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
(重慶市忠縣中醫(yī)醫(yī)院推拿科,重慶 忠縣 404300)
近年來,我科用銀質針針刺配合頸項部功能訓練治療頑固性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總結于下。
共61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6月6月我院推拿科住院部及門診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1例。觀察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38.3±15.3)歲,病程(5.1±3.3)年。對照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38.1±15.5)歲,病程(5.3±3.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疼痛診斷治療學》[1]中有關標準。臨床癥狀為反復發(fā)作性,且發(fā)作與頭頸部活動密切相關,如某種頭位可誘發(fā)或加重,而處于另一種姿勢可緩解或減輕。有以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或同一發(fā)作中伴發(fā)、或先后出現(xiàn)。常合并有頸椎病的一般癥狀,如頸項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乳突后下方的椎動脈點多有顯著壓痛,引頸試驗陽性。頸椎X線片、CT、MRI檢查有符合頸椎病的特征性改變。椎動脈造影檢查可發(fā)現(xiàn)椎動脈狹窄、閉塞或畸形等。
頑固性病變標準(自擬)。病程1年以上,每年發(fā)作2次以上,中藥、西藥、針灸、推拿、理療等治療3個月以上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或仍然反復發(fā)作,且呈逐漸加重趨勢。
納入標準:符合《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2]的頸椎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頭頸肩背痛診斷標準,同時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病程1年以上,年齡20~60歲,排除其他引起頭痛、眩暈及頸項活動受限的疾病。
排除標準:X線、CT、或MRI證實為腫瘤、結核、腫瘤轉移等病變,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血友病,有出血傾向或者凝血功能障礙,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月經期。
觀察組:①銀質針治療:選取IV號針。②按《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2]壓痛點尋找方法,在頸項枕后部、頸椎旁、胸椎旁、提肩胛肌肩胛岡根部等區(qū)域符合深淺層壓痛點(區(qū))。a.頸項枕后部,上排為枕外隆凸至顳骨乳突連線上、選取左右雙側共計9個壓痛點(相鄰兩點距離約2cm)、下排距離上排約2~3cm,每一點定在上排相鄰兩點連線的中點位置上、左右兩側共計8個壓痛點;b.頸椎旁,第1排頸2~7椎棘突旁、距離正中線約0.5~1cm雙側各6個壓痛點,第2排距離頸椎正中線1.5~2cm、定在第1排相鄰兩點連線的中點上,亦是雙側各6個壓痛點;c.胸椎旁,第1排胸椎1~7椎棘突旁、距離胸椎正中線約1cm雙側各7個壓痛點、第2排距離胸椎正中線2~3cm,但定在第1排相鄰兩點連線的中點處,亦是雙側各7個壓痛點;d.提肩胛肌肩胛岡根部,左右兩側各選取約10個壓痛點。確定針刺部位及針刺點后,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5mL的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對定點處行皮內注射,形成直徑0.5cm以上的皮丘。用左手拇指、食指緊捏銀質針身下端,距針尖4~5cm,右手拇指、食指緊捏針柄針身的交界處,雙手配合用力將銀質針刺入皮丘,逐層深入組織,對病變組織做直刺、斜刺或骨膜下刺,針尖直達骨面高度敏感的痛點,引起強烈針感為止。對所有的皮丘逐一針刺。針刺完成后在每個銀質針的針柄套上直徑1.5cm的艾球,在針與針之間的間歇鋪上棉布條,艾球上滴注95%的酒精,燃燒艾球,讓患者感覺有溫熱感傳到深部組織,當艾球燃燒完畢,針身熱退,去掉艾球灰,去除棉布條,拔出銀質針,適當按壓針孔,防止針眼出血。出針后,針眼涂以碘伏消毒,并囑咐3天內不要接觸生水或不潔物,防止針眼感染。同一部位的針刺需間隔7天,每個部位針刺1~3次。每日1次或隔日治療1次,頸枕肩背部5次(即a.頸項枕后部、b.頸椎旁、c.胸椎旁、d.提肩胛肌肩胛岡根部之左、右兩側)為1輪,1輪結束后休息3天進行第2輪針刺及針刺補課治療。針刺補課治療結束后休息15天統(tǒng)計療效。③頸項部功能訓練:每天進行頸項部前屈、后伸訓練,左、右側屈訓練,頸項左、右側轉訓練,頸項旋轉訓練(最好坐在有靠背的凳子上)以及肩部的屈肘旋肩訓練等,每次約10min,每日3次。每個動作宜輕柔、緩慢并且每個動作必須到位。
對照組:①針灸治療:以雙側完骨、風池、天柱等主穴,并配合頸夾脊穴。用1.5~2.0寸毫針進行針刺,并接上G6805型電針、用連續(xù)波,每次針30min。②推拿治療:針對頸項部進行推法、拿法、點按法、揉法等手法治療,每天1次,每次15~20min。手法宜輕柔、舒適,能耐受為度。③頸項部功能訓練:同觀察組。每日進行針灸、推拿各1次,10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3天,進行下一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休息7天統(tǒng)計療效。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復發(fā),檢查無顯性和潛性壓痛點存在。顯效:癥狀、體征消失,僅在勞累(尤其長時間伏案工作)或天氣變化時感覺頸項不適,能參加體力勞動,檢查病變患處軟組織有潛性壓痛點。好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不同程度的頸項不適、頭昏等,或癥狀消失后復發(fā)有較輕的頸項不適、頭昏等,能從事一般的勞動,檢查病變軟組織處有一定數量的顯性壓痛點。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檢查病變軟組織處有較多的顯性壓痛點殘留或者有更多的顯性壓痛點。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癥狀主要因頸椎退行性改變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致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血管發(fā)生痙攣,或直接壓迫椎動脈使其管腔狹窄甚至閉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1]。
銀質針針刺時應先鑒別椎管內、外病變,用頸項“六種功能活動”檢查,并配合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試驗性治療。檢查治療后如果征象和體征未改善可考慮椎管內病變或其它疾病,不可輕易針刺;如果征象和體征改善應考慮椎管外病變,但仍然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同時應結合頸椎X線、頭顱CT、頸椎MRI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其次,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疼痛才是銀質針針刺的適應癥。
銀質針針刺治療針對的是機體內的骨骼肌、筋膜或脂肪墊等骨骼附著處的深層病灶區(qū),利用尖而不銳的針頭刺入局麻下的小皮丘,深入到骨面的痛點,松懈病變區(qū),可起到解除肌肉痙攣、增加局部血供、消除炎癥反應等。當針頭在針刺安全區(qū)刺入機體的軟組織時,起到鈍性分離作用而無刀刃的切割作用,故在針刺時不易損傷肌纖維、小血管或神經支。同時,用中藥艾絨燃燒使皮下的針身到針尖溫度達40~55°,并借此熱能傳導,直接深入到特強針感的壓痛點,并向其周圍一般針感的軟組織病變區(qū)擴散,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改善或消除無菌性炎癥病變。由于銀質針較粗,刺激強度較大,具有普通毫針針刺無法達到的刺激量,故效果較好。再配合頸項部功能訓練,改善頸項部的供血以及增強頸項部的肌肉彈性和韌性,可增強頸椎的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進而鞏固療效。
盡管銀質針針刺治療椎動脈性頸椎病療效顯著,但由于銀質針針刺治療風險相對較大,故頑固性椎動脈型頸椎病才考慮銀質針針刺治療。
[參考文獻]
[1] 趙俊,李樹人,宋文閣.疼痛診斷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
[2] 宣蟄人.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