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卿,冉志玲,杜 淵,王 蔚
(1.西南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兒科,四川 瀘州 646000)
本研究中用麻杏石甘湯加減聯(lián)合丹紅注射液治療肺炎喘嗽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兒科住院患兒,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治療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1~10歲,平均(5.32±2.41)歲;平均病程(5.33±1.04)天,中醫(yī)證候主證評分[1](33.96±1.09)分,血小板計數(shù)(366.16±70.74)/L。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1~10歲,平均(5.81±2.55)歲;平均病程(5.29±1.04)天,中醫(yī)證候主證評分[1](34.06±1.23)分,PLT(376.01±73.34)/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褚福堂實用兒科學》[2]肺炎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及證型診斷標準參照《小兒肺炎喘嗽中醫(yī)診療指南》[3]。風熱閉肺證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風,頭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黃涕,咳嗽,氣喘,咯黃痰,或喉間痰嘶,鼻翼煽動,聲高息涌,胸膈滿悶,咽紅腫,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面色赤紅,煩躁不安,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緊,指紋浮紫。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支氣管肺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肺炎喘嗽中醫(yī)診斷及證型診斷標準;③病程短于1周;④年齡1~10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肝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②西醫(yī)診斷大葉肺炎或病程大于1周以上。③合并膿胸、肺大泡、膿氣胸。
兩組均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西醫(yī)標準化治療方案,包括保證休息,氧療,維持充足營養(yǎng)攝入,同時予以退熱(體溫大于38.5℃,口服布洛芬混懸液5~10mg/kg)、止咳平喘(霧化吸入氨溴索、布地奈德霧化混懸液)等對癥治療。針對不同病原菌選擇抗生素,革蘭陰性菌感染予以注射用頭孢硫脒(白云山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253)50~100mg/kg,溶入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滴,1日2次;革蘭陽性菌感染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成都倍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047)30mg/kg,溶入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滴,1日3次;支原體性肺炎予以阿奇霉素(峨眉山通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168)10mg/kg,溶入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滴,日1次;病毒性肺炎予以喜炎平(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249)5~10mg/kg,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滴,日1次;或注射用炎琥寧(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641)80~160mg/d,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滴,1日1次。另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3~6g,石膏10~20g,杏仁3~6g,甘草4g,薄荷6~10g,淡豆豉6g,桔梗6g,牛蒡子10g,前胡10g。咳痰多者加瓜蔞皮10g,魚腥草10g;熱重者加黃芩5g,梔子5g,板藍根10g;食納差者加炒萊菔子15g,建曲10g。每日1劑,煎藥機煎藥取汁200mL,5~10mL/(kg·d)分3次服用,嬰幼兒可少量頻服。
治療組加用丹紅注射液(山東丹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866)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兩組療程均為1周。
癥狀體征積分[4]:以發(fā)熱、咳嗽、痰壅、氣喘、肺部聽診、X線胸片等異常程度列為評分指標,病情分度標準,以癥狀體征積分為依據(jù)。輕度主癥積分小于等于14分,中度主癥積分15~28分,重度主癥積分29~42分。
癥狀起效時間評分[4]:根據(jù)7項主要指標的得分計算總積分,按總積分值評價等級,1級37~48分,2級25~36分,3級13~24分,4級0~12分。
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采集及檢驗由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完成。
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痊愈:呼吸恢復正常,X線檢查肺部炎癥陰影吸收,肺部聽診啰音消失,主癥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0%。顯效:呼吸恢復正常,X線檢查肺部炎癥陰影基本吸收,肺部聽診啰音消失,主癥積分減少67%~89%。進步:呼吸基本恢復正常,X線檢查肺部部分陰影吸收,肺部聽診啰音減少,主癥積分減少33%~66%。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主癥積分減少不足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后主癥起效時間評分、治療前后血小板(PLT)計數(shù)變化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主癥起效時間評分、血小板(PLT)計數(shù)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主癥起效時間評分、血小板(PLT)計數(shù)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 45治療前 33.96±1.09 366.16±70.74治療后 4.29±2.43*△ 37.25±1.88△ 231.55±68.27*△對照組 45治療前 34.06±1.23 376.01±73.34治療后 5.64±3.22* 38.99±1.71 270.23±75.81*
肺炎喘嗽是由于外感風邪兼寒夾熱而發(fā),早期以風熱閉肺證為多。外邪犯肺,肺氣郁閉,形成熱、咳、痰、喘表現(xiàn)。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加之肺主氣而朝百脈,肺氣郁阻則心血瘀滯。瘀血既生,脈絡滯澀,又阻塞氣血運行可加重肺氣郁閉,使疾病加重。
治當清熱化痰、宣肺平喘,配合活血化瘀。麻杏石甘湯方中麻黃辛甘而溫,宣肺平喘、解表散邪,《本草正義》曰:“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瘀,宣泄氣機。”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肺熱以生津。二藥相伍,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既宣散肺中風熱,又清宣肺中郁熱,麻黃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解肺熱而不涼遏。苦杏仁苦溫,宣利肺氣以平喘,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與石膏相伍則清肅協(xié)同。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防石膏寒涼傷中,更能調(diào)和于寒溫宣降之間。諸藥合用,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丹紅注射液由丹參與紅花提取而成,二者配伍使用去瘀生新,共奏活血化瘀通絡之效。研究表明,丹參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和迷迭香酸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從而發(fā)揮抗血栓作用。紅花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能有效降低血瘀模型大鼠的血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7],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改善肺循環(huán)和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反應,減少肺部組織滲出。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肺炎喘嗽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 蒲秀紅,孔春新,郭曉清,等.肺炎患兒血小板參數(shù)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40(5):1156-1159.
[2]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等.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1256-1258.
[3] 汪受傳,趙霞,韓新民,等.小兒肺炎喘嗽中醫(yī)診療指南[J].中醫(yī)兒科雜志,2008,4(3):1-3.
[4]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0-176.