“老同學”的日子,因為同學很少在家鄉(xiāng)工作,大多分散在各個城市打拼?!翱纯茨晟俚呐笥选笔沁@場聚會最重要的意義,這些人基本一年才見一次,平時幾乎沒啥機會見到。
每年的聚餐有一個規(guī)定,盡量不要看手機,珍惜難得的相聚時間。
陳俊說,每年聚會都有新的同學加入,有些是以前沒聯(lián)系到的,有些是幾年才回三門一次的。促成同學們相聚的,是一位特別熱心的同學。他一直在三門工作,每年都由他組織安排。他常常開玩笑說,“大年初六聚會是班級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不能丟?!泵磕?,他都在群里組織同學會,都會有很多同學積極響應。盡管聚會形式每年大同小異,但大多以吃飯、唱歌、聊天為主,每個人還是都有變化,在過去的一年里,有人結(jié)婚了,有人生小孩了,有人換工作了……“主要以追憶過去、著眼當下為主?!标惪】偨Y(jié)同學會的主要內(nèi)容。
當然,同學會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很多中老年人也對同學聚會興趣濃厚。
溫嶺的丁女士今年49歲。大年初三那天,她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當年就讀的學校已經(jīng)被全部拆遷,小學也被合并。一位同學的家就在丁女士娘家附近,一直以來都是聽人說起同學的近況,偶爾跟一兩個同學聚聚。
這一次回老家,幾位同學來了興致,辦一場聚會。丁女士說,參與聚會的人不多,就10個人左右。距離小學畢業(yè)已經(jīng)30多年,很多同學的相貌不一樣了,但還是能找到當年的影子?!耙郧白x書條件特別艱苦,每位同學除了完成課業(yè),回家后還要喂豬、種田。當時的苦,現(xiàn)在回憶起來,竟然特別有意思?!倍∨空f,記憶中那位特別愛好勞動,一到勞動課就特別積極,文化課卻一塌糊涂的羅姓同學,現(xiàn)在是一位木匠,還開了一家木工廠;還有一位小時候特調(diào)皮、嘴皮子很厲害的女同學,成了一名女商人,在外已經(jīng)商多年。丁女士覺得,這次同學會特別有意義,大家現(xiàn)在變得各不一樣,只有同窗過,才會相互見證最年輕、最純真的模樣。
不過,記者在隨機采訪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人表示已經(jīng)多年沒有參加同學會,有些借著“校慶”的名義,組織同學聚會,到場約10人左右。
家住溫嶺太平街道的陳先生說,從小學讀到大學本科,一共有4個階段的同學。小學同學有幾個還在聯(lián)系,家都住得不遠,偶爾還會聚聚。大學同學因為認識得晚,只有幾個要好的還在聯(lián)系。初中和高中同學基本很少聚了。雖然分別組建了微信群,但群建在那里,很少聊天,平均大約一個月冒出幾句話,一個話題結(jié)束了,也就沒有下文了,說話的也是那么幾個人,大多數(shù)人選擇潛水,“他們可能覺得沒什么好聊的吧”。偶爾也有幾個同學在群里討論想開同學會,但應者寥寥無幾,也就不了了之。同學間更多的聚會形式是要好的兩三人聚聚,大班級形式的聚會已經(jīng)很少了。
家住路橋的蔣露,至今為止只參加過一場同學會,但是那場同學會留給她的感受并不好。“可能是大家都還年輕的緣故,感覺攀比味道挺濃,其中幾個同學還特講排場,鋪張浪費。”同學會的費用平攤到個人,竟然花費近千元,這讓剛剛參加工作的她覺得不僅浪費,還沒有任何意義。“平時不聯(lián)系的,參加同學會也僅僅是打個照面,依舊很難熱絡起來?!彼X得,可能等年紀大了再組織參加同學會,或許更有意義。
在椒江上班的路橋人施小姐是85后,參加工作約6年時間,參加過一次同學會。她覺得,組織同學會關(guān)鍵在于發(fā)起活動的組織者。同學會有很多繁瑣的工作,需要有人不計回報地參與聯(lián)系、組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臨海人陸先生則認為,同學會會形成循環(huán)效應,同學組織得好,下一次會更有興趣參加,反之,則今后都不想?yún)⒓?。陸先生工作十多年了,第一次參加同學會就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吃飯、聊天、唱歌,‘老三樣式的聚會,這倒也沒什么,同學長時間沒見面了,聚一聚也挺好的。關(guān)鍵是組織者不給力,聚會后聽說還多出一兩千元錢,這筆錢花在哪里,怎么花掉的,都不了了之。同學們在群里意見很大,我也覺得同學會失去了本身的味道和意義”。
陸先生的這一觀點,與多數(shù)受訪對象相似。周彥5年前參加的一場同學會,因為濃濃的人情味、同學之間十幾年不變的情誼,讓她印象極好?!熬蹠前嗌弦晃槐容^有威望的同學組織的。先帶我們?nèi)ピ鹊慕淌易俗?,還要求我們互相找同桌,按照原先的位置坐。請來了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有主持人,有主講人,上了一堂像模像樣的班會課?!敝軓┗貞浾f。
周彥覺得,同學會不在于場面有多隆重,花費有多大,而在于找到一個能引起同學共鳴的主題,讓同學們覺得,不管分開多長時間,一見面還是能找回當年的同學情。“我們那次聚會,找同桌的十多分鐘時間,場面馬上就熱絡了。接著的班會課,重現(xiàn)了當年開班會課的一些規(guī)定小游戲,更讓人回味無窮?!敝軓┞犝f,明年班級要再組織一次大聚會,她已經(jīng)在期待了。
(摘自《臺州日報》201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